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情境载体定位,提高内容选择能力
——新高考背景下时政热点复习的“冷思考”

2022-05-06 07:55广东刘沛新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2年1期
关键词:冷思考时政结构化

广东 刘沛新

把时事热点融入试题是思想政治学科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时政热点复习也就理所当然成为高三思想政治备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时政热点却几乎是无限的,只有明确时政热点在高考命题中的定位,找准在教与学中的切入点,才能在有限与无限中找到平衡点,提高备考实效。

一、时政热点在高考命题中的定位——情境载体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部分指出,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需要以具体的真实情境作为执行特定任务和运用学科内容的背景与依托,命题框架由关键行为表现、学科任务、评价情境和学科内容等四个基本维度构成。《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则指出,情境是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载体,复杂的情境活动主要取自国际政治经济、党和国家政策改革、社会发展、历史事实、科技前沿等方面。

可见,时政热点是作为情境载体之一融入试题的,与学科内容、学科任务等一起测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这是时政热点在高三思想政治备考中的核心定位与功能,脱离了学科内容、学科任务的时政热点就失去了复习的价值。如果偏离了这一定位,让时政热点反客为主,势必会极大降低复习的效果,浪费师生宝贵的精力。

二、新高考背景下时政热点复习的典型误区及备考建议

(一)缺乏结构化处理,以试题替代时政

高考所在年度的时政热点多且杂,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内容,有官方文件、媒体报道等来源,有国内国际等范围。同一时政热点可能有多个文件、多个报道、多种解读、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述或呈现,不同时政热点的容量也有长有短。为了全面性和时效性,有些教师拿到什么就呈现给学生什么。有人认为,学生做题的过程本身也是熟悉有关时政热点的过程,因此通过做题就可以达到复习时政热点的目的。还有些教师就同一时政主题,通过视频、文字、图片、音频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容易打乱学生原有认知。这些做法都可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都是缺乏对时政热点进行结构化处理的表现。

时政热点的结构化处理主要考虑三个维度: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时政热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乡村振兴问题为例,教材逻辑是把“三农”问题放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框题中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段落来阐述。但是,从时政逻辑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到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从学生的认知逻辑来看,农村、农业、农民这三个维度简洁易懂,比较适合用于将相关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方便学生进行记忆、理解和用于解决学科任务。

有了这三个维度,就可以将涉及乡村振兴的时政热点,例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乡村振兴促进法等内容加以结构化处理,以便解答试题时能够更快检索和调用。甚至可以让学生自行归纳整理,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让时政热点的结构化过程变得更加开放。具体可以参考下表。

从2020 年高考文综全国Ⅲ卷第38 题“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说明发展家庭农场对于激发乡村经济活力的积极作用”的情境素材选择、答案设置来看,都是依照农业、农村、农民三个维度进行的。可见,只有对时政热点进行结构化理解与处理,才能找准时政热点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立场等核心价值,厘清时政热点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升学生将学科知识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

(二)脱离学生学情和学科特点,夸大时政知识效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指出,试题情境的创设,应该是高中生能够理解的;要兼顾地区和城乡差异;要尽量避免使用学生不熟悉的术语。

以乡村振兴问题为例,为实现农业强目标,“十四五”规划就“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严守18 亿亩(1 亩≈666.7 平方米)耕地红线”,这是学生依据现有知识就能够理解的,但是“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严禁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等学生就难以直接理解。又如“加快房地一体的宅基地确权颁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等对于城市学生可能就比较难以理解。高考试题中如果出现学生不熟悉的术语,一定会加以明确阐释,例如“垂直整合”生产模式、信息茧房、家庭农场、传统村落、碳排放权交易等,高考试题都进行了具体的界定或阐释,重点考查学生客观全面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考查是否记住了具体时政热点。

因此,时政热点的复习重点应该和学科任务、学科知识相融合,而不是停留在知道或记忆更多的时政。例如2021 年高考文综全国甲卷第39 题设问是“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在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基础上相继推出上述举措的意义”,即要求分析“中央一号文件”、“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促进法中有关乡村振兴的做法及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的意义,主要让学生完成解释与论证的学科任务,而涉及的学科知识是教材中的“以人民为中心”“依法治国”“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并不需要用时政术语作答。2021 年河北卷第16 题的设问是“产业兴旺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联系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如何进一步推进农业新业态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解读某专业研究机构对3 937 家农业经营主体的新业态发展情况的实地调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推进农业新业态的发展的措施,主要涉及的是预测与选择。

可见在复习备考中,在对同一主题的时政热点进行结构化处理后,要侧重从不同的学科任务、学科知识构建不同复杂程度的典型情境进行复习,而不是简单地把时政热点分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进行记忆,更不能盲目要求学生把时政内容当作学科知识点写入答案。

(三)把时政热点等同于全部情境载体

可以成为高考试题情境载体的内容很多,时政热点是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以2021 年文综全国乙卷选择题为例,时政热点约占一半,还有理论假设、生活实践、法律法规、名人传记、历史材料、哲理漫画等,具体见下表。

从非时政热点类情境载体的选择来看,首先是紧扣学科内容,例如第18 题中的《宗教事务条例》第58 条规定虽然不是年度时政热点,但非常适合承载《政治生活》中政府职能、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等学科知识。其次是适合相应的关键能力,例如“在开放市场条件下,当甲国发生通货膨胀时,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会下降”这一理论情境非常适合考查学生运用演绎推理思维来分析特定问题的能力。最后是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例如著名书画家黄宾虹观察自然的领悟、王安石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的过程,都能传递给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因此,在备考中,时政热点材料的选择应基于其是作为情境载体之一的定位,多元化选择情境载体的类型,且一定要与相应的学科知识、关键能力有机融合。

(四)过度追求地区特色,忽略全国性、普遍性的时政热点

随着实施新高考的地区不断增加,思想政治学科实行自主命题的地区也越来越多,因此有人认为,既然是本地自主命题,那么情境载体势必要以本地资源为主,时政热点选用也应该突出本地特色。

就2021 年分省命题实践来看,广东、河北、湖南真正采用本省素材的只有六次(具体见下表),都是通过解剖地方特色素材来反映全国性时政热点。例如广东卷中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承诺这一时政热点来构建情境的,湖南卷引用的湖南老一辈革命家故事则是落脚到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的“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自主命题的试卷,依据都是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时政热点的功能与定位都是情境的载体。就思想政治学科而言,课程标准提出“学业质量水平三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以及“核心素养要应对的是带有典型性、普遍性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在时政热点的选用方面,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全国范围内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地方特色素材的选择应该是普遍性指导下的特色。其次选用的主题不宜多,总量十个左右即可。

从学科内容上看,时政热点应该是学科内容的更新或者有益补充,经过结构化处理后适量、精炼地呈现给学生。从学科任务上看,时政热点作为情境载体,应该与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等学科任务相承接,创设不同类型的问题,统筹融合传统的题型训练复习,节省备考时间。从评价情境的复杂程度看,既要有主题单一的时政热点情境,也要有融合不同模块知识、不同主题的情境,既着重主观题又兼顾选择题,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应对能力,提高对时政热点复习的效能。

猜你喜欢
冷思考时政结构化
改进的非结构化对等网络动态搜索算法
深度学习的单元结构化教学实践与思考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时政要闻
当前农村“争贫热”的冷思考
科普热中冷思考
中美南海军事交锋的“冷思考”
时政资讯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