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劳动: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起点

2022-04-03 14:49姚国艳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2年3期
关键词:游戏化学习劳动教育

【摘 要】基于儿童视角的劳动教育应该是有趣、有用、有意义的。学校应该聚焦“趣味”的游戏化劳动体验、建设“有用”的项目化实践课程、建构基于“意义”的评价机制,让儿童获得有趣的劳动体验,产生“我要劳动”的意愿,让“热爱劳动”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可以抵达的远方。

【关键词】劳动教育;游戏化学习;项目化实践课程;劳动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3-0047-04

【作者简介】姚国艳,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江苏海安,226600)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一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师德标兵,南通市优秀班主任。

一、基于儿童视角的劳动教育价值探寻

理解“为什么要劳动”是儿童认同劳动的基础,以儿童喜欢的劳动方式学习劳动、感受劳动,最终让劳动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是儿童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只有基于儿童的视角去理解劳动,理解儿童劳动教育的学理内涵,才能找到适合儿童的劳动教育路径,也才能使劳动教育成为儿童生活和生长的需要,使“热爱劳动”成为可能。

(一)儿童的劳动体验应该是有趣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是儿童学习和一切主动行为的源动力,“有趣”才会吸引儿童的视线。劳动教育同样如此,要让儿童主动并乐于参与劳动,激发儿童模仿和实践的冲动,启发儿童积极思考和主动创造。只有让儿童获得有趣的劳动体验,劳动教育才能真正从儿童那里生发出需求,激发儿童参与劳动的热情。

(二)儿童的劳动体验应该是有用的

热爱劳动区别于其他学科学习的兴趣培养,它在儿童生活中是可以有即时效用的,让儿童发现并体验到这种效用,劳动便可能成为儿童的自我需求。例如:学会整理书桌,桌面就变得干净了;学会系红领巾,就不需要依赖别人了;学会烧饭,就可以填饱肚子了……掌握的劳动技能越多,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幸福,这样的劳动感悟才会让儿童产生“我要劳动”的意愿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三)儿童的劳动体验应该是有意义的

“意义”是世界的本质。意义探究的过程就是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过程,体验人在世界上的存在方式的过程。儿童对劳动意义的探寻也是儿童理解劳动、认识世界的直接途径。从不同角色、不同场合、不同形式的劳动体验中感受乐趣,寻找劳动的价值,获得付出劳动的快乐,对话世界、发现自我、创造生活,这便是劳动的重要意义。

从儿童出发,从儿童理解的生活出发,让劳动成为儿童生活中有趣、有用、有意义的存在,让劳动助力儿童了解世界、对话世界、创造世界,如此,“热爱劳动”才能成为可能。

二、基于劳动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那么,当下儿童对于劳动是怎样的一种认知呢?儿童的劳动实践呈现什么样的状态呢?我们对学校五、六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小学生家务劳动现状”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会做一至两项家务活的学生占93.2%,常态化承担家务活的学生只占13.2%。学生不做家务的原因及占比分别为:“我不喜欢做,父母也不需要我做”,占比68.2%;“我想做,父母不让我做”,占比14.7%;“父母让我做,我嫌脏嫌累,不想做”,占比11.1%;其他6%。从调查不难看出,“热爱劳动”还只是一个口号,知行合一依然是一个难题。基于此现象,我们进行了原因探究。

(一)学校劳动课程执行力度不够

走进校园,我们会发现,学校劳动课程的执行面临很多现实的阻碍。一是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窄化。每两周一次的劳技课,内容以手工制作、技能学习为主,窄化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儿童劳动教育缺乏课程引领;二是儿童的活动空间、实践空间、展示平台受到阻碍。儿童习得的劳动技能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链接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导致的结果就是,“坐着进行的劳动学习”只能始于课堂,终于课堂;三是专业教师欠缺,适用的劳动工具欠缺,课程实施力度不够。

(二)家庭劳动教育推行力缺失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执行受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劳动教育推行力的缺失。一是在很多中国家庭里,家务劳动的角色分工相对固定,几乎都是由妈妈或奶奶承担家务劳动,儿童在家庭生活中形成了惯性思维,而家长也未能对儿童进行积极的教育示范和及时的教育引导。二是儿童劳动的实践场还是以家庭为主,而学校的劳动教育又没有形成完整的学习、实践、评价机制,缺乏家校之间的有效互动和评价反馈,加上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和家长的“强势包办”,直接导致“热爱劳动”的教育目标无法在家庭和社会落地。三是在一小部分家庭里,父母自己也几乎不做家务,还依赖着祖父母一辈,这样的家庭劳动范式又如何能对儿童产生积极的影响呢?

(三)儿童劳动内驱力不足

“劳动”与儿童个体之间没有形成熟悉的、亲近的、必然的密切关联,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环境,长久以来形成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都未能让儿童体验到劳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所以即使是偶尔因为好奇学到的一些劳动技能也不过是“花拳绣腿”,摆摆样子罢了,劳动并不是儿童内心真正渴望和认同的。

三、基于儿童“热爱劳动”的多维度德育实践

好的劳动教育能带给人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也能带给人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让劳动教育不只是教育者的理想,也是儿童真切的需求呢?

