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育人视角下“课程思政”效果的提升

2022-04-02 21:25吴晓娟
关键词:实践育人课程思政

摘  要:传统评价模式在评价标准、评价指标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在检验高校实践类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方面呈现出一定的不足之处。以江西某高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为切入点,对两個平行班开展档案袋评价模式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档案袋评价模式能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指导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全过程,对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实践育人;课程思政;档案袋评价法

档案袋评价法是一种新型质性方式,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照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品、感悟及其他资料进行有意识汇总,以此反映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改变[1]。目前,该评价模式主要用于基础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较全面地记录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轨迹,也被称为成长记录袋。档案袋评价模式能整合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将效果评价嵌入日常教学工作中。

为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江西某高校的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案例分享形式融入专业课程内容建设。任课教师对该形式的育人效果评价不一,因此本研究试图以一种“嵌入课程”的评价模式——档案袋评价法来检验高校实践类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此次实证研究拟回答以下问题:第一,实践类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是否会因传统评价模式和档案袋评价模式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第二,档案袋评价模式在“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方面是否更有效?

(二)研究对象

以江西某高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为切入点,研究对象为2019级秘书学专业两个平行班,分别标记为实验班A班与对照班B班。为确保实验准确性,在实验开始前,将实验班级选修课程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通过与班级任课教师访谈得知,实验班级在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上无显著差别。

(三)研究过程

此次实验研究分三个阶段:实验前的组织与规划、实验中监控与调节,实验后“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问卷调查与访谈。

二、研究实施

(一)实施前的组织与规划

1.宣传与培训

据前期对实验班级发放的问卷调查显示,超80%的学生未接触过档案袋,不了解档案袋的存在意义和使用方法;56%的学生表示初步了解“课程思政”,但不清楚详细内容;8%的学生不了解“课程思政”。根据调查情况,在实验开始前利用PPT和实物展示方式向实验班详细介绍“课程思政”内涵、档案袋评价功能和使用方式,并将档案袋使用细则明确告知学生。

2.指导学生填写基本信息表

基本信息表主要包括学生姓名、学号、性别、特长、课程学习目标等基本信息,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情况有了初步了解。

3.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测试

实验前,对实验班级分别发放试卷,考查学生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此次测试采用闭卷形式完成,用于对比实验班级的平均分与标准差。结果显示,实验班级无明显差别。

4.制定学习任务书

在档案袋正式投入前,根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课程学习目标,制定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学习任务,明确了知识点、能力考核目标及课程思政目标。

学习任务分三部分,分别为走近新闻采访、新闻采访能力训练和新闻写作能力训练。走近新闻采访部分应学习完成的知识点包括明确新闻采访主体与客体,掌握新闻定义与新闻要素,掌握记者的职业素养以及记者的综合素养,掌握识别新闻事实的依据和方法,掌握新闻线索的获得渠道与方法。

相应的“课程思政”目标包括:一是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通过进一步认识新闻采访活动,学生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下的新闻观,弘扬爱国情怀,形成责任意识、纪律意识、道德意识;三是通过体验新闻记者角色和职责,学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四,通过学习识别新闻事实的方法,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职业品质。

5.制定评价标准

围绕“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和专业课教学目标,制定评价细则与评价标准。根据学习任务制定自评和他评评分细则,档案袋内以学生学习自评表与学习效果他人评价表来呈现[2]。学习自评表主要从学习态度、知识掌握、课程思政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学习效果评价表主要是教师和组长根据评价标准分别评分。

(二)实施中监控与调节

在实验阶段,教师和研究人员要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指导学生按照学习任务要求,在档案袋中放入学习作品、实践成果、自评表和他评表等内容。

1.做好教学资料收集工作

以第一部分走近新闻采访为例。在该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达到单元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开展每日课前新闻播报活动、优秀新闻作品赏析活动。教师根据实践活动安排指导学生将如下材料装入课程档案袋:

(1)优秀新闻作品。学生根据新闻敏感和价值,选择优秀新闻作品,课前进行新闻作品展示后,将新闻稿打印存档。

(2)新闻作品鉴赏学习单。围绕优秀作品鉴赏要点,评价所选的新闻作品。

(3)课前新闻播报展示。将自己课上表现拍照存档,同时用文字说明推荐该新闻的理由,并对课前表现优缺点进行自评。

为更好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各实践环节,达到显著育人效果,在收集实践成果材料时,会将“课程思政”内容与评分标准融入其中。如对选择优秀新闻作品制定选取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每日新闻;新闻作品鉴赏学习单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导向制定鉴赏要点,如图所示:

2.做好“课程思政”效果评价工作

为让“课程思政”效果从隐性转向显性,教师和笔者在共同制定评价表过程中,根据“课程思政”要素,合理制定了自评与他评评价标准[3]。以第一单元走近新闻采访为例,在学生自评环节,将评价项目分为学习态度、知识掌握和思政效果,让学生自评,并撰写章节学习收获、学习问题和学习目标。

