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肝豆状核变性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2022-04-21 07:37程齐齐杨丽霞王亮孙俊梁佳圆葛善飞
肝脏 2022年3期
关键词:证者家系青霉

程齐齐 杨丽霞 王亮 孙俊 梁佳圆 葛善飞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又名Wilson’s 病(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发病率为1/30 000~1/100 000[1]。ATP7B基因内的致病性突变是WD发病的主要原因,该突变在铜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可以直接导致铜的排泄障碍,过量的铜蓄积在肝、大脑及角膜等器官沉积,从而导致相应的病理表现[2]。目前发现的ATP7B基因突变类型已超过800种,不同突变可能对ATP7B功能有着不同的影响,且突变的种类和频率与种族、地区分布有着显著关系[4],但突变与疾病的临床表现、疾病发作时间以及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尚未明确[3-4]。本研究通过收集5个WD家系的ATP7B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其突变特征及其临床特征,并进一步探讨ATP7B基因突变与WD发病的关系,为肝豆状核变性的及时诊断、早期干预治疗及家系遗传诊断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收集5例经江西省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WD患者以及患者父母和同胞。患者均为汉族,否认近亲结婚家族史。

二、诊断和排除标准

根据第八届WD疾病国际会议上提出的诊断评分标准[5]:①角膜K-F环,锥体外系症状,血清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 CP) <0.1 g/L,24 h尿铜>100 μg或尿铜正常者青霉胺激发试验尿铜> 5倍诊断标准;以上4项指标阳性分别计算2分。②Coombs阴性溶血性贫血,24 h尿铜40~ 100 μg,肝脏组织铜染色阳性,血清铜蓝蛋白0.1~0.2 g/L;以上4项指标阳性分别计1分,ATP7B基因外显子测序检出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计4分,单一位点杂合突变计1分。总分>4分即可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等引起的肝功能异常者,排除外伤及其他原因的引起的神经精神异常者。

三、研究方法

(一) DNA提取 采集患者及其父母、同胞的静脉抗凝血5 mL,用芮宝生物的全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抽提患者及其父母和同胞基因组DNA,DNA 浓度大于20 ng/μL。。

(二)PCR扩增 对WD患者的ATP7B基因所有外显子进行PCR,引物序列同Ferenci[6]一致,由美国Life Technologies (美国Invitrogen 公司)合成。由ABI 9700 PCR 扩增仪进行PCR扩增。PCR扩增体系为25 μL,包括基因组DNA 2 μL,10×PCR缓冲液2.5 μL,dNTP 2 μL,上下游引物各1 μL,以及1U Taq DNA聚合酶。PCR反应条件如下:95℃预变性5 min;95℃变性30 s、65~57℃退火30 s、72℃延伸30 s,共35个循环;72℃延伸5 min,冷却至4℃。

(三) DNA测序 PCR产物纯化回收后在ABI 3500XL基因分析仪上对产物进行双向测序。测序结果与Ensembl基因数据库中ATP7B(ENSTO0000242839 )基因标准序列比对。

(四) 临床资料 收集先证者发病年龄、临床症状、角膜K-F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总胆红素( TBil) 、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 Alb) 、凝血酶原时间( PT)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细胞计数( WBC) 、血红蛋白( Hb) 、血小板计数( PLT) 、血肌酐(Cr)、血清铜蓝蛋白( CER) 、24 h 尿铜、血铜等资料。所有患者随访至2021年1月,观察患者生存情况。

结 果

一、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

5个家系中,先证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6~14岁,除D家系外,其他4个家系先证者均存角膜K-F环及血清铜蓝蛋白降低。A、B家系先证者表现为乏力、纳差,入院后查胆红素高,CT提示肝硬化,诊断为WD(肝型)、肝衰竭,予以青霉胺驱铜、人工肝等治疗后好转出院。其中A家系同胞体检后发现转氨酶升高确诊为WD,予以青霉胺治疗,随访中未出现病情进展。C、D家系先证者均以转氨酶升高入院,均诊断为WD(肝型),予以青霉胺治疗后出院。但C家系先证者出院后半年内病情迅速进展,出现肝衰竭,经人工肝治疗后病情仍进展,家属决定放弃治疗自动出院。E家系先证者以血小板减少入院,入院后查CT提示肝硬化,MRI表现为豆状核及尾状核对称性异常信号,诊断为WD(肝型),予以青霉胺治疗后出院,随访中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见表1。

