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文化的见证与缩影
——广南“进士第”

2022-04-06 10:52王飞
河北画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科举进士壮族

王飞

(云南民族博物馆)

一、科举制度的阐述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制度,它扩展了当时人才选拔的社会多元化层面,吸收和吸引了众多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层,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生气勃勃的时代进步性,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阶段。科举从开创建立以来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才举行一次科举考试。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周代以“乡举里选”的方式,即由“乡老”(族长)等选拔本乡土的贤士,经过地方长官的层层上贡,直达中央。到了汉朝时期,采用了征辟和制察举制。当时的汉武帝按照董仲舒的建议,诏令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后来两科逐渐合并为一科,历史上称为举“孝廉”。在魏文帝时期,当时的陈群创立了“九品”中正制,改为由特定的官员,重点以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把人才分为九品的档次来录用,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从社会学角度上看,一定程度上堵塞了从民间录用人才,士族得以长期和从制度根本上把持朝廷录用人才,形成了社会阶层的固化的重要原因。在南朝齐时,秀才科举的考试又有了新的规定,“五问(合格)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一不合与第。” 考试的成绩又分为上、中、下、不及格四个等次,对于不及格者“不合与第”,则不予授官。明清时代的科举则变为一个等级、层次、条规、名目繁多并且严苛的庞大体系。明清科举有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

表1 明清科举简表

二、壮族农耕文化与村落文化

壮族主要居住在今天的广西、云南等地,云南的壮族主要居住在右江流域、南盘江流域、金沙江流域以及红河流域的一些坝子、河谷盆地及半山区地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坝子有广南坝、邱北坝、文山坝、八宝坝等。壮族人民喜欢在水源丰富的地方居住,丰富的水利资源也为种植水稻提供了天然的必备环境和条件。壮族妇女大多数擅长纺织和刺绣,其刺绣作品也大多反映出稻作文化和原始崇拜。在壮族的宗教信仰中,对“竜”的图腾崇拜,根源于壮族的农耕稻作文化。因为“竜”中流出的清泉,是稻作的首要条件。“竜树”的萌发、荣、枯,传递着上天春、夏、秋、冬季节变化的物候信息,是安排水稻耕耘种植的时间表。在壮族人民心中,“竜”不仅能祛病免灾,保人健康长寿,而且是壮家儿女的幸福源泉。因而,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或者三月初三都要祭竜。对“竜”的崇拜,反映着壮族人民朴素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观。壮族善种糯谷。在他们的饮食文化中,尤以糯米食品最具特色,采用红、绿、黄、紫、蓝、黑等纯天然植物色素人工加工的七种颜色的糯米饭,不仅色彩斑斓,引人注目,而且香糯有加,十分可口,它是壮家人节日的必备品,也用来祭神。壮族历史悠久的农耕稻作文化,已经成为壮族人民根深蒂固的生存理念。它产生的巨大凝聚力,促使着壮族人民团结奋斗,生生不息,并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优良传统文化中大放异彩。壮族刺绣上很多图案均绘有青蛙图案。壮族人民能歌善唱,每年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

壮族虽然是我国南方地区的原住民土著民族,但与中原文化联系紧密,从未中断,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其政治、经济、文化随着中央王朝统治力的逐步深入和汉族移入人口的增多而不断加强,社会治理呈现多元化,处于土司制、保甲制、都老制(又叫村老、寨老、父老、乡老、头人、郎火、款头)等社会管理机制的变迁。土官(土司)辖区之内,土官掌握着全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大权,并分别设置不同的权力机构进行统治。土官衙门分立区、段、亭、哨、都、路、屯、堡、坡、镇、甲、方等权力机构建置,这些一并构成了土官(土司)地区的乡村权力系统。同时,在边远、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宗族势力和宗族文化对社会治理的影响更大,就催生出另一种形式的村社管理组织——“都老制”。“都老制”是凭借壮族传统社会的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进行运作的。随着时代变迁,都老制也逐渐走向衰弱,“保甲制”和“乡村甲制”后来又逐渐取代了“都老制”。

壮族是一个农耕文化民族,农耕文化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促进生产,又自然而然地加强了喜欢聚集而居的状态。壮族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依赖和崇拜,壮族同胞们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离水源近,但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规定不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生活安全。壮族选择村落基址的理想模式是:依山、环水、面屏,或者背水、面街。这种地理形势模式不仅具有实际的合理性,而且也合乎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原则。壮族称屋为“杆栏”,旧式壮族民居建二层杆栏,楼上住人,楼下养畜或者堆物。壮族民居有全栏式、半栏式和平房三种主要形式。

三、大革假“进士第”

在祖国西南的边陲,有这么一个美丽而科举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被称为“句町文化”发祥地,它就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广南县位于云南省的东南部,地处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区)交界处。据考证,大约距今5万年前,广南这块土地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在广南县县域内就有旧、新石器文化遗址数十处,县城城郊还有古老的岩画、黑支果乡出土了漆木器、青铜器、铜鼓等珍贵、花纹精美的文物,县城古城还有寺、宫、庙、阁、观等文化古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街区和民居建筑群,见证了广南“句町”故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彰显和再现了广南的古老与文明。

