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之情节曲折

2022-05-06 01:12杨晓霞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张弛波澜病友

杨晓霞

作文要尽量避开平铺直叙,故事得有看点,情節贵有波澜。作文如果把平常的生活事件原模原样地呈现出来,让人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肯定不能吸引人打动人。同样平淡无奇的生活事件,如果对其情节重新进行组织安排,合理巧妙虚构,就会收到震撼人心、耐人寻味的效果。可以采用如下技法:

一、设悬法

通过设置悬念,吊足读者的阅读胃口;通过解开悬念,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

(1)采用“提问题”设置悬念。问题就是矛盾,问题提出来,自然要引人深思,产生求得解决的欲望。提出问题是设疑,分析和解决问题是释悬。

比如学生作文《语文老师》的开头:嘻嘻,给我们上语文课的老师,他真有趣!四十岁上下,穿着一套洗得发白的工作服,和蔼的脸上强装着严肃。这么热的天,他却戴着一顶黄帽子。我们顾不得初次见面应有的礼貌,禁不住小声议论起来:“这位老师会不会是个秃子?要不然谁大热天的戴帽子?他这么一戴,不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对,准是个秃子,这样我们有了个‘电灯老师,以后上晚自习就不用开灯了!有好戏看啦!”

作文以语文老师“大热天戴帽子,会不会是个秃子”为疑问,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以引起读者对人物特殊服饰、肖像的关注,产生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的强烈欲望。

(2)采用倒叙设置悬念。倒叙法之所以能引起悬念,就是因为时间的改变。把后发生的事先说了,把问题的结论先摆出来,自然就会引起读者推本溯源的兴趣和欲望。

比如学生作文《墙的故事》的开头:我在梦里常常梦到那堵墙,这个关于墙的梦常常把我惊醒,让我久久不能入睡,因为我对那堵墙有着特殊而难忘的记忆。

作者把故事的结果先说出来,接下来才向读者叙述为什么“墙”会让自己从梦里惊醒。这样开头同样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二、巧合法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碰巧相遇或相合,使矛盾骤起或突然得到解决,从而造成文势的起伏曲折。

比如单口相声《连升三级》,写纨绔子弟张好古进京赶考,到了城门进不去,巧遇运水皇车,便混进去了;不知考场在哪里,又巧遇魏忠贤,骗得魏忠贤将其送进考场,并附上名片;主考官看过名片,以为张好古是魏忠贤的人,让他高中第二名。这是前三巧。四巧是张拜访魏受款待,声震京城得以混迹翰林院。五巧是有人代张作寿联骂魏。魏无暇看,别人也慑于魏的专横不敢说。六巧是魏党被诛,张因寿联竟连升三级。这步步巧合使情节波澜迭起,描绘出封建社会的一幅群丑图。

三、逆转法

指故事情节不是循着常规顺次发展,而是陡然遇到情理中的“意外”转到另一方面去了。

比如泰格特的《窗》,写两位卧床重病人,住在仅有一门一窗的狭小房间里,只有透过窗才可看见外面的世界。在沉寂的生活中,为安慰病友,近窗病人每天向病友编织窗外斑斓多姿的景观,使病友摆脱了寂寞,得到了快慰。至此,故事似乎可以作结了。然而,病友突生嫉妒,对近窗病人竟见死不救;待争得近窗铺位,见到的却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文末陡起波澜,出现逆转,使小说有了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四、铺垫法

铺垫是“水涨船高”的表现手法,即为了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而用另外的人物或事物做“垫衬”。这正如为了让塑像受人瞩目,便把它安放在坚实的基座上。这种手法具有“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表达效果,它可以使被垫的人或事显得特别鲜明突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也可以使文势曲折跌宕,读来如登山观景,一步高于一步,一景美过一景。

比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主要是写白妞高超的说书技艺,但开篇却先着力写琴师弹琴和黑妞说唱,目的在于衬垫主要人物。写琴师的琴声“入耳入心”,“台下叫好声不绝于耳”,如此精彩却只是白妞出台的前奏;再写黑妞的演唱令人叹为观止,谁知竟“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作者刻意铺陈渲染,正是为了突出白妞说书的不同凡响、出类拔萃。由于使用了层层铺垫的手法,不仅让白妞的形象光彩照人,鲜明突出,而且文章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令人拍案叫绝。

