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文学作品中采桑女形象的空洞化历程

2022-04-12 03:15冯娟娟吴从祥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采桑罗敷

冯娟娟, 吴从祥

(安徽大学 文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9)

从原始社会一直到小农经济最终形成时期, 不同的社会分工与社会评价体系最终决定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随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女性生存在以男性为主体的宗法制社会中, 一直处于被掌控的地位。 这种性别差异折射到文学作品中, 主要体现为女性形象的空洞化与工具化。 早期文学作品中采桑女形象就经历了一个逐渐丧失自我, 走向空洞化的历程。

一、 先秦时期的采桑女形象

在文学作品中, 《诗经》中涉及桑意象的约有20篇, 其中明确提及采桑者的有8篇。 如《诗经·魏风·十亩之间》中全篇专写采桑女子: “十亩之间兮, 桑者闲闲兮, 行与子还兮。”[3]146描写采桑女在桑园之中采桑劳作的群体形象。 《诗经·豳风·七月》中略有几句提及, 如: “女执懿筐, 遵彼微行, 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 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 殆及公子同归。” “蚕月条桑, 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 猗彼女桑。”[3]199描写了采桑女劳作时惶恐的心态。 《诗经》各地风谣中采桑女的身份主要是活跃在田间垄上的下层劳动人民。 采桑诗歌偏重于人物动作与情感的刻画, 对服饰和体态的描写并不多, 采桑女形象是活泼的, 有对集体劳动的热爱、 对情人的热情欢愉, 也有倾诉对丈夫的思念与哀怨的。 先秦时期的采桑女形象生动多元, 充满生活气息, 大胆抒发内心的情感。 这时的采桑女还是活生生的劳动女性, 怀揣着下层民众在劳作时真切复杂的情感。

二、 汉朝时期的采桑女形象

到了汉代, 受到礼教的影响, 采桑女的形象在突出了美与善特质的基础上, 从多元化的形象逐渐演变为符合社会期待的贞女形象。 汉乐府诗歌《陌上桑》开篇即用男性视角来观照罗敷的美, 随后写罗敷严词拒绝调戏她的使君:

使君从南来, 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 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 罗敷自有夫。”[4]259

《陌上桑》一篇既赞赏了采桑女的美貌, 也赞扬了采桑女的美德。 在诗的最后, 罗敷极尽夸张地描绘夫君的身份高贵, 引起了罗敷是否真正有夫君以及夫君身份的争议。 但罗敷存在的意义更多的是符合男性读者群体对理想女性贞洁貌美的高标准, 以及对当时贞女配贤夫这种婚姻模式的追捧。 整首诗看似塑造了美丽机智的采桑女形象, 实则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变相规范女性的行为。

汉代文学作品中常出现对女性礼节的约束, 刘向《列女传》中有2篇以采桑女为主角的故事, 即齐宿瘤女与鲁秋洁妇。 其中鲁秋洁妇的故事由于情节的戏剧性常常为后人所传诵改编。

妇曰: “子束发修身, 辞亲往仕, 五年乃还, 当所悦驰骤, 扬尘疾至。 今也乃悦路傍妇人, 下子之装, 以金予之, 是忘母也。 忘母不孝, 好色淫泆, 是污行也, 污行不义。 夫事亲不孝, 则事君不忠。 处家不义, 则治官不理。 孝义并亡, 必不遂矣。 妾不忍见, 子改娶矣, 妾亦不嫁。”遂去而东走, 投河而死。 君子曰: “洁妇精于善。 夫不孝莫大于不爱其亲而爱其人, 秋胡子有之矣。”[5]189

文中把对秋胡妻的衣着打扮、 采桑劳作的描写都隐去, 着重描写故事情节与道德教化。 女性贞节贤孝品德的重要性已经远高于她自身的容姿体态。 文末作者对其赴死的行为大加赞赏, 秋胡妻的从一而终与秋胡拈花惹草的鲜明对比更体现出父权社会对男女双方的双重标准。 婚后的男性是女性后半生的全部寄托, 而女性只不过是男性生活中的一个附属品。

《列女传》中的妇女性格刚烈决绝, 即使被抛弃也不会像《诗经》中的女性那样倾诉哀怨之情, 而是愿毫不犹豫地赴死。 这种从一而终的贞德观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 《礼记》等典籍中便多有赞赏女性贞节的文字。 《仪礼·丧服》中载: “妇人有三从之义, 无专用之道, 故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6]920礼教大防是设立给男女双方的, 但女性总是受到更严苛的对待。 在封建家族中, 女性被定位成以夫为尊、 维护家庭宗法制度、 负责传宗接代的角色。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促进了儒学与礼教的兴盛, 使得女德观念烙印在传统儒士作者的笔尖,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也逐步沦为说教的工具。 刘向创作《列女传》的目的本身就是劝谏帝王君主勿要耽于美色, 对遵守伦理规范的女性大加赞赏, 反之就不遗余力地批判。 这种女性观就决定了他笔下的采桑女虽然还能保持美的容姿, 但美的属性被刻意淡化了, 叙述重点在于通过采桑女对婚姻忠贞不贰的描写来凸显妇女的美好品德。

总的来说, 汉代作者笔下的采桑女在女德观的束缚下性格逐渐扁平化, 相较于《诗经》少了许多情感表达, 成为男性群体意识观照下对女性“模范角色”期待的集中体现。 采桑女的容貌美是为品德美服务的。 诗歌中采桑女的具体劳作被削弱了, 采桑行为已经成为塑造美丽女性的诗歌用以起兴的引子, 而这个引子也是来源于男权社会赋予女性角色的社会义务。

