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战略路径

2022-04-03 05:02沈家文
中国经济评论 2022年3期
关键词:主体科技企业

沈家文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诸多不确定性,科学研究范式深刻变革,技术创新格局正在重塑。 2021年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科技政策要加快落地,继续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强化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健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于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政策推进历程

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推进,企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技术开发主体,到21世纪初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再到新发展阶段的企业创新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技术开发主体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科研院所和高校是我国技术开发的主要力量。1985年3月《中共中央關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配置。”1988年5月《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应在改革中建立健全技术开发和技术管理体系,通过各种联合,加强技术开发和吸收能力。”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20世纪90年代,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转制,初步确立了企业技术开发主体地位。

(二)技术创新主体阶段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显著提升。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提出,“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2006年2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2007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提出,“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近年来,我国企业重大技术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占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比重持续增长,从2012年的54.7%上升至2019年的61.6%;企业成为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的主要来源,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1.98%上升至2020年的2.4%,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基本确立。

(三)创新主体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我国创新指数的世界排名持续提升,从2013年的第35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12位。2020年11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企业定位为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021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年)》,进一步将企业定位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优化科技力量结构,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目前,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企业研发投入的行业分布不尽合理,需要引导企业加大前瞻性和应用性基础研究领域的研发投入。新发展阶段,企业在国家创新战略中的定位,不仅是技术创新主体,也是科技创新主体,更是创新主体。未来一段时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健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政策重点。

二、新发展阶段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战略路径

(一)发挥中央企业技术创新国家队的引领作用

一是激发中央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的主体作用,提高研发和生产效能。二是支持中央企业参与编制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相关技术领域发展专项实施方案,更多吸收中央企业的专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和验收。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采取多种方式推动建立中央企业技术交易平台,提高知识产权创造、应用、管理和保护能力。四是鼓励央企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前瞻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强化重大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的超前部署,在重大基础科技创新和高端技术创新实现原创性突破。五是整合央企内部研发机构和创新资源,加强重点实验室体系和重大创新基地等平台建设,建设一批世界领先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二)加强创新型大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优势地位

一是发挥大企业的创新资源优势,围绕原创性技术创新进行更多布局,强化基础研究投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创新型大企业牵头,组织协调各方力量攻克战略性、基础性、共性的原创技术。二是促进大企业从基于资源优势控制产业链向基于创新能力控制产业链的转化,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在产业基础再造中发挥核心作用。三是鼓励国有企业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积极推进自主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相结合,深入挖掘自身技术创新实际需求,面向企业内外推行揭榜挂帅,重视大企业的技术成果转移,带动相关中小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汇聚。四是鼓励国有企业牵头组建新型研发机构,促进“政产学研用融”协同创新,加快建设企业为主导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设立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积极鼓励新业态新模式中小企业发展,健全中小企业技术价值评价体系,加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五是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发挥领军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引导领军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联合中小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协同创新,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创新投入,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一是加大技术创新激励,发挥民营中小企业的创新机制优势,加大基础学科研究投入,促进更多企业成为“专精特新”的原始创新主体,加快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用创新创富机制激发民营企业创新热情、引导资本投资创新热情。二是加强民营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为供应链的自主安全可控提供保障。鼓励民营中小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中小企业参与重大研发平台、工程中心、创新平台等载体建设,积极承担重大科技专项及科技项目。三是将“专精特新”作为强化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重点方向,强化政策措施精准协调,做强梯度培育优质企业的关键环节。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促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四是设立企业技术开发准备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及国际化布局,提升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基础软件研发、先进基础工艺和尖端设计能力,大力培育各行各业的隐形冠军。

(四)鼓励外企投资布局研发中心,推进开放型产业融合创新

一是促进外资企业融合创新,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二是建立开放型技术创新机制,促进研发机构“引进来”和“走出去”,鼓励企业“走出去”,培育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优势,加快企业创新范式和轨迹转变。三是探索多样化形式的开放式创新,吸引更广泛的国外企业在我国开展技术创新,深度融入国际创新体系。