表1 5例WD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二、ATP7B基因检测结果

通过对5个WD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基因检测,发现7种致病性基因突变,包括5种错义突变(c.2333G>T ,p. R778L;c.2975C>T ,p. P992L;c.2755C>G ,p. R919G;c.1846C>T ,p. R616W;c.3207C>A ,p.H1069Q),1种无义突变(c.1531C>T,p.Q511X)和1种插入突变(c.3087_3088insT ,p. G1030Wfs*39),其中插入突变(c.3087_3088insT ,p. G1030Wfs*39)未见数据库和文献报道,为新发现的突变(图1)。此外还检测到10种单核苷酸多态位点: c.1216T>G、c.1366G>C、c.2310C>G 、c.2495A>G 、c.2855G>A 、c.3419T>C 、c.3889G>A 、c.-119_-118insCGCCG、c.-75C>A、c.3903+6C>T。见表2。

图1 7种致病性ATP7B基因突变测序图(箭头示突变位置)

表2 5个WD家系的ATP7B基因突变类型

(续表)

三、家系遗传学特征

5个先证者的ATP7B基因突变均为复合杂合突变,其父母均为单一致病突变基因(杂合)携带者(图2)。A家系同胞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无临床症状,通过基因检测发现其ATP7B中存在R778L、P992L两种突变,分别遗传自父亲和母亲,诊断为症状前WD,予以青霉胺治疗,病情未出现进展;D家系同胞ATP7B基因检测未发现致病性突变;E家系同胞ATP7B中存在Q511X(杂合)一种突变,遗传自父亲,无临床症状,不足以诊断为WD。

图2 5个WD家系的遗传系谱图

讨 论

WD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也是可治疗的单基因疾病[7]。WD患者多以肝脏受累或神经精神系统症状起病,该病常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临床表现多样,疾病严重程度不一[8]。临床上WD 疗效与开始治疗的时间密切相关,所以早期诊断与及时针对性治疗对WD 患者尤为重要[9]。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ATP7B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WD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目前,已报道的ATP7B基因突变超过800种,以错义或无义突变最为常见,其次是小片段的插入、缺失和剪切位点突变[10]。本研究共检测出7种致病性突变,其中Q511X为无义突变,G1030Wfs*39为插入突变,R778L、P992L、R919G、R616W、H1069Q均为错义突变,其中以R778L突变频率最高。而插入突变G1030Wfs*39未见数据库和文献报道,为新发突变。该变异的携带者临床确诊WD,全外显子检测未发现除R919G和G1030Wfs*39以外的病理性突变位点,且在其下游有类似变异c.3147delC(p.T1050Hfs*71)为数据库和文献报道的致病性突变[11-12]。此外,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utation Taster)c.3087_3088ins插入突变导致蛋白质翻译提前终止于突变后的第39位氨基酸,可能为致病突变,根据ACMG和AMP联合共识建议[13]判断其为致病性突变。此外还检测出10种ATP7B基因多态位点,多态性位点对遗传病基因易感性、人群迁徙等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且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单倍型连锁分析可获得更为准确的结果[2]。然而有文献报道,c.1216T>G、c.1366G>C、c.2495A>G、c.2855G>A等单核苷酸多态性的铜离子转运率较低,虽然未从根本上影响ATP7B的功能,但由于个体和环境差异的存在,临床上极少部分单核苷酸多态性携带者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14]。

WD临床表现有很强的异质性,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有文献报道,R778L、P992L突变往往预示者较早的发病年龄及更严重的肝脏损害[15-16]。本研究中的A、B家系先证者均为R778L、P992L复合突变致病,发病年龄早,在就诊时均已发展为肝衰竭,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C家系先证者虽以转氨酶升高为首发表现,但在后续的随访中,该患者病情进展快,半年内出现肝衰竭,其ATP7B基因突变中存在插入突变,而插入突变可导致读码框移,使基因表达提前终止,产物截断,功能丧失,致使患者早期发病,肝脏病变严重[17]。D家系先证者虽发病早,但诊断、治疗及时,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E家系先证者虽未出现明显神经精神系统症状,但其颅脑磁共振已发现了异常,而H1069Q突变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关[18]。此外,肝豆状核变性的表型还可能受修饰基因、表观遗传学、膳食铜摄入量、铜应激处理能力和金属硫蛋白诱导性的影响[19]。虽大部分研究认为,基因型与表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也有文献报道,ATP7B基因突变与个体临床表型无明显相关性[20]。因此,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1个新的ATP7B致病突变(G1030Wfs*39),探讨了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但本研究未能深入探讨ATP7B新突变的致病机制而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会进一步明确各个突变的真实致病性及致病机制,进而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证者家系青霉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75型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1起ICU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新生儿异常Hb Q的家系分析*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开展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的影响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血培养肠杆菌目细菌碳青霉烯酶的对比研究
1例早发脑型肝豆状核变性家系ATP7B基因突变和临床表型分析
6 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Ⅹ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型诊断
ENU诱变草鱼家系生长特性及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SNP筛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