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写意雕塑中的文人精神
——以黄胜陶瓷写意雕塑为例*

2022-04-22 06:02刘林亮
陶瓷 2022年3期
关键词:物象文人雕塑

刘林亮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1 文人精神概述

论及魏晋时期的风尚定要谈到其“文人精神”,“文人精神”对于当时士人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中国哲学和美学的发展,“文人精神”又融入山水画之中。那么何为“文人精神”呢? 山水画中“文人精神”是指绘画作品应当具备一种士人的“品格”与“理想”,因此,强调士人山水画作品所表现的本质是对于社会、人生、艺术的哲思。中国的文人精神跟历史文化社会不可分割,各朝各代的文人精神层出不穷,不同朝代的“文人精神”所承载的内涵有所差异,如:南朝时期宗炳提出的“澄怀观道”,反映出这个时代文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的自然观;唐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董其昌谓其“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倡导文人作画应朴素见性,这也正是对绘画表现要求“简易高人意”的一种体现。随着山水画的发展,以“文人精神”为主导的文人画迅速成熟起来,对当时的画坛影响巨大。当时画坛之中倡导“以意写之,以书入画”这一主流思想,并引起文人们热切地关注,深刻地影响了近代文人画的发展。为当今人们在从事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范例材料。

2 传统陶瓷写意雕塑表现理念概述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是由精神、意象构成的美,创造出高于现实的艺术形象。中国陶瓷雕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美学上提倡的“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是创作者主观思想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无论是汉代极具生活趣味的俑像,还是象形类的动物陶瓷雕塑,都是将创作主体与适当的情感结合形成一种带有“象外”的意境之美,打破有限的形式和逼真形体的塑造,去寻找物象内在的神韵和象外之境。

3 黄胜艺术创作理念分析

3.1 艺游于心

无论是书法、雕塑、绘画等其它艺术,审美的主体都是“人”,因此“艺游于心”在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人作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关照尤其重要。“艺游于心”强调的是文人画中的文人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孔子提到过“游于艺”,而庄子谈及“游心”。庄子的“游”乃是“逍遥游”之“游”,是“心斋、坐忘”的思想体现,区别于孔子“游于艺”的说法。

艺术家黄胜的创作是将书法、雕塑、绘画和人贯穿在一起,即是“文人精神”存在于当代艺术表现中。将书法中抽象化的物象和写意性融入到陶瓷雕塑作品中,在雕塑中可以看到书法的“气”与“势”,魏碑的奔放与草书的自然随性和力量感,书法的想象艺术性与陶瓷雕塑结合。从作品《逍遥游》(见图1)就可以感受到整体的形式概括了具体的细节,以粗犷的线条塑造形体,舍弃一切打乱对客观物象意境和神韵的刻画;其蕴含的“文人精神”弥漫着魏晋时期的感性、率真和自然,玄妙悠远、宁静从容。雕塑浑然天成,像是取于自然间宏伟大山,有“心斋”又有“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使观者误以为自己就是作品中的人和浑然天成的写意山水。山水意境也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人与自然形成的意境,这源于生命的体验和艺术的感悟与实践。与西方艺术推崇的惟一性不同,从《逍遥游》作品就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在描绘人与自然的情感时也会有差异,“写意”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仍具有引领性。“写意”是艺术家不用追求独特形式的最好标签,个人与山水之间有四时变化和心境差异。

图1 《逍遥游》2015年

艺游于心以山水为媒介来体现对个体生命的价值,经过艺术提炼和加工过后的山水,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形象,比自然形象更“隐逸”、“超然”,不仅体现了自然的本质,又传达了创作者的个体本质,这既是抽象的,也是具象的。

3.2 书画精神

雕塑作为一个空间立体艺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是不同于中国书画的,书画靠的是写与意的相互交融,笔墨挥洒间万千思绪汇集于笔尖,暗涌气势尽在水墨浓淡之内;而雕塑艺术靠的是体感、量感、质感等艺术语言结合和“意”(即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相互融合成的意境。书画精神在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史上,尤其是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其原因在于书画精神被各朝各代的文人雅士视为修道、悟道、达道的艺术精神。艺术家黄胜将书法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研究,将书法与雕塑的写意相融合,并与陶瓷烧成的不可控性结合,形成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妙,达到浑然天成的“写意”,书画中提倡的“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似与不似”的审美追求,达到浑然天成的审美意境。从书画积累到陶瓷雕塑,意境是创作抒发个人情感的物象。这是创作者由对“物的追求”转向对“心”的向往的过程,其追求的不再是自然界的原貌,而是艺术家们内心对事物的想象,即意境。对意境的理解像是禅悟中的“非山非水”的层面,艺术家创作过程是在整合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的过程,目的是通过艺术创作实现内心与所追求物象的契合与升华。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完全舍弃客观物象,而是在客观物象的基础上加以精神层面的提炼和升华,作品突出的是艺术家对客体的感悟。这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要经过借鉴和探索,并且反复地练习和实践,才能做到眼与心、手相应,融众人之所长。