以第一单元走近新闻采访为例,在制定学习效果评价表时,将评价标准分为三个等级:优(80-100分)、良(79-60分)、差(0-60分)。同时,结合教学要求和“课程思政”目标,制定了具体评分细则。如评为优秀等级所需条件:第一,学习态度好。学生上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发言,课堂练习和课后任务完成度高。第二,知识掌握情况好。学生较好地掌握记者职业素养及综合素养,掌握新闻价值要素和识别新闻事实方法,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强。第三,在思政内容学习效果上,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形成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单元学习结束后,组长和教师分别评分并填写评语反馈至学生。评为良好等级的标准为:第一,学习态度较好。学生上课能够参与课堂讨论,能够主动发言,课堂练习和课后任务能够按时完成。第二,知识掌握情况较好。学生能够理解基本概念,能够掌握新闻敏感和新闻价值要素等知识,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思政内容学习效果上,学生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评为不合格等级的标准为:第一,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生上课参与课堂讨论不够积极,课堂练习和课后任务完成情况较差或者未按照要求完成。第二,知识掌握情况较差。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对于新闻敏感和新闻价值要素等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第三,在思政内容学习效果上,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不够深刻,对于新闻从业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理解不够深刻。

三、研究分析

为分析档案袋评价模式在高校实践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在一学期教学工作结束后,采用调查问卷与访谈形式,通过调查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上采用了档案袋评价法的实验班A班和运用传统评价方法的对照班B班关于课程思政的认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课程思政”实施情况、档案袋评价法的应用情况等几个方面,收集A班与B班的学习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最后,通过对比学生使用档案袋评价前后学习效果的差异,剖析了档案袋评价对学生和教师的价值,并针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与优化的可能性[4]。

(一)关于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

笔者从“课程思政”的概念、育人效果出发设计相关问题。通过调查问卷得出如下数据:

从上表可知,运用SPSS交叉分析实验班A班和对照班B班对于“课程思政”的概念认知(包括“您了解‘课程思政’的概念”和“您认为‘课程思政’的概念是什么”共2项问题)的差异关系,可以看出:不同的班级样本对于“您了解‘课程思政’的概念吗”和“您认为‘课程思政’的概念是什么”共2项问题不会表现出显著性(p>0.05),两个班级对于“课程思政”概念的理解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总结可知,实验班A班和对照班B班对于“课程思政”概念的理解差异性不大。实验班A班中87.10%的同學、对照班B班中86%的同学都能够将“课程思政”正确理解为与专业课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从表4可以看出,有32%的同学认为大部分专业课程有简单的、泛泛的概念提及,没有具体的“课程思政”内容讲授。20%的同学认为大部分课程能结合知识点自然融入,28%的同学认为大部分课程开了一节或者几节“思政专题”课,和课程知识点分开讲授。以上数据说明大部分同学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的感知性不强。

(二)关于《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

笔者主要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进行调查,主要设计了“在专业课中,您有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吗?”、“您感觉《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了吗?”、“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里,老师在哪些环节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及“您清楚地知道‘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吗?”等问题。通过调查得出如下数据:

从表5可知,笔者利用交叉分析去研究不同班级对于“您觉得专业课程里有必要融入‘课程思政’吗?”“您感觉《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了吗?”和“您清楚地知道‘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吗?”共三项问题的差异关系。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第一,不同的班级样本在“您觉得专业课程里有必要融入‘课程思政’吗?”这项中不会表现出显著性(p>0.05),不同的班级样本对于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看法表现出一致性,并没有差异性。

第二,不同班级样本对于“您感觉《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了吗”这题呈现出0.05水平显著性(chi=6.728, p=0.035<0.05)。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实验班A班选择“融入了,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比例41.94%,明显高于对照班B班的选择比例10.53%。对照班B班选择在大部分教学章节中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比例73.68%,明显高于实验班A班的选择比例38.71%。笔者针对此现象分别对A、B两班的同学进行了访谈,其中对照班B班的部分同学表示,之所以感觉到《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大部分教学章节中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主要是通过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案例感知。而实验班A班的部分同学表示能够明显感觉到“课程思政”元素贯彻了教学全过程,其中原因之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设置不同教学环节,如课前新闻播报、课中教学案例、课后作业巩固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档案盒中教师制作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反思表等内容,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有更清晰的认识。

以上调查和访谈数据说明,采用了“课程思政”档案袋评价法的实验班A班既能通过教师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环节感知“课程思政”元素,又能借助“课程思政”档案袋明显感知“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而采用传统评价方式的对照班B班主要是通过教师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环节感受“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第三,不同班级样本对于“您的班级是对于你清楚地知道‘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吗”这题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chi=9.359, p=0.009<0.01)。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实验班A班选择“非常清楚”的比例25.81%,明显高于对照班B班的选择比例15.79%。对照班B班“选择不清楚”的比例42.11%,明显高于实验班A班的选择比例6.45%。实验班A班选择“知道一些,需要深入了解”的比例67.74%,明显高于对照班B班的选择比例42.11%。以上数据说明,档案袋评价法的使用能够有效帮助实验班A班的同学清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实验班A班同学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的认知兴趣。

