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

2022-05-06 11:00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玉门关玛雅故宫

主题导语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引起全球共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却有着多样的文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千百年来创造了五彩缤纷的文明,共同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世界因多彩文明而生机勃勃,文明因交流互鉴而美美与共。

时文赏读一

文化的交融与互鉴

◎王旭东

在荒凉寂静的大漠深处,敦煌莫高窟在近千年的时间中不断更新,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4至14世纪佛教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代表着中国古代艺术文化的高峰。1700米的崖壁上分布着735个洞窟,其中492个洞窟有壁画、彩塑。这样一个文化宝库为什么会诞生在这里?这就不得不提到丝绸之路。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之后,汉王朝在这里设立了敦煌郡。敦煌拥有特殊的绿洲环境,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人们都需要在这个地方歇脚。经过长时间的积淀,敦煌做好了迎接印度佛教文化的准备。公元366年,莫高窟诞生了。在莫高窟,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洞窟的形制、不同风格的彩塑和不同主题的壁画,它们见证了佛教向中原传播过程的演变以及佛教艺术的演变。我们在4.5万多平方米的壁画中,也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音乐、民俗……莫高窟是“墙壁上”的博物馆。

故宫,则是另一种磅礴的文化遗产。紫禁城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它的建成,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建筑理念的集大成者,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工匠共同创造的结果,是技術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有文化的因素。单单是那些大殿的名字、匾额的名字,都让我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就显示出“和”文化的无处不在。咸若馆和雨花阁是佛教建筑,钦安殿就是道教风格,延禧宫内的灵沼轩就是西洋建筑,倦勤斋的通景画,是由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和他的学生们借鉴了欧洲教堂的全景画形式移植到清代宫廷的……故宫的外国文物很多,收藏的西洋钟表也非常有特点。康熙皇帝对西方的科学技术非常感兴趣,通过传教士学习科学、数学以及一些测绘方面的知识等。从当时的统治者来讲,也是希望学到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的,虽然还仅局限于个人爱好。

人类的敦煌,世界的故宫。毫无疑问,这两大世界文化遗产都肩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使命。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6月13日,有删改)

赏析

作者列举敦煌与故宫这两个中华文化遗产中标志性的存在,通过追溯敦煌的历史,指出敦煌文化是在贸易交流通道上形成的;通过总结和概括故宫建筑的特点,指出故宫作为皇家宫殿,汇聚了中华文明的成果。

无论是敦煌还是故宫,都记录了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时文赏读二

中国考古学者积极参与国际考古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刘旭霞 邹松 景玥 俞懿春

烈日下,在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西北200多公里处的科潘遗址,中国考古队正在丛林中工作。随着考古挖掘进程的深入,珍贵文物不断出土,玛雅古城科潘的兴衰之谜被一点点揭开。

为什么要万里迢迢跑到这里来?考古队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家李新伟从泥土里挖出一件羽蛇神头像,对记者说:“中华文明和玛雅文明都是世界古老文明的典型代表,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似处。通过欣赏其他文明之美,能更深刻地感知我们中华文明的独特灿烂。”

2015年7月,李新伟率领中国考古队正式启动科潘遗址考古和玛雅文明研究工作。此前,洪都拉斯玛雅文明考古一直由欧美国家专家主导。作为玛雅文明考古的“初学者”,李新伟带领团队研读了大量玛雅考古成果资料,积极与洪都拉斯考古学家等开展交流学习。

中方在科潘遗址的考古工作,是对编号为8N—11的贵族院落进行发掘、重建和综合研究。通过对整个院落的完整发掘,考古队员们清晰了解了这个贵族家庭的发展演变,并系统整理了资料。“中方带来的三维成像和无人机航拍等新技术,取代了我们传统的平面图制作方法,确保考古信息准确无误,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洪都拉斯科潘项目资料管理员塞西娅说。

“中国专家拥有丰富的田野工作经验和专业素养,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研究和技术手段,为我们的考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洪都拉斯考古学家豪尔赫·拉莫斯说,“通过对玛雅文明和中华文明的研究,我们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到不同文明各自的魅力。”在李新伟看来,玛雅文明与中华早期文明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了解不同文明的发展,可以为研究中华文明拓宽思路和眼界。“对玛雅雕刻、彩绘、陶器和玉器的图像解读,以及对玛雅宗教观念、玛雅社会运转等的研究,也给中国考古研究带来启发。”

明年,中国考古队计划开启第二期科潘遗址考古项目。“中方团队发掘的大量文物是对玛雅文明研究的重要贡献,具有非常高的文化和考古价值,受到美洲考古界的重视和好评。”拉莫斯表示,相信中国专家将为科潘遗址未来的考古研究带来更多助力。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6月14日,有删改)

赏析

这篇通讯主题明确,对“科潘遗址挖掘工作”的报道,围绕“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到不同文明各自的魅力”展开。文章先简要报道了新闻事实,然后通过对人物的采访,深入报道这次考古工作的背景和意义,让读者认识到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佳作风采

一路向西

◎朱鑫源

历史是一面镜子,每一座城市的地基里都填充着一段久远的历史。如果说江南的历史是古旧沧桑的冷硬砖瓦,那么,西北的历史应当是一粒粒滚烫的沙石。

我对于西北的最初印象是玉门关,源于王之涣那首《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我喃喃念着诗,总觉得苍茫和壮阔就在这寥寥几句诗中。那里,一定是旌旗猎猎,战鼓声声,战马嘶鸣,将士们一箭射破了大漠的平静……正如范仲淹吟诵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等我真正来到玉门关,却有些失望,实在很难把眼前的大土墩和诗词中气势磅礴的关隘联系起来。这里没有四起的烽烟,没有呜咽的羌笛,只余黄沙万里。站在玉门关遗址前,看着蓝天下的小方盘城,它的前方以前是一块湿地,随着沙漠化步步逼近,如今只剩下两汪浅浅的沼泽地。

大概是我脸上的失望太过明显,导游姐姐看了,笑着说道:“玉门关是汉朝通往西域各地的出入口,因西域输入玉石时经过此处而出名。自古以来,玉门关就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玉门关还是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当时的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

听了导游姐姐的话,我恍然大悟,原来丝绸之路经过这里,这里也曾有过辉煌和繁华。汉人在这里建了玉门关,壮志未酬的诗人们来了,这个写“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那个吟“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如今的玉门关,每一寸土地上都写满了传说和故事。这里的每一粒沙石都是散落在岁月长河里的残片碎瓦,与江南不同,这里的历史是古铜色的秦砖汉瓦,是古长城的断垣残壁。

天边,落日就像是一把火,点燃了这里的历史。火光里,是诗人的修辞凭吊、笔墨吟唱;是驼铃声声如淙淙流水滴落大漠深处;是千年的风沙无声息地抹平了一切过往。

侧耳细听,风声里有杨柳抽新芽的声音。

这声音,似乎与江南的杨柳抽新芽一样,又似乎不一样……

【江苏无锡市雪浪中学九年级(2)班,指导老师:陆锋】

我来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玉门关玛雅故宫
神秘的玛雅密码
—— 玛雅圣城
神秘的玛雅密码
神秘的玛雅密码
用乡愁敲打城门
雪中故宫
凉州词
凉州词
福州的玛雅
玉门关历史变迁考
故宫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