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CT肺部扫描技术的应用价值评估分析

2022-04-25 08:03
健康之友 2022年9期
关键词:X射线低剂量例数

陈 瑶

(临沂市人民医院影像科 山东 临沂 276000)

近几年,全球空气质量在不断下降,吸烟的人群也在不断增加,肺部疾病的患病人群也在不断扩大[1],肺部疾病一般病情比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一旦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还会不断发展恶化,最终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2]。可见,肺部疾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都造成了较大影响。因此如何早期发现肺部疾病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目前已经是世界范围内都在重点关注的课题。对肺部疾病进行诊断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肺部X线、CT、核磁共振等,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T的应用也日益广泛,肺部CT的优点在于其影像清晰度较好,能够更加清晰的分辨出空间关系[3],结构上无重叠,尤其是对于一些小病灶的检出效果比较更想。但是常规CT检查的辐射剂量较大,对机体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在短时间内的可重复性不高,很多患者甚至拒绝接受CT检查,因此如何在保障图像清晰度、不影响诊断准确性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是目前临床上重点关注的问题[4]。低剂量CT技术的应用使得CT辐射剂量明显下降,本次研究将2018年3月到2020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肺部疾病患者42例纳入研究,目的即在于分析低剂量CT肺部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自2018年3月份开始,于2020年4月份结束,共计纳入研究对象42例,均为此时间段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肺部疾病患者。患者年龄最低的39岁,年龄最高的71岁,平均年龄为(55.36±6.27)岁,其中男性患者占比59.52%(25/42),女性患者占比40.48%(17/42)。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以及意识障碍的患者。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低剂量CT检查,所用设备为Dryview6800 干式激光相机,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患者检查时应取仰卧位平躺于检查床上并将双手向双耳方向抬起,指导其深吸一口气后屏住呼吸开始扫描。(2)扫描参数设置:管电压120kV,管电流50mAs,矩阵为512×512,准直宽度为1.25mm,螺距为1.0,自上而下对肺部进行扫描[5]。(3)图像后处理,肺窗窗位设置-450至-600HU,窗宽设置1500至2000HU,纵膈窗位设置30至50HU,窗宽设置250至350HU,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处理,通常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重建(SSD)和多平面重建(MPR)[6]。(4)图像评价,根据图像的分辨率以及信噪音将图像分成4个等级,来判断图像的合格率,影像层次清晰且颗粒均、解剖结构良好、与患者病情符合的为优秀(1级),影像层次清晰颗粒较为均匀,解剖结构比较清晰为良好(2级),解剖结构比较模糊,可以进行基本诊断为一般(3级),影像层次模糊颗粒粗糙且解剖结构模糊不能符合诊断为较差(4级)[7],由2名具有丰富阅片经验的医师共同进行阅片。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手术病理诊断,以手术病理诊断做为“金标准”,对比低剂量CT诊断的准确率(准确率=真阳例数与真阴例数之和/42×100%)、特异性(特异性=真阴例数/真阴例数与假阳例数之和×100%)、敏感度(敏感度=真阳例数/真阳例数与假阴例数之和×100%)。并对CT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图像优良率=1级与2级图像之和/42×100%。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T图像质量评价。

42个CT图像中1级29个,2级13个,3级0个,4级0个,图像优良率为100%,结果显示图像均比较清晰、具有较高分辨率,能够满足临床可以根据图像做出正确诊断。

2.2 以手术病理诊断做为“金标准”,对比低剂量CT诊断的准确率、特异性和敏感度。

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比,低剂量CT诊断的准确率为95.24%,(P=0.152>0.05,χ2=2.048),特异性为96.00%,敏感度为94.12%。见表1:

表1 以手术病理诊断做为“金标准”,对比低剂量CT诊断的准确率、特异性和敏感度(n%)

3 讨论

3.1 低剂量CT成像的必要性。

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CT检查以较高的准确性被临床上普遍认可,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在CT检查时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程度的辐射,CT已经成为公认的医源性辐射最大的辐射源,随着CT的应用范围的不断增加也就意识着电离辐射相关的风险也在增加[8],据流行病学研究表示大剂量的CT辐射可能会增加患者罹患癌症的风险[9]。随着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加,甚至部分患者对于CT检查有了抵抗情绪,所以在保障诊断准确率的同时降低CT检查时的辐射剂量是目前较为关注的重点课题。

3.2 如何降低CT扫描时的辐射剂量。

众所周知,CT的成像过程主要由4个环节组成,包括X射细的发射环节、X射线的接收环节、X射线的转换和传送环节以及图像重建环节[10]。在检查时应遵循合理使用低剂量理论(ALARA),通过对相关的扫描参数进行调节来降低X射线球管发射剂量,实现降低辐射剂量的目的,通过集成化探测器来提高转化的效率、利用迭代算法来降低噪声干扰,提高图像密度分辨力的同时减轻发射剂量。

3.3 低剂量CT扫描的优点。

对于肺部较为微小、隐匿的病变,通过常规的X射线胸片检查时的漏诊率较高,而CT扫描技术则能够获取到更多的信息,而且其图像的分辨率非高,不会受到结构重叠的干扰,从本次研究结果我们也可以见到,低剂量CT肺部扫描诊断的准确率、特异性以及敏感度均比较高,其优点在于获得的信息量大、比普通CT辐射剂量要小、检查速度快,另外低剂量CT扫描技术通过降低X射线球管的发射功率来实现降低辐射剂量的目的,还能够节约资源、降低成本。

3.4 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肺癌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肺部疾病之一,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的趋势,早期肺癌患者通过对症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以及生存周期,因此及早对肺癌进行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低剂量CT扫描技术用于肺癌的早期筛查已经是全球范围内的研究重点,有国外的专家对两个随机对照试验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接受低剂量CT扫描肺癌筛查的患者死亡率下降了11%,还有相关研究也显示了通过肺部低剂量CT扫描进行肺癌筛查,发现的肺癌例数是普通X射线胸片的8倍之多[,尤其是对早期肺癌以及非钙化结节的检出效果更为理想。

3.5 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其他肺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肺部低剂量扫描技术除了可以应用在肺癌的筛查中,对于其他肺部疾病,比如砂肺、肺部创伤、肺气肿、胸腔积液等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这是由于通过低剂量CT扫描技术能够非常清楚的显示出患者病变的位置、边缘、形态以及大小、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等,比如有无胸膜凹陷或是分叶、毛刺等现象,还能够显示出病灶的结构,比如肺部结节有无坏死或钙化的情况、是否存在空洞、扩张或是狭窄的情况。

综上可见,低剂量CT肺部扫描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保障诊断准确率的同时,降低对机体的损伤,为临床上进行及时诊治提供可靠的图像依据,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相信还有更大的潜力能够减少CT辐射剂量的使用,为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保架护航。

猜你喜欢
X射线低剂量例数
实验室X射线管安全改造
320排CT低剂量容积体部灌注成像强化峰值时间对孤立性周围肺病变诊断价值
肺部疾病应用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检查的分析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观察糖尿病足护理“五部曲”的健康教育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的效果
孕晚期经会阴超声评价宫颈各参数的临床意义
人性化护理用于慢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中的作用体会
自适应加权全变分的低剂量CT统计迭代算法
浅析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的基本原理
基于虚拟观测值的X射线单脉冲星星光组合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