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验视角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景观活化设计研究

2022-04-06 10:52潘萌萌
河北画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考古遗址景观

潘萌萌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2021年,河南春晚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一时间,该舞蹈视频在微博的播放量达到千万级别,舞蹈运用5G+AR技术,使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将歌舞放进了博物馆场景,以一种新颖生动的方式将鲜活的唐朝文化呈现在大众面前,人们纷纷赞许的背后正反映了大众对传统文化回归的热切渴望。

“唐宫夜宴”的成功爆红,并非偶然,而是当下传统文化复兴热的一种必然结果。作为不可移动的文物代表,古遗址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信息。面对网友对考古遗址公园“看不懂、没啥看”的消极评论,珍贵的遗址文化如何从尘封的遗址中破壁而出,像“唐宫夜宴”一样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欣赏,是当下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满足遗址保护和开发的前提下,应当从大众文化体验的角度思考如何通过合理的景观营建使遗址文化不再沉睡,实现古遗址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文化体验

(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功能解读

2009年,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施行)》,文件规定:“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自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始进入研究高潮阶段,针对遗址公园的功能、规划、建设、建设意义、发展运营等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但缺乏从文化体验视角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的研究。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遗址通常为携带历史文化信息丰富的大型古文化遗址,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建筑、军事、水利等方面的文化信息,其文化特质明显,往往成为某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地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功能塑造,是实现考古遗址走向活化利用,引起公众共鸣,助推历史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也是考古遗址公园功能定位的内涵式发展。

(二)文化体验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意义

中国人是非常讲究文化体验的,从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诗画入境”的造园理念中,就可以读到人们内心对文化感受的推崇和重视。对现代人而言,人们对于文化体验的需求也从未消退,在对待身边的景观时,人们总希望它包含的文化内涵能多一点,因此我们看到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大唐不夜城、甘肃的敦煌莫高窟等历史文化景点常年位于国内旅游的排行榜前列。而对于人们旅游热情度不高的考古遗址公园而言,要想实现考古遗址的活化利用和文化传承,文化体验与公园景观的结合是一种绝佳方式。

文化体验强调的是公众在对景观的游赏过程中,通过感官刺激、视听环境、活动参与等形式而获得的文化信息、文化感受。遗址公园应在保护好遗址的同时丰富观赏者的体验,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体验氛围[1]。依托文化体验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不仅能够吸引人群的关注和参与,增强考古遗址文化的知名度和关注度,还能带动遗址公园更好地发挥其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有利于考古遗址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考古遗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助推我国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现状与问题

(一)公众的接受度不高

在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新时代,文化旅游景点一直备受游客热捧,是人们日常休闲旅游观光的最终选择。但是对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人们往往又没啥看的感受。以国家第一批认定的隋唐洛阳城考古遗址公园为例,在既有的游客群体中,有不少人认为考古遗址公园无景可看,遗址文化不突出,看不懂,感受不到文化气息,购买了120元的门票仅仅看了天堂和明堂两栋金碧辉煌、装饰华丽的建筑,像是走进了一个博物馆,并没有看到遗址公园的公园属性,即使在明堂和天堂建筑周围有类似公园的环境布局,仅由树池、广场、园林小路、花木草地和少量的公共设施组成,和其他处的街头公园并无差异,甚至还不如人们常去的一些市民公园。调查中,仅有少数人群对该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持满意态度。对比偃师二里头国家遗址公园、郑韩故城遗址公园的调查,出现的结果更不理想。后两处考古遗址公园为免费开放型,由于遗址类型不同,所属位置不同,公园建设的规划与投资营造模式不同,该两处公园规模较小,建设环境一般,虽已跻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但知名度不高,其游客主要集中为本地居民和省内游客,公众普遍反映可看性不高,户外游憩场所和设施缺乏,更没有文化体验感,比较失望,二次观光的概率不大。

(二)考古遗址与公园属性的脱节

国家对大遗址采取“公园化”的模式,最终目标是对大遗址文化的“活化”与传播。但实际情况是,不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普遍存在可看性低、公园化特征不明显的现象。就偃师二里头遗址公园而言,虽已建成投入使用,但置身整个公园中,能够感受遗址文化的还是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在博物馆外的空间环境中大片都是麦田,少量的游览道路,和散落的几处夯土遗址的复原模型,很难令人感受到公园环境的绿意和美景,休闲游憩的功能不强。考古遗址公园中的公园化模式受限,可能跟大遗址保护的“原真性”呈现需求有关,或出于对后续考古工作的考虑,但公园模式的适度开发也是必要的,否则,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就毫无意义可言。

(三)考古遗址文化“沉睡”现象

考古遗址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其种类多、规模大、价值高、代表性强、对后世影响深远。遗址遗迹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其艺术或风格的完整统一与其携带的全部历史信息必须得到同样的重视[2],而在很多考古遗址公园,置身其中,感受到的只是普通公园的环境氛围,至于遗址文化的背景和历史几乎都被尘封在博物馆中。偃师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最能体现遗址文化就属位于中心的博物馆了,除此之外,就是一个普通的郊野公园。生活在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周围的居民,只知道这里有一段古代的城墙,现在被保护起来了,连公园总体的选址也说不清楚。只有公园门口仅有的几处展示牌上对郑韩故城的历史进行了简单介绍。“看不懂、不好看”似乎成了人们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惯有评价。

三、文化体验视角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景观活化设计策略

审美需求和求知需求是人在景观环境中的基本需求,结合文化体验的研究视角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景观特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景观活化设计将从美学策略、文化策略、情境策略和体验策略四个方面展开,最终实现从视觉审美到心理体验上的双重作用,创造令人难忘的游赏经历,如图1所示。