艺术家黄胜的陶瓷雕塑正是在此书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书法的“写法”到知法变法,笔由心生、蝉蜕龙变、万象归一,从书法到陶瓷雕塑表现与意境上的融会贯通,正符合此时代精神。书画中追求的精神美与意象美融入到陶瓷雕塑中,不仅是超越外在感性的形象外的美感,更是内在精神,气质蕴涵于形象之中,且陶瓷技法得于手而应于心,在此时上升到“因心造境,游心于物”。中国古代陶瓷雕塑与绘画具有相同的艺术表现理念——“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在这样的理念推动下形成的意境,寄托着艺术家高古、自然、含蓄、悲慨和豪放等情绪。将陶瓷雕塑中的写意性与书画中的写意性结合,以自然作为参考对象,观物取象,又以生活为源头,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人生的思索和感悟。同样,艺术家黄胜所追寻的道路正是将自身文人精神和材料属性找到一种融合,书法充当了其中连接的媒介,形成了一种运用简练概括的立体形象而营造的特殊“意象”语言。

3.3 中国文人系列

在2021年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上推出的“中国文人”系列陶瓷雕塑作品,正是对传统文化的回望与吸收,也是一次更具体的表达“文人精神”的作品(见图2~图4)。形式只是一种创作手段,而内容才是艺术的核心。刘勰先生提到过“形用象通”的境界,即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沉思时,会想象一千年前的生活,所以意境营造可以使作者的精神与外在的事物一起动起来。精神主宰心、情感和气质才是关键。外在的东西是用眼睛和耳朵来感触的,但是艺术家经过意象处理后可以表达出来。艺术表现的形式固然重要,但如果形式没有内容,作品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形式只是创作的手段,作品的内容才是核心价值。追求表现力和写意,不求形似,更注重瞬间的感觉和即兴发挥,把表达意境的丰满和饱满作为作品精神状态的重点。在这组陶瓷雕塑中,黄胜力求找到人物的性格、气质、精神和内涵,将其融入到写意的外在塑造和表达中,将看得见的形状和感性的形象融入到一系列陶瓷雕塑作品。因此,在他的写意作品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用木棍和塑料刀进行的敲打、揉捏和刮擦,以及陶瓷釉料的缩孔、开裂等缺陷之美。

图2 《大江东去》2021年

图3 《仁者乐山》2021年

图4 《逍遥游》2021年

黄胜在文章《自然朴素、浑然天成——陶艺创作中的自然美》中写道:“传统陶瓷美学中崇尚自然美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为创作蓝本,这一点在宋代制作的茶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建阳窑、吉州窑等黑釉瓷,甚至把天然的树叶烧在碗内,力求生动自然。二是在制作中尽量避免过多的人工装饰,讲求自然造化之功。窑变一词就是古人在陶瓷制作过程中发明的,它强调通过窑火的自然变化,创作出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此系列作品是自然美与“文人精神”的融合,米芾拜石等文人的独特意志和品格,从这个角度看,整个作品内容便高度体现出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4 结论

文人精神成为书画美学的重要表现部分,经过不断升华,并给后世的绘画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文人精神是与时俱进的,雕塑发展至今也是百花齐放的,在研究古人的文人精神体现在雕塑作品里时,可以看到中国绘画史因为文人的参与而愈发灿烂,传世经典作品不胜枚举;而中国雕塑史中,雕塑的发展来自于当时美学思想和受美学思想影响的绘画。同样在雕塑领域没有出现类似绘画艺术中,具有独立品格的雕塑家。在当代写意雕塑中,“文人精神”的追求其实就是自然地追求独立品格,这种向往不需要标榜作品的典型性和独创性,因为艺术家在传承“文人精神”的同时,也注入了自己对这个时代的思考以及引入了文人精神的反思功能,去伪存真、去浮留静。

写意山水让性情得以自由地发挥,开豁心境,达到自然山水中悟道和美学意义上的物我关照;山水自古以来传达的都是“养人”的方式,艺术作品中其真山水貌与心中有物的结合,是自然山水物化到自我体会的“道”。陶瓷雕塑的写意山水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以山水作为人生的依托,以“意”载道。“文人精神”的表达不受材料与形式的限制,泥性的自然美与釉料组合形成直观的感受。中国艺术审美价值观自古以来深受文人审美认知的影响,其核心理念生发出了浑厚、质朴、天真的审美品格;其外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内在情感则追求内敛与豁达、自然与物化的游心于艺之美。

猜你喜欢
物象文人雕塑
巨型雕塑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如何与物象相处
我的破烂雕塑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文人吃蛙
写实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