三、 三国时期的采桑女形象

汉末三国时期, 采桑女形象在继承先秦与两汉作品中美善特征的基础上, 经历了群体期待向个体自我化的转变过程。 曹植的《美女篇》便是体现这一转变的代表作。

美女妖且闲, 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 落叶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 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 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 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 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 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 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 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 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 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 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 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 中夜起长叹。[4]413

此篇继承了两汉乐府中的采桑女在容貌身姿上的美艳, 通过衣着配饰与欣赏者的行为来渲染采桑女之美的手法。 但不同的是, 这里的采桑女描写笔触更艳丽、 性格品质更加高贵, 同时略去了采桑女的劳作与抗争的情节, 她们的身份地位也从劳作的下层女性逐步变成贵妇人, 形象寓意也变成作者言志的代言人。 诗句中用高义与贤良的标准来择选良人, 其实已经体现出作者借美女自喻的目的。 采桑女的形态与衣着之美其实就是曹植构想中君子所拥有的美好品格, 等待能够赏识重用他的明君。 《乐府诗集》中解此诗云: “美女者, 以喻君子。 言君子有美行, 愿得明君而事之。 若不遇时, 虽见征求, 终不屈也。”[7]912曹植对采桑女辞藻之华丽的描绘已经使其失去了劳动女子本身的质朴与生命力, 成为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纯粹美的化身。 作者借由采桑女来传达个体意识, 使采桑女成为贵公子自我形象的借喻工具。

这个时期采桑女形象的创作者呈现出身份上移的趋势。 这时男性作者笔下的采桑女完全不再有未婚少女的身份与对爱情的期待畅想, 而是成为一名贤良淑德的思妇。 采桑女不再被设身处地揣摩情感思绪, 而是成为男性创作者自我欲望的投射对象。 在拟代诗歌中, 看似男性作者与女性形象的合一, 实则是对男性自我另一面向的复制和对女性主体的进一步消解。

四、 两晋时期的采桑女形象

到了晋代, 礼法松弛, 社会文化环境相对宽松。 出于曹魏模拟风气的影响, 有部分诗歌中的采桑女形象模仿先前的汉魏乐府, 如傅玄效仿《陌上桑》与《美女篇》创作出的《艳歌行》《艳歌行有女篇》, 完全仿照前人对采桑女的外貌描写, 并在此基础上以夫妇伦理为主题, 给诗歌强硬地加上几分说教色彩。 这些采桑女形象仍然保留了审美属性, 但缺乏特点且重德抑色, 诗文中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 男尊女卑, 等级鲜明。 另外, 更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一些文学创作者重新回望采桑女形象本身的情与美, 使采桑女形象在不断对前人模仿的过程中生变出精致化、 典雅化的趋势。 如陆机的《日出东南隅行》。

扶桑升朝晖。 照此高台端。 高台多妖丽。 濬房出清颜。 淑貌耀皎日。 惠心清且闲。 美目扬玉泽。 蛾眉象翠翰。 鲜肤一何润。 秀色若可餐。 窈窕多容仪。 婉媚巧笑言。 暮春春服成。 粲粲绮与纨。 金雀垂藻翘。 琼佩结瑶璠。 方驾扬清尘。 濯足洛水澜。 蔼蔼风云会。 佳人一何繁。 南崖充罗幕。 北渚盈軿轩。 清川含藻景。 高岸被华丹。 ……[7]419

开篇结构布局与容貌的刻画依旧继承了汉魏乐府诗歌中的描写手法。 但“妖丽”之美与后半篇美女起舞就完全离开了传统《陌上桑》的模式。 文辞艳丽, 更像一篇闺阁美人赋, 在情节上抛弃了采桑劳作, 增添了新内容并在身份地位上完全贵族化, 活动场地不再是陌上桑间, 而是高台之上。 不同于先前采桑女简朴或含蓄的美, 这首诗更侧重于刻画采桑女容姿的张扬鲜艳与体态之美。 先前的采桑诗中, 容姿的铺陈描写是为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服务的, 而这首诗中绮丽的文辞与具细的描写就是诗歌单纯的目的所在, 这体现出妇女题材已逐渐走向闺阁化与艳情化的趋势。

两晋时期, 文学家更注重对文字的雕琢与文学技巧的探索, 对女性的观照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满足自我的消遣娱乐需要。 这时的采桑诗把女性物化成所“咏”的对象, 用雕章琢句的描摹手法描摹出的女性形象是出于男性欲望下的审美表达, 华而不实的桑笼、 珠光宝气的服饰与美丽善良的品性, 采桑女形象在发展过程中不论是出于何种创作目的都被进行了超脱现实的审美夸大, 这种男性叙事话语中 “美”与“善”的属性是以男权为价值尺度的社会对女性做出的要求与期待。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从活泼多元的鲜活采桑女, 到女德观束缚下的贞女与形象自我化的借喻工具, 最后到被物化的闺阁女性, “封建文学符号系统中女性形象的性别意味, 已经被女性在男性中心社会中的从属意味所取代”[8]20。 在文学作品中看似义脉相连的采桑女形象的系统中, 女性在不断失去自我, 真正的采桑女早已被抹煞了, 沦为一种空洞的符号和苍白的标本。

猜你喜欢
采桑罗敷
略谈罗敷之美——《陌上桑》罗敷形象浅析
桑椹
破阵子·春景
罗敷后传
破阵子·春景
陌上桑
陌上桑
去古代采桑吧
桑劫
采桑弄蚕有趣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