五、断续法

断续,是在叙述的过程中,为了增加文势的变化,增强表达效果,或加深对主题的开掘等,故意中断文路,插入别的内容,而后再接着叙述。

比如任大霖的《我的第一个文学“启蒙老师”》,作者先以深沉的笔触叙述了父亲在艰难中教“我”学古文、古诗的情景,接着忽然笔锋一宕,插入杭州的一位亲戚送给“我”一大包新书,给“我”打开了通向文学之路的大门的事情。这件事似乎与父亲毫不相干,是文章的一“断”。但很久以后,当“我”向那位亲戚表达谢意时,才知道那一大包新书是父亲托交的。原来,还是父亲把“我”引上了文学之路,这又是一“续”。这样一断一续,使文章生起一层波澜;明断暗续,使文章别开生面;断而后续,更显情思丰沛,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深切的怀念之情,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六、张弛法

文章中的张与弛主要指节奏的疾速与迟缓,紧张与轻松,以及矛盾的变动与静止。如果一味紧锣密鼓、剑拔弩张,就会叫人神倦力竭,如果一再轻拢慢捻、细吹细打,则会使人兴味索然。写作中努力做到张弛结合能使文章节奏分明,曲折有致,扣人心弦。

比如施耐庵的《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节就写得张弛有致。鲁提辖听金氏父女诉苦后义愤填膺,当即就要“去打死了那厮”,由于李忠、史进抱住并“三五次劝”才罢;接着写鲁提辖资助金氏父女盘缠又护送他们出走,情势先张后弛。第二天,鲁提辖来到镇关西肉铺前,情势又转为紧张,一场恶斗就在眼前。但鲁提辖暂压怒火,用计三激镇关西,这三激是弛,却孕育着张,最后发展到三拳致死人命,这又是张。三拳之后鲁提辖的“寻思”和“拔步便走”又是弛。文章情节的张弛凸显了人物见义勇为、粗中有细的性格。

七、抑扬法

此法常见的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两种。“抑”或“扬”便是蓄势,便是兴波笔墨。

比如列夫·托尔斯泰的《舞会之后》,前面竭力褒扬上校,描绘他堂堂的仪表、魁梧的外形等,他最初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彬彬有礼、令人尊敬的长者,这是“扬”。可是舞会后的第二天早晨,这个上校丧失人性地狠狠地令人抽打一个士兵,将其打得遍体鳞伤,这是“抑”。“扬”是在表现上校的虚伪,“抑”才是表现他的兽性,一扬一抑将其狠毒的本性刻画得入木三分。

八、误会法

误会法是先极力渲染某种误解,在纸包不住火的时候将真相和盘托出,造成曲折。误会法一般有三种形式:(1)正反误会:即本来是好人好事,结果被误会成坏人坏事,升级矛盾。(2)一般误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产生误会,从而引出故事情节。(3)互相误会:即甲误会了乙,乙误会了甲。

比如学生作文《表白》,写自己被告知有男生喜欢自己,于是有意无意警惕地多看了那男生几眼,越看越觉得他行为诡异,以致产生一系列误会。最后见面以为他要表白了,抢先拒绝了他。结果他说:“真的,我是来借数学作业的。”

总之,要想叙事有波澜,必须在结构与表达上下功夫,巧妙运用各种技法,才能使自己的作文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让人开卷难忘。

猜你喜欢
张弛波澜病友
Effect of laser focus in two-color synthesized waveform on generation of soft x-ray high harmonics
On-surface synthesis of one-dimensional carbyne-like nanostructures with sp-carbon
乙肝病友,远离酒精
“种”珍珠真神奇
Response of the 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 to global warming in the models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病友之声患者之音》征文通知
“神经”病友
一石千层浪 思维起波澜
病友
Tracking the Moisture Sources of an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 in Shandong,China in July 2007:A Computational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