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路径研究

2022-04-08 16:03曹淑慧
文教资料 2022年1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职业教育

曹淑慧

摘 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篇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我国职业教育现已步入高速发展时期,提高教育体系建设质量、构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新格局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克服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实现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目前推进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基于专业教育和职业导航双线构建“启蒙—训练—拓展—实践”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思想引航、职业导航、能力续航、全面护航”工作机制;全面激活协同长效的“就业+思政”人才培养生态圈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专业教育 双线构建 协同长效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1],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技术产业的不断迭代升级,职业教育逐渐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但是,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具体要求相比,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职业生涯启蒙体系不够完善、专业能力训练有待加强、综合能力拓展平台不够健全、交叉深化实践参差不齐等问题。将职业生涯意识和职业能力培养与专业培养有机结合,深化产学研融合、强化校企合作,推动协同育人发展,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职场适应能力,对建立系统全面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普通高等院校职业教育的服务贡献度,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核心概念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2]。就业问题始终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工程,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大学生职业教育是高校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提高专业教育质量的必要举措,也是衡量专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3]因此,在系统专业学习过程中,渗透职业教育理念,从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生涯规划入手,把职业目标实现措施的落实、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提高、职业经验的积累作为关键点,把就业观念的转变、求职择业技能的掌握作为关节点,在职业目标实现导向下,形成明确学习目标和长效动力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4]

职业:职业是个人与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各国研究人员也从不同维度对其概念进行了描述。泰勒在《职业社会学》一书中解释说“职业是一套成为模式的与特殊工作经验有关的人群关系”[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中把职业定义为:从业人员为获得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6]

职业生涯中的“生涯”(career)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养生主》当中。中国对“生涯”的研究起步较晚,通常把“职业生涯”和“生涯”合并为一体研究,“职业生涯”即是人们所创建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经历,是由个人在某一职业范围内创造的,并将它延伸到某一时期。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包括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评估与调整六大部分。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入学、专业、就业形势、职业意识等在内的基础性教育,职业认知、职业目标确定、综合素质、初步职业经验等在内的职业目标引导和素质教育,职业实践、社交能力培养、求职技能培养、自我检测等在内的职业技能教育,就业择业观、就业心理素质等在内的择业就业教育。[7]

二、高等院校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高等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进入21世纪,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自主创新能力取得长足进步,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在某些關键领域依旧存在“卡脖子”的情况,这些“卡脖子”的问题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解决这些“卡脖子”问题,关键就要靠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高校是人才的蓄水池也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而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工程,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专业教育是基础,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助推器。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就业、适应新经济发展模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应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新模式。

(二)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专业教育以通用知识、培养基础和学习能力为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起点。职业教育以就业、学习具体职业技能为主,是人才培养的延伸和终点。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在校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实现。经济和科技的转型升级,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校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应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途径,为两者融合提供制度保障,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兼具扎实专业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三、高等院校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主动性不强

由于我国生涯规划起步较晚,现阶段学生对于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不深,对于生涯规划专业相关知识的掌握往往停留在表层,这就造成学生在生涯规划方面缺乏系统、专业的理论知识做支撑,也缺乏发自内心的重视。我国先行的教育体制下,高校学生身上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应试教育影子,这也就导致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出现角色转变的懈怠、学习心态的放松,对自身发展缺乏规划和要求,在学习和未来规划过程中无法正确认识和定位自己。对自己的生涯发展缺乏规划,到了毕业期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二)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现实就业需要、针对性不强

目前高校虽然已经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会从事专业相关性的工作,这也就要求在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职业生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涉及生涯启蒙、自我探索、求职技巧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内容理论色彩太强、普适性较强,就结合专业层面进行个性化、定制化的指导性而言不强。

(三)教学方式单一,教育多样性不强、缺乏启发性

就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言,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是通过开设第一课堂的形式推进,方法过于单一,缺乏灵活、多样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需要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实践的辅助,课堂教学可以与实习实践和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高校在统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应将专业课程内容与学生未来发展灵活结合,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活动,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参与感、有获得感、有收获感。