(五)加大企业引消吸再创新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鼓励企业加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年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目前仅为引进技术经费投入的约1/5,促进企业加大对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研发投入,增加消化吸收费用支出比重,提高企业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二是加强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层面建立对企业引进消化吸收的干预机制,完善关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法规政策,配合重大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加强重大装备的引进技术消化。三是强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对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给予财税金融鼓励政策,将企业再创新的研发风险纳入首套保险补贴激励机制,发行由政府担保的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专项投资债券,设立专业的消化吸收再創新风险投资基金。

(六)提升财税金融投资政策协同度

一是规范与鼓励股权投资产业发展,给予合伙性质的风险创业投资企业合伙人相应的税收优惠。完善技术转让的相关政策,激励企业学习和消化成熟技术,促进技术转移。二是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 财政引导资金由过去以投资补助为主, 转向补助、奖励、基金等多种形式组合的灵活支持方式。加大政府资金投向企业, 引导企业开展战略性关键技术、重大装备研究开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质量。三是建立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指标,优先购买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及服务,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拓展。加大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尤其是优先采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建立动态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 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四是完善国有风险投资机构的考核机制和管理方式,推进民间风险投资发展,推进市场化运作模式,增加对创业期、萌芽期的科技企业的创业扶持力度。五是鼓励设立科技银行、科技贴息贷款担保公司、科技保险公司,健全促进企业创新的融资体系。为企业创新提供便捷高效的线上金融产品与服务。推动商业银行贷款方式变革,强化风险管控,逐步提高科技贷款占比。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体系化协同创新、提高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组织实施效率

一是发挥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在集智攻关的重大作用。聚焦产业技术瓶颈,充分吸纳企业重大需求,明确亟需突破的关键技术,开展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的协同创新。二是结合重大科技任务,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构建战略定位高端、组织运行开放、创新资源集聚、治理结构多元的技术创新综合体。三是探索构建运营管理、研发投入、人才集聚的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形成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管理运行机制。四是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体现产业竞争要求,加快成果转化和工程示范。五是发挥创新联合体的带动作用,集聚产业链协同创新资源,开展有效的分工与合作,激发创新活力,构建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创新协作网络。

(二)加快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使命的高技术创新联合体

一是积极探索新型创新组织形式,鼓励企业和高校院所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以强化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产品研发为导向,优化配置创新力量和资源。二是运用市场机制集聚优势创新资源,以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解决关键核心领域的重大技术难题。政府发挥协调作用,营造政策和法制环境。三是建立公共技术平台,促进产学研人员交流,加快创新资源融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四是加速创新成果商业化,以共性技术创新需求为基础,优势企业牵头,探索技术产业化新模式。

(三)积极探索促进创新链产业链高效匹配、高效协同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

一是积极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有效破解创新资源不足、运行不畅、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运行管理。探索先进的创新组织模式,有效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益和创新动力。加强新型技术研发组织模式的激励、评价和考核机制,促进基础研究真正发挥作用并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互嵌、协同升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科技、产业等部门协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学配置科技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深化改革企业创新体制,加快培育优质高效的市场化创新主体,促进企业管理理论、方法以及制度的创新,实现创新与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的融合。三是加速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瞄准技术前沿,加快集聚一批高能级创新要素,沿着价值链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组织从离散转向集聚,产业结构从规模经济转向高附加值经济。

(四)大力发展技术转移服务业,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质量和水平

一是发展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的专业化市场,在供给侧、需求侧双向着力的同时,重视技术转移转化环境和平台建设。加快发展技术转移专门机构或专门的知识产权许可运营公司。二是提高市场主体协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强化企业突破核心技术能力、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向产业链高端跃升能力和应对国际纠纷能力。三是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开展产业化导向的专利布局,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形成一批专利组合,构建支撑产业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储备。四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后所产生的价值和科研课题承担者的利益关系,提高科研人员对于成果转化的热情,重点考核科研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主体科技企业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2018上海企业100强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科技在线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