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蓝花钉石的雕刻创作新探

2022-05-19 07:02陈阿丰
天工 2022年11期
关键词:青田石青田蓝花

陈阿丰

青田石雕作为“浙江三雕”之一,与东阳木雕和黄杨木雕一样都有着江南地域典型的细腻精致的特性,而其独到之处就是对于彩石独有的个性特色的充分利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巧色”,倘若缺少了巧色的利用,那么现代青田石雕也必将失去其特有的光彩。

青田石雕的巧色,是雕刻者根据石材固有的色彩及色块的分布,运用“应物象形”的理念,创作出具有艺术美感的石雕作品。因为创作者的审美眼光、技艺水平及创作特色等各不相同,所以对于同一块石材,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处理手段,也就是说青田石雕的创作有着极大的主观支配性,这也使得青田石雕的创作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青田石雕凭借着独特的雕刻技艺,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了世人的瞩目。获得如此成就,与青田的雕刻艺人不断的技艺传承和探索创新是分不开的,笔者认为,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是青田石材料本身。

大文豪郭沫若在20世纪60年代参观青田石雕厂时,曾留下“青田有奇石,寿山足比肩。匪独青如玉,五彩竞相宜”的诗句,道出了青田石色彩斑斓、如玉似璞的特性。据青田石研究专家夏法起先生研究、整理及统计,青田石可分为十个色彩大类,一百多个品种,正是青田石这样的色彩构成,才为艺人的创作提供了空间,才有了“斧凿夺神鬼,人巧胜天然”的青田石雕艺术。在青田石的一百多个品种石中,有一种“蓝花钉”是极具鲜明特色的,学名为“蓝钉青田”。蓝花钉的主要矿物成分为刚玉,与蓝宝石的矿物成分相同,呈蓝色或灰蓝色,所以蓝花钉也称为青田石中的“蓝宝石”。蓝花钉通常以杂糅的方式呈球状或拉长的球泡状融合于青田封门青冻石当中,硬度较高,密度较大,伴其而生的冻石又有着纯净细腻的特点,被形象地称为“骨边肉”。

正是因为蓝花钉的硬度较高,且普遍高于传统的雕刻刀,致使其难于受刀,因此在早期的青田石雕创作中基本未被涉及。但随着雕刻工具的改进和雕刻手法的创新,蓝花钉作为石雕创作原料已具备了优越的条件。其一,使用现代雕刻工具已完全能够克服其硬度障碍,并且其软硬质地的对比更能凸显出艺术创作中的视觉效果。其二,其色彩的组合给人带来非常舒适的享受,可见光的光谱按照波长排序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其中青和蓝为相接过渡色,有着自然和谐的色差。其三,蓝花钉与封门青冻石相伴而生,蓝花钉坚韧细密,沉着古朴,不具有透光性,封门青有着较高的纯净度和光泽度,在灯光下微微透明,这便能够在创作中制造出许多反差,为作品增添新意。

笔者于近些年专注于青田蓝花钉石的探索创作,于此小做总结,与大家分享。

一、创作主题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对于“蓝”是很崇尚的,笔者对于蓝花钉的创作同样也是如此。

《荀子·劝学》中有这样的经典论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况将君子的德行以“青出于蓝”进行比拟: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

青田石雕创作的基本原则是“因势造型,依色取巧”,恰好体现出了这一概念,雕刻师将创作的内容从石头中雕凿琢磨出来,既是作者思想的体现,也是对青田石本身的升华,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笔者在大的创作思路上是基于这一主题的,重在表达一种积极向上,在事物原有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终形成精华的概念。

二、创作内容

青田石雕可分为山水、花卉、人物和动物等几大类型,为了体现出既定的主题思想,笔者将重点放在了花卉的创作上,比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图1)、《青出于蓝》(如图2)、《硕果累累》(如图3)、《朝阳盛开》(如图4)等作品。

图1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陈阿丰/作

图2 《青出于蓝》 陈阿丰/作

图3 《硕果累累》 陈阿丰/作

图4 《朝阳盛开》 陈阿丰/作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直接将主题彰显的一件作品,正如唐代诗人王季文在《青出蓝》一诗中所描述的那样:“浸润加新气,光辉胜本青。”笔者将蓝花钉从杂乱无序的原石中剥离出来,形成了较大的团块,加之以构造雕琢,同时在局部对冻石施以花卉造型处理,点缀各处,形散而神不散,以生命气息相连贯形成统一体,呈现出生机勃勃的自然活力。