(一)聚焦“趣味”的游戏化劳动体验

儿童在游戏化学习中的情绪体验总是快乐的。游戏化的学习情境与静坐听讲的传统学习有很大区别,前者更适合活泼好动的低年段儿童。游戏化的学习情境是对儿童的一种邀请,它将学习任务与流程的控制转变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场景,在规则中尽可能滿足儿童自由探索、试错、挑战学习内容与问题解决的空间,也给足儿童发展想象力、创造性思考的自由。[1]

以角色游戏为例,我们可以基于儿童的喜好及学习的需要开展多样的“趣味”劳动,让儿童在趣味体验中主动亲近劳动。以厨师、保洁员、餐厅服务员、司机等各种职业为劳动游戏小单元,引导儿童从工作服饰、劳动工具、劳动方式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角色扮演。儿童在身临其境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劳动的技能、技巧,体验不同劳动角色的情感,从而获得直接的劳动认知和情感体验。

(二)趋于“有用”的项目化实践课程

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劳动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的时空,而是聚焦儿童当下的生活,系统化的项目实践课程则避免了零散的、心血来潮式的劳动实践。项目发布、小组合作、家庭参与、成果展示的项目化课程实施形式,引导儿童在项目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尊重劳动、乐于参与劳动的生活态度,并在实践中获得生活所需的基本劳动技能,从而形成优秀的劳动品质。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都很强,学校要引导他们以自身的生活范围为劳动半径,以适用的劳动技能为学习和研究的内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成果展示并相互学习,从而逐步形成劳动意识、责任意识,提升多维的劳动素养。小学中年级儿童的劳动实践以家庭为主阵地,家校协作共育,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目标。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劳动实践以社会参与为主要内容,把视线转向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志愿服务为平台,劳动教育不再局限于一技一能的习得,而变成了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参与与责任担当(小学“热爱劳动”项目化实践课程目录见下页表1)。

项目化的劳动实践课程从儿童的认知、成长规律出发,基于儿童的生活空间、生活需要,在浸润式的体验探寻中、在长期的打卡和评展中使劳动逐渐融入儿童生活。

(三)建构基于“意义”的评价机制

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意义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所谓“意义”,就是学生认识一种劳动工具,或者学习并坚持一种劳动行为,儿童并不只是想知道这是什么,他们更期待通过实践走进“这个”世界,提问“那是什么”。的确,询问某事物的名称不只是为了称呼它。在命名的过程中,这个事物对我们有了意义。[2]基于这样的“意义”探寻,让劳动成为儿童幸福生活的需求。

劳动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不同年段、不同时期、不同事件的劳动教育中累积形成的。从小学低年级的游戏化劳动体验到中高年段的项目化实践课程,适切的评价机制是修正劳动观念、提升劳动素养的重要抓手。

1.为每一个儿童定制个性化的劳动评价手册。

个性化劳动评价手册的内容构成是多维的,可以包括劳动作品、劳动路径、劳动寻访、劳动实践中的“第一次”、志愿服务、劳动实践心得、自我评价、同伴评语、家长评价、教师评价。手冊的阶段性展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小组展示、班级展评、校级展出,针对每一次活动、每一阶段的项目学习,形成相对长久的、个体的独特劳动生活,通过评展交流加深儿童对劳动意义的感受。个性化的劳动评价手册是儿童劳动生活的记录,是儿童劳动素养的形成脉络,对于每一个儿童来说,它都具有独一无二、不可替代、无法复制的“意义”。

2.让每个儿童在劳动中获得意义感和价值感。

在劳动中获得意义感、价值感,是儿童热爱劳动、坚持劳动的内在驱动力。让儿童在劳动中回答“劳动究竟会带来什么”“劳动给我带来的改变是什么”等问题,启发儿童在劳动与美好生活之间形成一次又一次的意义关联,形成劳动改变生活、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观。

为了更丰富、真实、走心地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学校、班级需要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制订明确的劳动指导纲要和积分评价制度;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要积极卷入,开展长时的、有延展性的劳动实践;社会岗位服务的义工行、志愿者服务等,要形成服务记录等良性机制。让儿童在全息的劳动生活中,展开劳动交流、获得劳动指导、进行劳动展示、分享劳动智慧,帮助儿童形成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愿和行动力。

总之,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有趣”“有用”“有意义”,让儿童从劳动中发现乐趣、找到价值,让儿童真正“热爱劳动”,让“热爱劳动”成就儿童的当下和未来。

【参考文献】

[1]学习基础素养项目组.素养何以在课堂生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28.

[2]马克斯·范梅南.教育的情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26.

猜你喜欢
游戏化学习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一次游戏化的探究式化学知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