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中非遗粤绣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22-05-09 02:12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彭利荣高尧曦
广东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刺绣课程内容技艺

文/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 彭利荣 高尧曦

劳动的美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劳动的成果上,更体现在劳动的过程中,只有积极、热情地参加实际劳动的人才能真正体验到劳动的美感与快乐。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如何引导中小学生热爱劳动,滋养中小学生心灵,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结合实际情况开发适合本校的劳动教育课程,来提升学生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呢?这是当前各中小学校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以虔诚的工匠精神传承了几千年,而今天,现代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机器取代人工已成为趋势,许多传承了几千年的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渐渐被机器代替,或是逐渐消失或束之高阁,尤其是年轻一代,许多人对非遗文化(如粤绣等)知之甚少。

在探讨传承与推广非遗粤绣等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需求,设计出具有广东特色的非遗粤绣等传统文化与当地产业岗位技能相结合的手工体验式课程,引导中小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并长大后也能为当地经济提供创造性劳动来助力乡村振兴。

一、粤绣简述

粤绣,我国传统刺绣中的四大名绣之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国传统刺绣的种类很多,其中的四大名绣为:苏绣、湘绣、蜀绣、粤绣。此外还有各地特色刺绣和众多的少数民族刺绣,共同汇聚成中国刺绣的体系。

刺绣“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做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古代称为针绣;又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名“女红”。刺绣多以用针线在各种布料上织出多彩的图案,其起源很早,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尧舜之时,已有刺绣。

粤绣是广东地区的代表性刺绣,主要指以广东省潮州市和广州市为生产中心的手工丝线刺绣的总称,包括潮绣和广绣两大分支。粤绣起源于女性闺阁之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广绣发源于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宇内。潮绣特别之处在于垫高绣,以构图布局满、图案繁茂、场面热烈、用色富丽、对比强烈、大红大绿而著称。

二、课程开发的构思

粤绣是传统的手工艺,属于“手工”类课程。关于“手工”类课程,国外劳动教育研究比较完善及常见。如德国中小学开设编织、缝纫等“轻手工”劳动课程,并且都有缝纫、编织类专用教室。芬兰不仅拥有成熟的劳动教育课程和评级体系,而且开设的课程也包含以针织、缝纫、布艺为主的“手工”课程。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享誉国际,明确要求在小学开设手工劳动课,并且力求做到与普通教育相结合。

如何将古老的传统的粤绣引进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课程中?

通过“可行性分析-确定内容-选择教学和教育策略-实施课程-评估课程”等几个阶段进行课程的开发,同时设计与开发和中小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结合粤绣的工艺技法,每个课程以完成某个刺绣手工项目为教学主线,教学过程以动手实践、交流探讨为载体,以掌握技能为目的,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技法可以交叉,课程内容展现形式不同,这样可以形成系列课程,同时又可以不断深化技艺,达到传承粤绣文化的目的。

三、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

(一)可行性分析

在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对实施粤绣手工教学进行可行性分析,才能更好地探讨如何将粤绣技艺切入劳动教育课程中(表1)。

表1 需求一览表

(二)确定内容

在可行性分析后,对中山沙溪本土特色、当地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与分析,发现粤绣中有一种珠绣工艺,在当地服装产业中一直存在。

珠绣是粤绣中“潮绣”的一种工艺,早在先秦文献中有用朱砂涂染丝线,在素白的衣服上刺绣朱红的花纹的记载,有“素衣朱绣”“衮衣绣裳”“黻衣绣裳”之说。此时说的“朱绣”指的就是珠绣。珠绣,又称“穿珠绣”“缉珠绣”,作为传统刺绣中的辅助装饰性针法,其技艺形式可追溯至粤绣中潮绣的钉珠绣和苏绣变体绣中的穿珠绣。中山沙溪多年前就以衣服刺绣而闻名,沙溪珠绣服装将传统的刺绣工艺及时地嫁接到了时尚服饰的设计,因此畅销美、法、意等国。至今,中山沙溪仍保留着传统珠绣工艺,但人们对其了解较少。因此,选择粤绣中的珠绣工艺作为课程内容主线,以技法融合当地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产业文化)来开发课程。

