建党初期“党性”和“人民性”在党媒工作中的体现及统一

2022-03-31 21:11袁宏舟
传媒 2022年6期
关键词:党媒人民性党性

袁宏舟

摘要:党性,不仅指一个政党所固有的本性,它更是集中体现所代表的阶级属性。人民性是新闻事业反映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和利益的一种特性,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底色。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问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被多次提出,无论是在当今时代的舆论工作中,还是在建党初期的党媒工作中,都在用实际行动坚守着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党性  人民性 党媒  期刊事业

“党性”和“人民性”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45年重庆《新华日报》的刊物《新华报人》第九期中,并在1947年该报编辑部文章《检讨与勉励》中得以论证:“《新华日报》的党性,也就是它的人民性。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反映人民的呼吸和感情、思想和行动是《新华日报》的最高党性。”党媒是党的思想文化宣传阵地和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为党和国家各个阶段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期的无产阶级报刊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为建立中国共产党而专门创办的理论刊物,信仰共产主义与革命的知识分子是其主要受众,1920年11月在上海创办的《共产党》月刊是最具代表性的刊物;二是面向普通大众宣传新思想的报刊,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是这类刊物的突出代表;三是面向普通劳工、用以宣传劳工运动的通俗性报刊,如1920年8月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劳动界》。这些具有启蒙意义的刊物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夯实建党思想基础、确立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基本立场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通过这些刊物,党媒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基本立场得以确立。本文将选择以上所提及的三类刊物的重要代表,即《新青年》、《共产党》、《劳动界》,分析建党初期“党性”和“人民性”在党媒中的体现及统一。

一、建党初期,党媒中的“党性”

《新青年》杂志將国家的复兴与富强寄托在了中国“新青年”身上。从杂志创刊号上的目录如《敬告青年》、《共和国家与青年之知觉》、《青年论》来看,主编将变革的希望押在了“青年”身上。具有革新意识的青年人不仅成了先进意识的代表,也代表着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群体,还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领导力量。《新青年》对人民的思想启蒙,尤其是对青年的引导与重塑,体现了这一时期共产党与人民的共同诉求,那便是:启蒙与革命。而《新青年》杂志面向社会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杂志中既有革命家们的激情预言,也有学者们平和的文学探讨,更是不乏普通老百姓的所想所感,各界的声音均反映到了杂志中,这为当时问题丛生的社会提供了一处能够畅所欲言的宝地,进一步掀起了“文学革命”。这一场“文学革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同时也具有浓厚的功利性。“文学革命”这一事件在当时备受国人关注,在开放包容的氛围下,人们可以自由谈论文学问题,发表个人见解,批判社会恶习,在当时引起了“全民狂欢”。正是这样的环境为《新青年》积攒了超高的人气,助力其日后的思想启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培养了一批特殊的青年群体,这一群体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支柱力量。

在《新青年》的思想宣传与启蒙中,一大批进步青年如毛泽东、周恩来深受启发,投身革命事业。史学家丁守和指出:“《新青年》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唤醒了广大知识青年,使他们投身到革命的洪流,它培养了整整一代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依托着《新青年》杂志的壮大,由此可见,党报党刊不仅承载着知识传播的作用,还指明了党的发展方向与前进道路,向我们表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便是中国共产党。

另外,与《新青年》扮演着同样角色的还有党内刊物《共产党》。1920年11月7日当天,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三周年之际,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了党史上第一个党刊——《共产党》月刊。该刊物是半公开性理论刊物,其发表过程都是秘密的。月刊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具体案例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同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释,在工人与群众中不断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兴起提供了理论与思想基础,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进一步壮大。

《新青年》与《共产党》都通过对现实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针对青年中存在的问题,或是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将党与人民,宣传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助力中国共产党的壮大与发展。

