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硅酮敷料联合A型肉毒素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分析

2022-04-03 08:08潘实吴旭红王桂芳
中外医疗 2022年32期
关键词:肉毒素硅酮外用

潘实,吴旭红,王桂芳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美容烧伤科,福建厦门 361000

增生性瘢痕属于皮损的一种,一般发生在真皮损伤或其他病变后,瘢痕不断变厚,高于正常皮肤。在瘢痕形成过程中患者常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增生性瘢痕影响患者美观,根据瘢痕位置的不同,可能导致肢体活动受限等情况的发生,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药物是增生性瘢痕治疗的常用手段,硅酮制剂的使用简单便捷,将其涂抹于患处,能够减少外界对皮肤的刺激,在临床增生性瘢痕治疗中应用较多[2]。A型肉毒素能够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促使伤口处皮肤张力下降,达到预防及淡化瘢痕的效果[3]。本文回顾性选取2019年7月—2021年8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接受治疗的9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外用硅酮敷料联合A型肉毒素治疗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本院整形美容外科收治的9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使用外用硅酮敷料治疗的A组、使用A型肉毒素治疗的B组及采用外用硅酮敷料联合A型肉毒素治疗的C组,每组30例。A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3~79岁,平均(54.17±5.31)岁;病程0.2~6个月,平均(2.33±0.46)个月;瘢痕位置:面颈部11例、上肢7例、下肢5例、背部4例、胸部3例。B组中男 18例,女 12例;年龄 22~78岁,平均(54.36±5.42)岁;病程 0.3~6个月,平均(2.38±0.51)个月;瘢痕位置:面颈部12例、上肢7例、下肢6例、背部3例、胸部2例。C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1~78岁,平均(54.29±5.37)岁;病程0.2~5个月,平均(2.35±0.46)个月;瘢痕位置:面颈部10例、上肢8例、下肢6例、背部4例、胸部2例。3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增生性瘢痕相关诊断标准者[4];②年龄≥18周岁者;③意识清晰,依从性较好者。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感染者;②脏器功能不全者;③合并恶性肿瘤者;④哺乳或妊娠期妇女。

1.3 方法

A组使用外用硅酮敷料(国械注进20162145091,规格:15 g/支)治疗,清洁瘢痕部位,保持皮肤干燥,取适量凝胶,将其均匀涂抹于瘢痕处,2次/d。B组使用A型肉毒素(注册证号S20120013,规格:50 IU/支)治疗,根据患者瘢痕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剂量,一般50~100 IU,与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11020865,规格:10 mL∶1 g)混合,将A型肉毒素稀释为20~50 IU/mL后注射,使用频率为1次/3个月。C组使用外用硅酮敷料联合A型肉毒素治疗,将外用硅酮敷料均匀涂抹于患处,2次/d,根据患者瘢痕具体情况取适量剂量的A型肉毒素,与氯化钠注射液混合,得到浓度为20~50 IU/mL的药液,每3个月注射1次。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9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患者疼痛、瘙痒等症状消失,皮肤恢复至正常形态即为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瘢痕形态较正常皮肤差别较小即为显效;临床症状减轻,瘢痕形态得到改善即为有效;不符合上述标准即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②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在治疗前、治疗9个月后从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4个维度进行评分,其中色泽评分范围为0~3分,颜色较深为3分;深色与浅色混合为2分;颜色较浅为1分;颜色与正常皮肤无明显区别为0分。厚度评分范围为0~4分,≥4 mm记4分,2 mm≤记3分<4 mm,1 mm≤记2分<2 mm,<1 mm记1分,与正常皮肤相一致记0分。血管分布评分范围为0~3分,皮肤呈现出紫色为3分;皮肤呈现出偏红状态为2分;皮肤呈现出偏粉红状态为1分;皮肤颜色与正常肤色相似或一致为0分。柔软度评分范围为0~5分,无异常为0分;皮肤柔软,施以阻力可变形为1分;皮肤柔顺,在压力下可变形为2分;皮肤发硬,呈块状分布,施加压力有阻力产生,不可变形为3分;皮肤弯曲,呈现出绳状为4分;皮肤挛缩为5分。