《蓝色幽香图》的创作是根植于假山旁的一丛兰花,青田石有“石中君子”之称,而兰花一直以来皆为君子形象的代言,两者气质相同,色彩相近,以青田封门青冻石雕琢兰花最为恰当,能够将君子之风淋漓尽致地展现。对于蓝花钉,笔者塑造成了环绕兰花连绵相接的假山石,仿若飘带一般,寓动于静,为花中君子披上了一件羽衣,使二者相得益彰。

笔者对青田石雕花卉类的创作一直保持着敏锐的探索精神,由传统的吉祥纹样,如牡丹、玉兰等雕刻题材,经老一辈石雕大师的探索逐渐转向了高粱、水稻等适合更加生动展示青田石雕镂空技艺的农作物类题材,再到后期的百花齐放、不拘一格,诸如梅、兰、竹、菊“四君子”等适合体现人们的品位与精神的题材。坚持推陈出新,将时代主题结合当代人的喜好,融入创作当中,是青田石雕与时俱进、长盛不衰的根基。

《胜春朝》这件以多肉植物为创作题材的作品,便是近些年根据当代市场的演化而创作的新兴主题石雕,延续了青田石雕刻者不断探索的精神。多肉植物因其富含水分、四季常青、耐干旱、易打理、不容易遭受病虫害等诸多优势而受到当代人的喜爱。这件作品中多肉植物的叶片水分十足、温润饱满、色彩艳丽,在形态上憨态尽显。辅以运用青田石雕独特的镂空技法创作的藤蔓,将圆雕与镂雕相融合,塑造出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和谐之美。

刘禹锡曾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句,笔者尤为喜欢。多肉植物四季常青,在秋天里依然能够活力四射,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非常能够体现出这句诗的内涵,将秋日的悲情色彩施以春日的活力与夏日的热烈,因此将其命名为“胜春朝”。同样,在创作发展中坚持包容与创新的本色,青田石雕一定会在工艺美术领域长盛不衰。

三、创作手法

在创作中,大部分的雕刻师为了将封门青质地的石料凸显出来,而将蓝花钉尽量去除,偶尔保留一部分作为巧色点缀。这样的作品,通常被认为是细腻、光洁、纯净的,但是,这样做反而将石材的本真美破坏掉了。为了体现出蓝花钉材质的独特魅力,笔者在创作中反传统思维而行,将蓝花钉本身作为艺术重点而创作,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蓝青又出青》(如图5)这件作品,灵感来于唐代诗人吕温的诗句“物有无穷好,蓝青又出青”。

图5 《蓝青又出青》 陈阿丰/作

作品以蓝花钉雕刻成的太湖石为主体,冻石被剥离掉的蓝花钉石与被水冲击腐蚀的太湖石有着天然相似的美感。在创作中,笔者也有意将“瘦、皱、漏、透”的审美理念融合蓝花钉石自然形态进行造型修饰,在其根部施以巧色花卉点缀,石的深邃与花的明艳,石的稳重与花的活泼,石的沧桑与花的稚嫩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山体上雕两只小爬虫既增加了其自然真实感又为作品增添了趣味,再搭配看似中规中矩却意趣天然的底座,以固定调和,整个作品彰显出的是自然赋予青田石的既淳朴又艳丽的美。

四、创作意义

青田蓝花钉石因其硬度较高、密度较大,相对于柔软稚嫩的青田石而言,不容易因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开裂,这是其特有的天然优势。色彩鲜明、质感悬殊造成的强烈对比,在以巧色著称的青田石雕工艺中,更是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受到雕刻工具的限制,在青田石雕大量创作以及印章石料大量开采的年代,青田蓝花钉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被利用起来,因而市场存量还相对丰富,而其他适合青田石雕创作的石材,已经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匮乏问题。因此,将蓝花钉石作为创作用石,不仅能够合理地分配雕刻资源,补充雕刻石的不足,更能够为发挥青田石雕巧色与镂空的技艺特色,开拓新的题材类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青田蓝花钉石的创作与其他石种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笔者坚信,以其独特的性质必将能够成为雕刻石材中的新星,也期待着有更多的雕刻师将思想注入其中,为青田石的发展增添活力!

猜你喜欢
青田石青田蓝花
“神奇的食物”⑤ 蔬菜皇后——西蓝花
渴望
齐白石刻青田石王泽宽自用对章赏
Simply Stunning
青田石雕中的“红船精神”
蓝花楹小宅
县域乡讯媒体的报网融合探索与实践——基于《青田侨报》的思考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
青田杨梅产业发展优势、存在短板及对策建议
让纪律挺在守护青田国土形象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