(三)档案袋评价法的应用情况

笔者通过筛选样本的方式,从研究样本中筛选出实验班A班对于“课程思政”档案袋评价法的应用情况。笔者主要设计了“如果用档案袋评价法,能够将学习过程材料和学习中的自评与他评情况收集起来,能够反馈出你的思政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况。您愿意使用这种方法吗?”“您认为档案袋评价是否有利于提高‘课程思政’学习效果?”以及“在目前所学的专业课上,您使用过档案袋评价法吗?”等问题,然后对调查数据进行了频数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表6  实验班A班档案袋评价法的应用情况<E:\4月数据\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202203\源文件\12.思政-吴晓娟-9P\Image\表6.png>

从表6中可以看出参与了教学实验的A班,对于课程档案袋评价法的使用态度是非常愿意的。有74.42%的同学表示今后非常愿意或者比较愿意使用这种方式反馈思想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况,仅有2.33%的同学表示不愿意。而关于档案袋评价能否提高“课程思政”学习效果方面,有76.74%的同学表示非常有利或者比较有利。此外从研究数据中也可以发现,76.74%的同学表示只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这门课上只用过档案袋评价法。

(四)成绩对比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前新闻播报、课中案例讲解、分组讨论,课后习题巩固等环节。并且对A班、B班的教学过程中,都采用了课后自学、课堂练习、采写实践和作业讲评,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新闻采血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基本技巧。对于实验班A班,教师会根据“课程思政”档案袋评价内容和学生反思情况调整上课方式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形式。

为了能够进一步检验“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教师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期末考试题型中。《新闻采访与写作》改革单一的闭卷考试的考核方法,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考核为重点,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考核为基础的考核体系。本次考试采用了考查的形式进行,采用成果测试的方式。考试题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新闻采访题,考核学生在新闻采访全过程的表现。从新闻采访策划书的撰写、新闻采访记录、新闻采访视频三方面考核。将“课程思政”元素(如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在新闻采访题目设计和采访过程中。第二部分为新闻写作题。撰写关于国家疫情防控体现的民族精神和大国力量的新闻稿,反映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笔者将实验班A班与对照班B班的成绩进行对比,其中实验班A班成绩平均分82.81分,标准差4.33,对照班B班成绩平均分81.21分,标准差6.17。实验班A班与对照班B班进行成绩比较,平均分高出了1.6分,标准差低出1.84。实验班A班学生成绩较对照班B班学生成绩有显著提高。这说明档案袋评价应用效果对专业课学习成绩有明显正向影响。

四、研究结果

通过以上研究数据表明,档案袋评价模式对于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有重要意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档案袋评价模式提升了学生关于思政育人效果的反思能力和反馈能力。如实验前,通过访谈的方式询问学生“是否会从‘课程思政’角度进行课后学习反思”,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会:实验后,同样的一个问题,结果显示“表示不会”的样本比例大幅下降。实验班级任课教师认为,形成如此明显差异说明档案袋评价模式的运用非常有效。原因在于档案袋评价模式将“课程思政”目标明确纳入学习任务书。在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自评表中要明确写明“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由此可得出结论:档案袋评价模式能够使更多的学生养成思考习惯。

第二,“课程思政”教育主体行为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在A班訪谈过程中,多数学生肯定档案袋评价模式运用效果,对于“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原因在于档案袋评价模式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和学习效果,并能根据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在学习态度、知识掌握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进行适时调整,实现了学习行为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5]。

第三,档案袋评价模式将“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由隐性向显性转变,评价标准由模糊向量化转变。传统评价模式下,教师更注重专业课成绩考核,容易忽视“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档案袋评价模式下,学生需在每个实践环节结束后对实践效果进行评价,思政育人效果也是其中一个评价指标,由此加深了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传统评价模式下,“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评价标准模糊,教师难以制定统一指标。而在档案袋评价模式中,教师在档案袋评价模式中制定学习任务书和学习自评表、学习效果评价表时,需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并制定相应评价标准,在实践环节检验“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综上所述,运用档案袋评价模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育人效果显示出一定优势,比如能够直观地反映出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帮助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在档案袋资料填写和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于“课程思政”效果的理解。但显露出一定的不足。例如运用档案袋评价模式检验高校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需要任课老师具备丰富育人经验[6],且需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在回收档案袋过程中,学生评价材料不齐全,也易造成评价进度不一。因此,采用该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课任课教师,可适当延长档案袋使用周期,以学年为单位,合理安排档案袋任务。另外,也可考虑与电子档案袋评价结合,采用现代化技术构建电子档案袋评价系统,提升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罗青,吴晓娟.“三全育人”格局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育人效果探索——以档案袋评价法为例[J].魅力中国,2021(06):240-241.

[2]蔡雨阳.高中国画教学中档案袋评价的应用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21.

[3]钟启全.发挥“档案袋评价”的价值与能量[J].中国教育学刊,2021(08):67-71.

[4]李旭芝.高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9.

[5]陈璐.档案袋评价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6]邓莎莎.论档案袋评价法在STEM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1(18):26-27.

责任编辑  韩  谦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以“耕读会”为依托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