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与缩节胺互作对油后直播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2022-04-08 17:43张丽娟陈俊英秦宇坤刘慧君柯兴盛
棉花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密度产量

张丽娟 陈俊英 秦宇坤 刘慧君 柯兴盛

摘要:以中早熟棉(赣杂棉0906)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于2017-2018年在江西省九江市研究了种植密度(5.25万、6.75万和8.25万株/公顷)和缩节胺(DPC)调控(0、210和420g/hm2)对油后直播棉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DPC会使棉株的纵向生长受到抑制从而降低株高,但不会影响果枝数,同时有降低衣分而使籽指增加的趋势。在丰水年份,适量使用DPC可使高密度群体拥有较多的群体成铃数,而在枯水年份,使用或过量使用DPC会显著降低群体的成铃数而影响产量。长江流域棉区,油后直播中早熟棉的种植密度为6.75万~8.25万株/公顷,缩节胺用量在0~210g/hm2可获得较高产量。

关键词:密度;缩节胺;中早熟棉;油后直播;产量

中图分类号:S562.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143(2022)01-004805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22.01.009

目前,我国长江流域棉区主要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与化学调控相结合的小群体大个体栽培技术路线[1-3],但该种植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制钵、移栽、苗期管理等用工多、费时费力,生育期过长,特别是吐絮期太长4),导致吐絮不集中,需要多次人工采摘。在当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严重制约棉花种植业的发展。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棉花油(麦)后直播有利于植棉轻简化、机械化发展,是棉花生产发展的方向。目前,油(麦)后直播棉已成为长江流域棉区研究的热点5-9。油(麦)后直播棉由于有效生育期短,宜采用早熟棉品种,利用其生育期短、生长速度快、开花结铃吐絮集中等特性10,但早熟棉品种大都铃比较小、植株较矮,不方便人工采收,在该棉区机械采收尚未普及的情况下不受棉农欢迎。笔者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在鄱阳湖植棉区,中早熟品种适当晚播(5月底之前),只要密度适宜再加上合理的化学调控,能够取得和早熟品种相当的产量,且容易采收、纤维品质好,可以替代早熟品种进行种植山。

油(麦)后直播棉在栽培上需通过增加密度来弥补其生育期推迟而导致的个体生长不足,进而来保证一定的产量。但长江流域棉区雨水较多,种植密度增加容易恶化冠层结构,致使棉田郁蔽、烂铃增加,不利于产量形成。缩节胺(DPC)调控是棉花生产上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措施,具有优化冠层结构及增加产量等作用[2]。因此,密度与缩节胺互作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已成为长江流域油(麦)后直播棉栽培技术研究的热点[13-16],但上述学者均是以早熟棉品种为试验材料,而以中早熟棉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油后直播条件下对密度与缩节胺互作的反应却少有报道。本研究在油后直播增大种植密度的条件下辅以缩节胺调控,研究其对中早熟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长江流域棉区油后直播中早熟棉合理的种植密度和化学调控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7年和2018年在江西省棉花研究所科研基地(11583E,2971N)进行,供试品种为中早熟棉赣杂棉0906,土壤类型为沙壤土。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种植密度,分别为5.25万、6.75万和8.25万株/公顷,用D1、D2和D3表示。副区为缩节胺(DPC),施用量设0、210、420g/hm23个水平,用CK、T1和T2表示,分别在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和打顶后按质量比1:4:4:7比例兑水225~450L/hm2喷施。主区和副区均为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共9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小区为9行,行长10m,采用0.76m等行距种植模式。两年均于油后茬播种棉花,2017年于5月21日播种,5月28日出苗;2018年于5月24日播种,5月30日出苗。肥料选用高效配方复合肥(氨磷钾有效养分含量分别为25%、10%和16%)900kg/hm2,其中基施40%,初花期撒施60%。其他管理措施各处理一致同当地大田生产。

1.2调查项目与方法

每小区选择有代表性的连续10株于吐絮期调查株高、果枝数、第一果枝着生节位及其高度。每小区实收计产,于吐絮盛期每小区选取30朵百铃花晒干后进行室内考种、轧花计算衣分,并取样送农业农村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安阳)进行品质测定。

1.3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用Excel表格进行整理,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4试验年份降雨概况

据试验田间监测,2017年全年降雨量为1564mm,属丰水年份,其中6~10月棉花生长发育期间降雨量为879mm;2018年全年降雨量为1160mm,属于枯水年份,其中6~10月棉花生长发育期间降雨量仅为241mm,特别是7~8月份有长时间的持续晴热高温天气。

2结果与分析

2.1密度与DPC互作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试验数据经多重比较方差分析表明(表1),密度和DPC处理对株高有影响。2017年,株高有随着密度的提高而增加的趋势,3个密度处理间差异均显著,而2018年3个密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随着DPC喷施量的增加,株高有降低的趋势,2017年和2018年均表现为T2《T1《CK,且3个处理间差异显著。不同密度和DPC处理对棉株的果枝数、始果枝着生位的节数及其高度的影响均不显著,且2年结果相同。可见,在丰水年份植株生长旺盛,随着密度的加大,株高显著增加;DPC处理可以显著抑制棉株的株高,但果枝数不会减少。