③瘢痕面积、瘢痕厚度:在治疗前、治疗9个月后使用超声诊断仪测定瘢痕厚度,取3次平均值进行比较,拍摄治疗前后瘢痕图片,使用计算机软件对瘢痕面积进行计算。

④不良反应:观察记录过敏和红疹、色素沉着、局部疼痛(包括轻微疼痛)等发生情况。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C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A组和B组的70.00%和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0、4.706,P<0.05);A组和B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amony th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n(%)]

2.2 3组患者VSS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V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A组、B组比较,C组VSS各维度评分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VSS评分对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SS scores amony th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s),points]

表2 3组患者VSS评分对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SS scores amony th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s),points]

组别A组(n=30)B组(n=30)C组(n=30)t/PA组与B组值t/PC组与A组值t/PC组与B组值色泽治疗前2.36±0.28 2.34±0.31 2.35±0.29 0.262/0.794 0.136/0.892 0.129/0.897治疗后1.64±0.32 1.61±0.29 1.32±0.24 0.381/0.705 4.382/<0.001 4.220/<0.001厚度治疗前3.17±0.33 3.19±0.31 3.18±0.35 0.242/0.810 0.114/0.910 0.117/0.907治疗后1.87±0.25 1.79±0.27 1.46±0.21 1.191/0.239 6.878/<0.001 5.284/<0.001血管分布治疗前2.18±0.41 2.17±0.38 2.21±0.34 0.098/0.922 0.309/0.759 0.430/0.669治疗后1.55±0.24 1.47±0.26 1.24±0.21 1.238/0.221 5.324/<0.001 3.769/<0.001柔软度治疗前3.86±0.51 3.88±0.48 3.84±0.45 0.156/0.876 0.161/0.873 0.333/0.740治疗后2.03±0.36 2.11±0.32 1.76±0.27 0.910/0.367 3.286/0.002 4.579/<0.001

2.3 3组患者瘢痕面积、瘢痕厚度比较

治疗前,3组瘢痕面积、瘢痕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瘢痕面积明显小于A组、B组,瘢痕厚度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治疗后瘢痕面积、瘢痕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患者瘢痕面积、瘢痕厚度对比(±s)Table 3 Comparison of scar area and thickness amony th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s)

表3 3组患者瘢痕面积、瘢痕厚度对比(±s)Table 3 Comparison of scar area and thickness amony th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s)

组别A组(n=30)B组(n=30)C组(n=30)t/PA组与B组值t/PC组与A组值t/PC组与B组值瘢痕面积(cm²)治疗前5.16±2.05 5.21±2.11 5.09±2.18 0.093/0.926 0.128/0.899 0.217/0.829治疗后2.52±0.51 2.33±0.47 1.18±0.22 1.501/0.139 13.214/<0.001 12.138/<0.001瘢痕厚度(mm)治疗前42.33±10.51 40.65±11.06 41.72±11.24 0.603/0.549 0.217/0.829 0.372/0.712治疗后21.54±4.42 22.31±3.87 11.54±3.03 0.718/0.476 10.221/<0.001 12.002/<0.001

2.4 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其中出现过敏1例,色素沉着1例,局部轻微疼痛2例)与A组的6.67%(其中出现过敏1例,色素沉着1例)和B组的6.67%(其中出现过敏1例,局部轻微疼痛1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0.185,P=0.667)。

3 讨论

烧伤或创伤均可导致皮肤损伤的发生,创面在愈合时,胶原细胞发生沉积,从而导致增生性瘢痕的出现[5]。由于患者真皮层损伤,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影响局部血管的血流供应,血管发生挛缩,从而形成突出皮肤表面的瘢痕,部分患者伴随瘙痒、疼痛等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6]。增生性瘢痕常出现在头颈部、上肢、背部等部位,影响美观,对患者造成精神压力,需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7]。

