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类青田石雕创作浅谈

2022-05-19 07:02杜志彬
天工 2022年11期
关键词:青田石青田石雕

杜志彬

青田石雕题材丰富,主要有花卉、山水、人物、动物四大品类。其中,“花卉是青田石雕最主要的一大品类,它的历史悠久,从事雕刻的人最多,技艺最为精熟,最能体现青田石雕的风格和特点。近代以来青田石雕能蜚声于世,以花卉产品影响最大”①周百琦、张澄之:《青田石雕技法》,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第66页。。笔者从事石雕创作二十多年,一直主攻花卉题材,下面以笔者的几件作品为例,谈谈花卉类青田石雕的创作心得。

一、取于自然,达于自然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青田石雕的花卉题材,一如国画三大画科之一的花鸟,并非仅止于描绘刻画狭义的花卉(或花鸟),而是包括花卉、果蔬、谷物等各种植物,即青田石雕艺人除了雕刻梅、兰、竹、菊等花鸟画中习见的、充满文人气息的名花名木,还酷爱创作水稻、高粱、白菜、丝瓜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作物,从题材上即呈现出更强的雅俗共赏特质,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理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青田花卉石雕,其题材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田园农家,来源于日常生产生活,而其创作灵感和思路,也直接来源于大自然。在创作各种花果谷蔬时,青田石雕的写实风格尤为明显,为了栩栩如生地刻画其整体形态及枝、叶、花、果、根、芽等局部,只要条件允许,青田石雕艺人会在田间地头、院内园中、花前树下花大量时间观察并理解所要雕刻的对象,待胸有成竹而后雕之。不仅观之察之,甚至莳之种之,从源头上、骨子里,全过程地切身去认识它们,而不仅仅是依据书本或代代相传的经验。

北宋绘画理论家董逌说:“则知无心于画者,求于造化之先,凡赋形出象,发于生意,得之自然,待其见于胸中者,若花若叶,分布而出矣。然后发之于外,假之手而寄色焉,未尝求其似者而托意也。”②[宋]董逌:《广川画跋 书李元本华木图》,载叶朗主编《中国美学通史5·宋金元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第225页。“赋形出象,发于生意,得之自然”,此语用以形容青田石雕亦然,“赋形”是基础,“生意”是关键,而“自然”则是目标。与绘画不同的是,青田花卉石雕是“求其似者而托意”的,但这种“似者”并非完全形似,亦并非徒求形似,而是以形写神,妙造自然,即达到一种艺术的自然。

二、因势造型,夸张变形

青田石雕创作讲究“因势造型,依色取巧”,所谓“因势造型”,即为了最大化地利用石材,石雕艺人创作时往往根据石材的天然形态、色彩分布、纹理走向而进行整体及局部的造型设计,这是整件作品能否成功的基础。前文提及,青田花卉石雕注重写实,但这种写实并不绝对,实际上,因为受到石材本身的限制,以及画面审美及主题表达的需要,在具体造型设计和雕刻上常常会采用夸张和变形手法③徐利彬:《石雕艺术中夸张与变形的应用》,《浙江工艺美术》2015年第12期,第92-94页。。

青田石雕的夸张,主要表现为对具体事物进行艺术化的放大或缩小,其结果即乍看之下作品各物象或物象各部分的“比例失调”,实际却造成一种奇特的画面平衡。如笔者的作品《垂涎》(如图1),刻画的是一棵硕果累累的樱桃树,为了突出樱桃又大又多令人垂涎的主题,刻意放大颗颗樱桃果实,而缩小枝干和叶片;又如另一件作品《金玉满堂》(如图2),为了让一群童子可以坐于玉米之上,使作品整体更为浑然一体、奇趣横生,便极力放大玉米而缩小童子。两件作品因为夸张手法的运用,视觉冲击和艺术效果都大大增强。

图1 青田金玉冻石《垂涎》杜志彬/作

图2 青田黄金耀石《金玉满堂》杜志彬/作

相比于夸张手法的普遍性和通用性,青田石雕的变形则更多带有个人色彩,其具体表现为对物象形态的变异,以体现作者独特的思想和审美情趣。如作品《玉润冰清》是笔者又一件雕根琢芽的典型作品(如图3),塑造的是“凌波仙子”水仙刚刚发芽的情景,寄寓着笔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态度①笔者对根、芽的理解和创作上的偏爱,详见浙江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编著的《浙江玉石雕刻发展史》,西泠印社2016年出版,第286-287页。。诚然,那褐色如根的实际上是水仙的块茎,但笔者基于其色,造型时有意“根化”其茎,使其离披坼裂,独具美感;嫩芽也没有完全遵循现实中常见的直立规整的形态,而是曲折灵动,似舞似火,柔中带刚,以显生命之旺盛。