(三)设定目的与目标

目的:通过学习,引导中小学生了解粤绣文化,并逐渐掌握粤绣技艺方法,实现热爱劳动、热爱传统文化及传承粤绣文化的目的。

目标:在课程结束时,中小学生能掌握粤绣中珠绣的技法,同时独立完成一件粤绣作品。

(四)选择教学和教育策略

一是简化传统技艺流程。对于毫无刺绣经验的中小学生来说,传统刺绣工艺学习难度太大,不符合该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为此,刺绣入门先以掌握“穿针走线”的技能为主,改变在家庭中不会使用针线的情况,增强劳动的体验感。

简化学习刺绣技艺过程(如图1),能力强的孩子按照步骤一点点学,领悟能力差一点的孩子不需要掌握所有,只需要能一眼分辨出这是什么技法。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入了解非遗粤绣,逐渐掌握其技艺,从而达到传承和推广的目的。

图1 简化学习刺绣技艺过程

二是做中学,学中做。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知识80%来自于亲身体验。教师手把手辅导学生,在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完成“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再引导学生掌握自己喜欢的技法,这样由浅入深地逐渐培养中小学生的耐心、细心以及专注力。

(五)实施课程

一是结合当地民俗文化、产业文化开发粤绣课程资源。将中小学生身边常见的民俗文化、当地服装产业文化的内容蕴含在内,如沙溪特色四月八、鹤舞等。粤绣摇身一变,成为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提升熟悉度,增强体验感。课程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非遗粤绣·珠绣课程内容设计

二是获得优秀师资及培训基地设备设施的支持。联合当地政府部门,集合当地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职教与中小学优秀师资、企业技师等人员共建课程,确保师资充足。同时,利用职教培训基地设备设施共同推进课程的实施。

三是延伸课程内容的教育意义。传统手工艺走进现代生活,走进中小学生的学习中。走进并不是意味着改变传统手工艺,而是符合中小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审美,非遗保护既要传承手工艺的技艺和文化基础,又要有当代的提升和变化。所以,设计课程内容就必须有经得起推敲的教育意义。

如图2、图3所示,将广东醒狮文化与粤绣技艺相结合。广东醒狮是舞狮的一种,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自古以来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醒狮原名为“瑞狮”,意为吉祥如意,直到鸦片战争的战火蔓延到南方,因为“瑞”字方言谐音“睡”,具有民族忧患感的佛山人便将其改为“醒狮”,寓意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该课程既包含了粤绣技艺的传承与推广,又通过广东醒狮这种独特的中华民族艺术的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教育与引导中小学生。

图2 广东醒狮

图3 以醒狮为主题的粤绣珠绣技法

四是预测及解决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当代许多中小学生在家里已经弱化了劳动的技能,比如做针线活的能力不足。粤绣第一次课学习基本知识(穿针走线),课堂上有可能会出现学生拿起针线不清楚如何穿的情况。授课对象层次不一影响教学进度,一堂短暂的40分钟的课堂,也无法呈现预计的成品。因此,在设计课程内容时,需要考虑学生层次不一的情况。

短时间内形成成品,可促进中小学生获得成功感,提升学习的兴趣。那么短时间内如何在做中学、学中做中呈现从构思到成品的过程?这是值得授课教师思考的问题。如果学生层次水平低,那么,可以用合作的方式推进,合作意味着要将课程内容的成品分成多份来完成,对于完整体现刺绣作品来说是比较困难的,那么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展现?为了吸引中小学生的兴趣,并尽快掌握入门技巧,必须将传统技艺简化,以体验为主,

五是联合相关部门开展课程推广。 通过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免费开放公益课程,或是通过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进行宣传,同时联合中小学校推送免费送教上门的课程等,以此获得更多的对课程的反馈,提升教学效果。

(六)评估课程

一是通过教学成果来评定课程的效果。每次课程结束必有成品,如课前设定的目标一样,以成品来呈现教学的效果。 二是通过满意度来评估教学成效。课程结束后,让中小学生对课程设置、课程设计、教师教学等方面进行评价,作为评定课程的教学成效的必要条件。

四、实践启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活化石。以开发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为契机,传承和推广非遗粤绣,通过了解、学习、动手实践,引导中小学生重新认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的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真正体会什么是“工匠精神”。与粤绣这种古老的手工艺亲密接触,增强中小学生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提升文化认同、文化理解、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传承和发展中塑造灵魂,从而促使他们成为文化的传承者,特别是对当地服装产业的人才支撑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猜你喜欢
刺绣课程内容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清新唯美的刺绣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