手术是增生性瘢痕治疗的有效手段,但容易造成皮肤色差大、皮肤挛缩等;激光治疗效果较好,但治疗时间相对较长,且容易出现热损伤等[8];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注射是头颈部瘢痕治疗的常用方法,虽能缓解症状,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患者容易出现皮肤变薄、毛细血管扩张等,影响预期治疗效果[9]。因此,给予增生性瘢痕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有资料显示,在创伤愈合时,绷带的使用能为患者损伤部位的皮肤维持相对稳定的环境[10]。硅酮敷料是临床常用药物,其有效成分中的硅酮化学性质稳定,不会对皮肤产生刺激,在维持皮肤正常生理功能的同时可有效预防对皮肤的腐蚀[11];加快胶原分解,抑制胶原合成是现阶段增生性瘢痕治疗的重要机制,硅酮敷料的使用能够减少表皮水份的蒸发,使水分通透性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瘢痕对毛细血管的需求,对胶原沉积起到缓解作用,减少瘢痕增生,有利于瘢痕表面扩散、变软,促进皮肤新生。硅酮敷料操作较为简单,换药方便,且能够对瘢痕消散情况进行较为直观的观察。A型肉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美容整形中,能够达到良好的除皱效果,通过肌肉注射,可对乙酰胆碱的释放起到抑制效果,麻痹创面周围肌肉与瘢痕内纤维组织,起到淡化瘢痕作用[12-13];在瘢痕形成过程中,张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A型肉毒素具有较好的去神经化效果,在注射半年内,可使肌肉牵拉力下降,为创面愈合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14-15]。本文中,C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A组的70.00%与B组的73.33%(P<0.05),提示外用硅酮敷料联合A型肉毒素应用于增生性瘢痕患者中可提高单一用药的治疗效果。

本文中,C组VSS各维度(瘢痕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评分较A组、B组更低,C组瘢痕面积明显小于A组、B组,瘢痕厚度低于A组、B组(P<0.05)。提示外用硅酮敷料与A型肉毒素联合使用可降低VSS评分,促进瘢痕改善,究其原因,硅酮敷料的使用能够使瘢痕软化,帮助瘢痕表面消散,且在瘢痕上涂抹凝胶后形成一层保护膜,可减少紫外线伤害,有效避免色素沉着,促进皮肤再生[16];A型肉毒素的使用能够减少炎性物质的分泌,帮助伤口愈合,减少皮肤表层水分的消散,诱导肌成纤维细胞凋亡,使皮肤外观得到改善[17]。此外,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33%)与A组的6.67%和B组的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外用硅酮敷料联合A型肉毒素安全性较高,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低且轻微,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在周海洋等[18]的研究中给予增生性瘢痕患者外用硅酮敷料与A型肉毒毒素治疗,联合用药与分别单一用药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3%、3.33%、6.67%,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3,P>0.05),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在于选取的病例数较少,且对于个体差异、瘢痕性质、瘢痕产生原因等方面未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日后还应搜集更多患者资料,更加细致的探索,以求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让更多患者从中受益。

综上所述,增生性瘢痕患者应用外用硅酮敷料联合A型肉毒素治疗可提高疗效,有效改善瘢痕外观,促进瘢痕的缩小和变薄,且安全性较高,可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肉毒素硅酮外用
消淋巴结核的外用有情方
建筑用硅酮密封胶及其市场观察
金属支架及硅酮支架治疗中央气道狭窄的进展
打了肉毒素之后
改性白炭黑和硅酮粉对丁苯橡胶性能的影响
肉毒素和透明质酸联合治疗眉间纹疗效分析
A型肉毒素在注射面部皱纹中的应用及体会
自拟黄芪红花膏外用治疗感染性创面50例
消癥止痛外用方治疗癌性疼痛38例
中药合剂外用治疗Ⅲ期与Ⅳ期褥疮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