图3 云南绿《玉润冰清》杜志彬/作

三、依色取巧,随彩赋类

所谓“依色取巧”,即依据石材的天然色彩、纹理,将其巧妙设计雕刻成相应的物象。南朝谢赫提出“绘画六法”,其一为“随类赋彩”,即根据所描绘的物象赋予其相应的色彩,心中先有物,而后纸上有色。之于青田石雕,其理念虽相通,而实际操作却恰恰相反,是“随彩赋类”,因为石头的色彩是天然的,是存在于物象之先的,故须根据石材色彩雕刻相应的物象,即先有色而后有物。从这一层面而言,青田石雕的创作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是戴着镣铐跳舞。并且,石有表里,其色往往内外有别,做“减法艺术”的过程中需随机应变、随雕随改,尤其考验石雕艺人的经验和技艺。

在笔者看来,依据“依色取巧,随彩赋类”的原则,一件优秀的石雕作品,其用色还需做到这十二个字: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出奇制胜。所谓“层次分明”,即不同类型物与物的界限要清晰,不能拖泥带水、混淆边界,如笔者作品《玉树银妆》(如图4),蓝钉为枝条,冻石为花朵;如《玉润冰清》,绿色为芽,褐色为茎;如《金玉满堂》,黄色为玉米棒,青色为包衣,俱界限分明;所谓“过渡自然”,则往往在于同一类型物象之间或内部,当不同色彩无法截然分明,需要渐变色以更好地表现画面时,如《玉树银妆》中的玉兰花和《垂涎》中的樱桃,因日光照射不均而颜色深浅不一,这样的色彩渐变让画面显得更为自然;至于“出奇制胜”,则往往是那一点或特地留出或天然生成的孑然独立的俏色,雕琢成点睛或添趣之象,如《玉润冰清》中那只背部灰色、跃跃欲跳的蟋蟀,既破除景物的单调,又动静结合,给画面平添几分活力与生趣。

图4 青田金玉冻石《玉树银妆》杜志彬/作

四、主次相依,意境浑成

大自然是包罗万象、纷繁多姿的,事物与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幅幅美妙动人的画面,展现天地间那勃勃的生机。因此,在创作花卉题材时,石雕艺人们通常并不止于所要雕刻的花草树木本身,而往往以此为主,通过配景、造境等方式,模拟自然与生活,主次相宜,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充满意境的画面。如《垂涎》中之樱桃,饰之以藤蔓、豆角,更显其生机盎然;《金玉满堂》中之玉米,辅之以童子、葫芦,更增其喜庆吉祥;《玉润冰清》中之水仙,逗之以蟋蟀,更添其妙趣横生;《玉树银妆》中之玉兰,承之以墙垣,更成其无穷意蕴。

意境,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其中,除了画面美及意蕴美之外,笔者认为作品的趣味性也非常重要,尤其是雅俗共赏的趣味。美的东西有时因过于阳春白雪而为普通大众所不能欣赏,而雅俗共赏的趣味则是人人所能共赏的。如《玉树银妆》中,笔者不仅在花下门前雕了一只猫,而且刻意将其塑造成弓背蹑步的趣味形象,一看就让人忍俊不禁,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整件作品的审美维度。

五、结语

青田花卉类石雕创作,既与青田“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也根植于中国人自古以来崇尚自然、热爱花鸟的传统,同时很大程度上承载着青田石雕难度最大、最为精湛的多层次镂雕技艺,因而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笔者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孜孜耕耘,期待未来能有更大的收获。

猜你喜欢
青田石青田石雕
渴望
齐白石刻青田石王泽宽自用对章赏
Simply Stunning
青田石雕中的“红船精神”
为一只石雕小鸟而歌
县域乡讯媒体的报网融合探索与实践——基于《青田侨报》的思考
青田杨梅产业发展优势、存在短板及对策建议
让纪律挺在守护青田国土形象面前
曲阳石雕作品选
方兴未艾的曲阳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