图1 人在景观环境中的需求与设计策略关系图

(一)美学策略

1.遗址之美

遗址的美可以概况为两类:一是遗址完整时的辉煌美;二是遗址残损后的沧桑美[3]。在考古遗址空间中,很多出土的文物都代表了当时时代的艺术创作巅峰时期,如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兽面铜牌饰,造型精美,表现出了极其熟练的镶嵌技术,这类艺术珍品都可以作为景观设计的素材来源,通过合适的现代转译手法,塑造出具有艺术美感的景观空间。另外,遗址的残损之美也是不可忽视的造景要素。圆明园中矗立的西洋楼石柱、大水法以其孤独而残缺的形象向世人昭示了那段屈辱、难忘的历史,具有历史沧桑的美感。

2.空间之美

通过挖掘古遗址年代的时代特点、历史事件、代表人物等信息,塑造带有文化氛围和特色的主题空间,或结合自然景观的营建,形成丰富多样的空间变化和体验。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景观重构的方式向世人展现了重塑的具有帝都风貌的建筑、城门和轴线,打造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皇城空间。

3.意蕴之美

每个时代都孕育了不同的时代文化,代表着不同的文明程度,借助于色彩、造型符号、图腾形象等因素可以塑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形象,观赏者可以通过这些视觉元素感知到景观背后的遗址文化,在欣赏美的同时领略古遗址文化的独特意蕴。郑州小营台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依据该基地的遗址层土壤特色,在公园的景观营造中通过土黄色、红锈色的色彩营造出和遗址氛围一致的景观环境。

(二)文化策略

遗址文化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的内在文化基因,将考古遗址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有利于遗址的活化,增强遗址公园的文化吸引力。首先,可以根据遗址文化的特征,进行序列化的历史空间设计,在北京北二环德胜古城遗址公园的景观改造中,设计师立足古城墙遗迹这一主要特征,打造了德胜松雪、箭楼绮望、古城留痕、双雄同会、鼓音清远等一系列历史文化节点,形成了极具文化特征的景观空间[4]。其次,可以通过对遗址文化元素符号与色彩的提取,将遗址文化作为装饰图案或者用于公园中的景观设施中,向人们传达遗址背后独特的文化气息。

(三)情境策略

人们更愿意从无穷无尽的自然世界中找到自我,因此才有了“久在樊笼里,忽得返自然”的自然感怀。遗址背后的历史典故、人物传说、社会礼仪等非物质文化是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为人类发展提供了真实史料[5],这些非物质文化正是景观设计中用于情境景观空间营造的良好素材,使遗址“复活”,就要借助于景观设计讲好遗址故事。

在重庆忠县乌杨片区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将三国时期蜀汉地域文化和遗址的文化特征,通过搭建情境时空景观场景“时空印记”展开景观设计,分别借助情节冥想、情节悬念、情节惊喜、情节回想和情节凝望一系列时段景观空间的构成,引导游客进入特定的景观空间境界,使人们置于其中能够切实感受到古代艺术的魅力,最终实现三国时期蜀汉地域文化的活化与传承。

(四)体验策略

在求知需求的感召下,人们尤其愿意通过遗址公园这种景观环境的形式进行游赏性的学习,在动态的观赏和参与过程中感知考古遗址公园的独特魅力。考古体验是各类考古遗址公园中常常采用的一种体验活动,结合遗址素材的演艺节目也是将遗址进行“活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从景观学视角出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可以从如下两方面激发遗址的整体活力,增强大众的文化体验感。

1.行为体验

人们在户外环境中的行为体验实则是一种感官交互活动,比如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感受的相互作用,去综合感知一个空间。遗址本体的合理展示不仅可以丰富空间层次,也可以形成景观焦点,如结合景观环境营造,将地下的遗址本体用透明钢化玻璃进行隔离可以形成既有体验看点,又有实用价值的空间。借助遗址本体的特性,可以将遗址的表面特征通过触感设计进行呈现,使人们在游赏过程中触摸其表面产生直观体验。而最能够激发行为活动的景观体验,往往是集合了各种感官互动的景观环境,这就要求景观环境要具备美感、意蕴、文化性、故事性、情景化、可参与性等多种特征。

2.心理体验

心理体验指的就是人在景观游览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它需要经历一个基本的心理过程:感觉—吸引—联想或想象—诱惑与期待—探寻与受阻—渴望体验或真实体验。而要实现一次美好的心理体验之旅,必须要有一系列精心的景观设计作支撑[6]。西安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殿庭建筑为中心,打造了气势开阔的历史性景观区,使置身其中的人们感受到空间的博大和个人的渺小,依靠景观空间的营造形成了非凡的心理体验。这种宏大氛围的营造恰恰就是靠无声的轴线、建筑、道路、植物空间等景观元素所形成的,因此,心理体验也被认为是在特定的景观空间中发生的行为体验所产生的直接后果,但是只有恰当的景观空间营造配合合理的行为活动触发才能引起舒适、美好的心理体验。

四、结语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既是遗址保护与开发的公园载体,又承担着遗址文化传播的教育功能,其景观环境的活化设计离不开文化体验感的营建,而文化体验感的发生则需要一系列的环境支持,视觉的美感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吸引人群,引发人们游览的兴致,使人们置身于情境化的景观空间,进而展开一场美好的历史文化体验之旅。

猜你喜欢
考古遗址景观
淮安市加强对泗州城遗址的建设引导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三星堆考古解谜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考古”测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