2.2密度与DPC互作对棉花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知:密度和DPC处理对单铃重影响差异不显著,且2年结果相同;密度和DPC处理对铃壳重的影响在2018年不明显,在2017年高密度群体(D3)处理的铃壳重显著小于中低密度群体(D1、D2)处理;喷施DPC有使铃壳重增加的趋势,T1和T2处理的铃壳重显著高于CK处理;密度处理对籽指和衣分影响不明显,且2年结果相同,DPC对籽指的影响差异显著,2017年表现为T3显著高于CK和T1处理,2018年为T1和T2處理显著高于CK处理;而对衣分的影响则与籽指相反,说明喷施DPC有增加籽指降低衣分的趋势;单株成铃数有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少的趋势,2017年D3和D2的单株成铃数显著少于D1,2018年D3的单株成铃数显著少于D1而与D2差异不显著;单位面积成铃数有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多的趋势,在2017年D3处理显著多于D1,2018年各密度处理间虽有这一趋势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在DPC处理间,2017年的单株成铃数和群体成铃数差异均不显著;2018年的单株成铃数和群体成铃数则有随着DPC用量的加大而减少的趋势,且3个处理间差异均显著,可见,在丰水年份,适量使用DP℃可使高密度群体拥有较多的群体成铃数,而在枯水年份,使用或过量使用DPC会显著降低群体的成铃数。

由表2和图1还可以看出:在籽棉产量方面,主因素密度间差异不显著,且2年结果相同;副因素DPC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2017年T1处理的籽棉产量显著高于CK和T2处理,而2018年则表现为T1和T2处理较CK显著減产,且T2处理的籽棉产量显著低于T1处理。密度与DPC互作的各处理间的籽棉产量差异显著(图1)。2017年在同一密度下均以T1处理籽棉产量最高,在各处理中产量最高的是D3T1处理,显著高于D3CK和D1T2处理,其他处理介于D3T1与D1T2之间,且彼此间差异不显著,2018年在同一密度下均以CK产量最高,T1次之,且T2较CK和TI显著减产,以D3CK产量最高,D2CK、D3T1、D2T1分列第二至第四位,彼此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重化控的3个处理(D1T2、D2T2、D3T2)。可见,油后直播棉适度加密可以为高产打下基础,丰水年份使用DPC进行调控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枯水年份使用或过量使用DPC会造成减产。

3讨论与结论

密度与DPC处理对棉株的高度、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与环境条件有关。在降雨量比较大的2017年,植株生长比较茂盛,随着密度的增大,植株间竞争明显,株高显著增高,DPC的使用明显抑制了植株的生长,使田间不至于过度郁蔽,单株成铃较多,因而拥有较多的单位面积成铃;而在特别干旱的2018年,特别是7~8月持续晴热高温,植株生长受到干旱胁迫生长量不够,单株成铃数减少,群体成铃数不足,而缩节胺的使用更加重了抑制程度,导致减产。因此,缩节胺的用量要根据气候条件特别是降水情况酌情考虑。

喷施DPC会抑制棉株的纵向生长而降低株高,但不会影响果枝数,同时有降低衣分而使籽指增加的趋势。在丰水年份,适量使用DPC可使高密度

群体拥有较多的群体成铃数,而在枯水年份,使用或过量使用DPC会显著降低群体的成铃数,近而影响产量。在本试验种植密度和缩节胺用量范围内,籽棉产量在不同密度间差异不显著,但种植密度与DPC调控存在互作效应,丰水年份以种植密度6.75万~8.25万株/公顷,DPC用量210g/hm2的产量较高;枯水年份以种植密度6.75万~8.25万株/公顷,DPC用量为0ghm的产量较高。综上,长江流域棉区,油后直播中早熟棉的种植密度为6.75万~8.25万株/公顷,根据降水多少应用缩节胺0~210g/hm调控可获得较高产量。

参考文献

[1]戴冕,戴中新,王谧.5种棉花育苗移栽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棉花,2016,43(09):25-29.

[2]操宇琳,陈宜,鲁速明,等.棉花育苗移栽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棉花,2015,42(01):12-14,18.

[3]周桂生,翟富燕,陆世渊,等.低密高氮条件下留叶枝对棉花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扬州

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3,34(4):50-55.

[4]凌启鸿.作物群体质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97

[5]张丽娟,陈俊英,秦宇坤,等.化学封顶剂在油后直播棉上的应用效果[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08):3640.

[6]王晓光,刘效明,龚金河,等.安徽沿江地区油麦后直播棉的品种选用策略[J].棉花科学,2021,43(02):51-53

[7]韩光明,蓝家样,陈全求,等.长江流域麦(油)后直播棉播种技术[J].新农业,2020(22):36.

[8]秦宇坤,陈俊英,王玉萍,等.施氮量对油后直播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棉花,2020,47(02):24-27.

[9]杨长琴,张国伟,刘瑞显,等.播期对麦(油)后直播棉产量、品质及氨磷钾利用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0,28(01):4249.

[10]杨长琴,刘瑞显,杨富强。长江下游棉区适宜麦后直播棉品种筛选[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8):81-83

[11]张丽娟,夏绍南,李永旗,等.播期和密度对鄱阳湖植棉区不同熟性棉花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5):20-24.

[12]马宗斌,李伶俐,谢德意,等.施肥与缩节胺配合对麦后直播夏棉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4):94-97.

[13]吴莘玲,耿吉嘉,曹丽芳,等.密度与化控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及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J]棉花学报,2020,32(5):438-448

[14]吴慧敏,刘晓飞,林远,等.密度与化控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及与机采相关的农艺性状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20,41(2):28-33

[15]邢晋,张思平,赵新华,等.种植密度和缩节胺互作对棉花株型及产量的调控效应[J].棉花学报,2018,30(01):53-61.

[16]杨长琴,张国伟,刘瑞显,等.种植密度和缩节胺调控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和冠层特征的影响[J].棉花学报,2016,28(4):331-338.

猜你喜欢
密度产量
巧用浮力知识测量密度
国家统计局:2019年猪肉产量4255万吨 下降21.3%
4月份有色金属行业运行情况
第4讲 质量和密度专题复习
“密度”练习
密度的应用趣谈
密度的不变性与可变性
国际茶叶产量少量增加
2014年6月印度橡胶产量增长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