二、建党初期,党媒报刊中“人民性”的体现

人民性是新闻事业反映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和利益的一种特性,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底色。在融媒体时代,我国也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进新闻宣传与新闻舆论工作,以更生动具体的形式适应新时代,宣传符合党性与人民性的社会主流价值,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在舆论工作中充分考虑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以有创意,有新意的新闻产品,将党的理论与方针内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而党媒“坚持人民性”这一宗旨在建党初期便早有体现。1920年6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即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在成立会上,劳工专政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达到社会革命的重要手段,于是共产党人们开始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不久后便创办《劳动界》周报,开始面向工人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工作。《劳动界》周刊包含各种专栏,其中设有国内劳动界、国外劳动界、演说、诗歌、小说、读者投稿等。由于其主要受众为知识程度有限的工人阶级,为了让工友便于理解,拥有良好的阅读体验感,《劳动界》周刊内的大量文章都采用了色彩鲜明、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事例来揭发工人受资产阶级压榨的残酷事实,从而促使工人的觉醒。以聚焦工人为主要方向,《劳动界》始终贯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贴近群众,服务人民。

在《劳动界》最为重要的栏目“演说”中,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对工人现状的真实描述,探索劳动问题的解决办法。以我国真实的社会现象作为出发点,展示了社会劳资之间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为工人的悲惨命运呐喊,提高工人觉悟,以此启发工人对自身境遇的认识,早日团结起来摆脱资本家的剥削。陈独秀还特别指出,当时中国的劳动运动,不应盲目效仿国外,也不必对社会主义高谈阔论,应当是有序组织工会,精准改善工人的生活。

除了“演说”栏目,《劳动界》设立的“工人投稿”、“读者投稿”,成为组织与工人联络的重要窗口。工人与读者在阅读报刊后,对于社会或是个人的任何想法,都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真正做到反馈工人真实的声音。阅读《劳动界》后,上海杨树浦路电灯工厂工人陈文焕醍醐灌顶,速即向陈独秀致信:从前工人们“有话不能讲,有冤无处伸”,现在“有了你们所刊行的《劳动界》,我们苦恼的工人,有话可以讲了,有冤可以伸了,做我们工人的喉舌,救我们工人的明星呵!”在收到的工人来稿中,《劳动界》先后发表了20多篇。针对工人提出的问题,切实提出解决方法,推动越来越多工人的思想觉悟,带领一批批劳工进行联合,与资本家抗争,维护自身权益。

《劳动界》的生命周期短,从创办到停刊只有短短的五个月,但其创办为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及积累中国工人运动的充分经验做出了重大贡献,可见生命力是何其强大。《劳动界》的出版使一大批工人相继觉悟,纷纷团结起来建立工会,捍卫自身权利。《劳动界》报刊努力做好“工人的喉舌”,充分发挥了其作为党刊应有的作用,人民是歷史的创造者,《劳动界》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同人民群众结成了密不可分的鱼水关系。

三、结语

在建党初期,新闻媒体并不发达,报刊是人民主要的信息来源,国内的舆论环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报刊手中。这也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将党性原则贯穿于新闻宣传与舆论工作中,通过积极向上的正面宣传凝聚民心,掌握话语权,弘扬主旋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从始至终都贯彻着“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坚定地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劳动界》针对工人群体的启蒙与帮助中,党报以人民广为接受的方式传递党的声音,传递新思想,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在当下的融媒体时代,随着传统媒体淡出人们的视野,新兴媒体占据着极大的市场份额。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意味着新闻媒体的传播更具有即时性和开放性,信息传播的高速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便利。

然而,正是由于信息传播的高速性,随着多样化的传播媒介扩张其影响力,社会上也小范围地出现了一些违背主流价值,背离党性要求的政治言论,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主流价值的传播和社会舆论的发展。因此,在新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舆论工作中,党媒必须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实践路径,必须树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具有公信力的权威内容引导受众,加强媒体的审核与把关力度,以多样而有趣的内容结合宣传方式的创新,在与人民的互动中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优势,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党的声音传递至人民心中。

作者系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1]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

[2]钱承君.新中国成立前党的报刊事业发展述略[J].传媒,2011(07).

[3]陈独秀.两个工人的疑问[J].劳动界,1920(01).

[4]陈独秀.此时劳动运动的宗旨[J].劳动界,1920(15).

[5]陈文焕.通信[J].劳动界,1920(05).

猜你喜欢
党媒人民性党性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如何探索解决党性分析的针对性有效性问题
基层党校做好党性教育的思考
深刻洞察“党性”的精彩读本
“党性体检”让党员更“健康”
廓清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认识误区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浅谈互联网“党媒”新闻队伍建设和创新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