图1 广南县莲城镇大革假村

而在离县城不远的地方,有这样一个壮族村寨,几乎家家出学子,人人好读书,150余户人家考取大中专的就近 200人。这个村就是历史文化名村——广南县莲城镇大革假村。远远望去,大革假村四面青山环绕,山岚叠翠,一条小河从村旁流过,曲曲折折横穿整个坝子。纤细的桑陌纵横交错,墨绿色的山林,清亮的河水,构成一幅精美绝伦人间仙境的壮族村寨。特别是村中两棵大榕树,更加为村里增添了几分魅力。

图2 大革假村“进士”牌匾

溯源寻根,大革假村爱读书的人那么多,据该村王曙光介绍,除了靠自身努力,更多是受到了该村“进士第”科举文化精神的影响。该村陆姓一门三进士:清朝光绪十年进士陆毓云、光绪十五年进士陆毓贤、清朝光绪二十九年进士陆象乾。陆毓云、陆毓贤是同胞兄弟,陆毓云、陆象乾是父子,陆毓贤与陆象乾是叔侄。所以称“一门三进士”。至今该村陆氏老宅门头上仍高悬着一百多年前的“进士”牌匾,隐含了大革假村科举文化精神的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进士陆毓云(1851-1936年),生于咸丰五年(1851年)。清光绪十年(1884年)考取进士,“进士匾”上款为:“钦命云南提督学院翰林院侍读学士王××为岁贡陆毓云立”,落款为:“光绪拾年岁次甲申季秋月穀旦”,被授予正八品官衔,曾追随云贵总督岑毓英到越南抗击法军,取得临洮战役的胜利。在广南府任过职,辞官后在培峰书院教书育人。为勉励后人坚持耕读为本,同时奋发读书,勋名事业,他作对联一幅为:“进退有经举动周旋皆圣教,仕农为本勋名事业振家风。”卒于1936年,享年85岁。进士陆毓贤(1853-1926年),生于咸丰七年(1853年)。陆毓贤为陆毓云之胞弟,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取进士,“进士匾”上款为:“钦命云南督学院翰林院侍读学士王××为陆毓贤立”,落款为:“光绪壹拾伍年××××”,被授予正八品官衔,辞官后在培峰书院从教。卒于1926年,享年73岁。进士陆象乾(1871-1940年),生于同治辛未年(1871年),出生在壮族书香世家,陆毓云长子,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取进士,“进士匾”上款为:“钦命云南提督政翰林院修撰张××为陆象乾立”,落款为:“光绪贰拾玖年癸卯年春月吉旦”,博学多艺,被授予正八品官衔,在广南府任过职,辞官后在者兔里夺从教,卒于民国29年(1940年)享年70岁。

据清道光五年《广南府志卷一·学校》中载:“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知府茹仪凤始办义学”。“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督学院岁试,照中学例,取进文童十五名、武童十五名,设额廪三十……三年出岁贡二人,选拔之年选拔二人”等。是年,知府茹仪凤在撰写《新设广南府学碑记》中曾言:“小民莫解汉语,稍能应对官长,不过千百中一两人,他何知焉。”这就是当时广南汉文化所处的状态。为加快汉文化的推广普及,历任知府用心良苦,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兴建了孔庙(也称文庙),这应是广南庙学的起始。后来,从雍正三年(1725年)至道光元年(1821年)间,又先后兴办了青莲、莲峰、培风等书院。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当任知府和宝宁知县又捐资倡建莲城考舍。为培植文风,多出人才,又于咸丰年间建了文笔塔(为迤南第一高塔)。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广南府境已有义学十二所,加上书院和民间私塾,从而使儒学在府境得到很大程度的推广。

图3 大革假村“进士第”外观

当地人至今谈起大革假村,都对这种勤学奋进的精神深深折服:一是尊重教育的氛围比较浓厚,人才辈出。大革假村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自清代嘉庆年间官居团练史的陆芳衡以来,该村曾出1名贡生、3名进士、1名中医专家、1名画家(原云南民族中专教师陆华岳)等人才。大革假村全村人对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已深入每个村民的内心,代代流传,经久不息。据调查显示,从大革假村走出的大中专生近200人,参加工作的有143人。二是治安状况良好,文艺娱乐氛围浓厚。多年来,村民间的纠纷绝大多数可在村干部的调解下自行解决。文艺娱乐氛围浓厚,自发成立壮族文艺队。三是文物古迹较多,该村有年代久远的刺绣作品,有清代“槐堂春暖”“进士”、当代“中华魂”等匾牌,有年代久远的瓷器等文物,是研究广南历史文化的又一面镜子。四是群众支持子女入学积极性高。据抽样调查显示,99%的农户愿意支持子女就学,绝大多数农户自愿投工投劳参加公益劳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风气足。大革假村“进士第”科举文化精神,侧面反映了千百年来,壮族先民始终认同中华一统,他们为开发建设祖国西南边疆、为维护国家统一及保持边疆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印证了中原地区与壮乡广南先民相互间的交往十分频繁,壮族先民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科举制度为当地持续不断地哺育出社会有用人才和国家精英,在大革假村出了“一门三进士”“两举人”“十三贡生”的“科举文化现象”,直到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美谈。

猜你喜欢
科举进士壮族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四进士(上)
《Cat’s book》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科举”
壮族山歌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
唐宋时代的科举与党争——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
进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