四、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创新策略

(一)思想引航,保证学生自我发展的方向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线,大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乃至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关乎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因此,高校应该紧密围绕人才强国战略,强化党建引领,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结合形式多样的活动、利用多方面的资源深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个人理想、坚定个人信念,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当中,树立小我融入大我的格局。在校期间,除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帮助大学生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还可以依托党员发展、党支部活动,助力推进学院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邀请杰出校友,将学术与思政教育融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设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室——“初心苑”,强化阵地建设。

(二)职业导航,提升学生职业规划的针对性

专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专业教育开展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高校在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责任的同时,应该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性构建“启蒙—训练—拓展—实践”人才培养体系,将职业生涯意识和职业能力培养与专业培养有机融合,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和职场适应能力。发挥班主任、专业教师骨干力量,引导班主任、专业教师主动关注和了解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选择,并结合专业给予指导和帮助;借助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平台,积极开展以专业为基础的主题沙龙、校友座谈会、“学长学姐面对面”、GYB训练营、求职“半月谈”等职业指导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升职业认知、掌握求职就业技能。

(三)能力续航,增强学生能力培养的精准性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是高校育人的整体,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不仅需要从第一课堂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借助第二课堂多样的形式、丰富的资源让学生实现从学会弄懂到融会贯通的转变。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这就需要实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策略。因此,高校应精准实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机制,将第一课堂知识和能力延伸至第二课堂,提升学生职业规划针对性。第一课堂侧重理论知识学习、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和系统知识体系建构;第二课堂在第一课堂基础上,让学生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社会,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检验知识、巩固知识,锻炼解决问题的动脑、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8]搭建“竞赛+项目”实践教学平台、打造工作室等创新实验室,既实现整体教学,又实现个性培养。举办名企有约实地走访活动,打造“企业+学校+学生”零距离平台。让学生以“社会人”的身份,进行“实战”,对求职“痛点”精准施策。

(四)全面护航,提高学生求职保障的有力性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

意见》指出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促进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强化就业市场对人才供给的有效调节。因此,高校应围绕“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在打造“全程式”课程设计、“开放式”师资建设、“浸润式”实践项目育人体系上下功夫,提高求职保障的有力性。提供全程式生涯导航课程教育,强化生涯意识启蒙、职业素养培养、职前技能指导。将校内外、国内外资源“开放式”组合,把辅导员日常辅导,专业教师特约辅导,校内优秀学子朋辈辅导,优秀校友、企业行业专家专项辅导相结合,依托教育部“体验设计前沿方法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引进海外人才、拓寬国际视野。依托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等,让学生“浸润式”融入社会。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全面高质量的内涵式建设的重要趋势。从目前高校毕业生职业规划现状来看,在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大学生仍停留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层面,对于自身综合能力提升必要性的认识还不足,对社会的了解仍有限,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积累很难与社会需求相契合。随着高校的扩招、社会整体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国家总体经济结构的改革和转型升级,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与日俱增。因此,高校应加快步伐积极探索基于专业教育和职业导航双线构建“启蒙—训练—拓展—实践”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思想引航、职业导航、能力续航、全面护航“四航”工作机制,全面激活协同长效的“就业+思政”人才培养生态圈。进行生涯意识启蒙、专业能力训练、综合能力拓展、交叉深化实践,将职业生涯意识和职业能力培养和专业培养有机融合,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和职场适应能力,实现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9-14].http://www.gov.c/heng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l.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

[3] 杨长华.浅谈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知教育[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3(7):145-146.

[4] 陈小幸.大学生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指导浅析[J].出国与就业,2011(11):60-61.

[5] [美]泰勒.职业社会学[M].张逢沛,译.台北:复兴书局,1972.

[6] 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2015.

[7] 钟思嘉,金树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主与自助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8] 赵艳艳.我国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统合育人问题研究[D].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基金项目:江南大学“一院一品”职业生涯教育精品项目“四航·双线:构建协同长效人才培养生态圈” (2021JYZD04),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无锡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SJB0382)。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职业教育
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