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2022-05-23 22:47邓莉臧统政
海南金融 2022年5期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服务模式

邓莉 臧统政

摘   要:当前,全球正处于以信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工业互联网是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融合发展的直接体现,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基石。工业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数字化新业态对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逻辑带来颠覆性的挑战。另一方面,在产业更替的现阶段,有确定性扩张机会的工业互联网,也给商业银行带来庞大的潜在业务机会。本文基于实际案例,探讨可行的金融服务方向和模式。

关键词:银行实务;工业互联网;服务模式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2.05.007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22)05-0072-08

20世纪60年代,全球进入以信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技术发展的大周期推断,2020—2030年,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进入成果密集爆发时期,其表现为技术更迭加快、新技术应用推广范围扩大,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出现许多新业态。当前,工业互联网在全球的蓬勃发展,正是信息革命的深化垂直应用,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的。对于商业银行,制造业企业是最重要的客户。以客户为中心,就要求商业银行在明晰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供相匹配的服务。工业互联网的研究,对银行业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工业互联网的产业架构

工业互联网是实体产业和信息产业的深度融合,本质是通过工业级的网络平台把工业生产要素(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等)、流通要素(渠道、物流、运输)和需求要素(客户需求调研、需求分析、设计、定制)紧密地连接起来,从而形成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并与消费网络智能协同,产生系统性的新型智能制造模式,以达到提高制造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根据工业互联网联盟的定义,工业互联网由网络、数据和安全三要素构成①。其中,网络设施建设是工业互联网的硬件基础,既包括了企业内网络,也包括企业外网络。数据平台是工业互联网的运行核心,包含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基础数据两个基本元素,其本质是建立工业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工业机理软件于一体的平台体系。向上连接应用层面,向下连接基础设备、汇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建模,是实现全产业链的生产全要素连接,以及网络化资源配置的枢纽。安全体系是工业互联网稳定有效运行的保障体系,需要在设备互联安全、数据安全等维度保证工业互联网的安全性。三要素互为支持,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工业互联网。

二、工业互联网已经进入快速成长期

我国的工业互联网迈过了起步期,已经进入快速成长期。首先,当前国内外环境决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必要性,我国制造业升级需要工业互联网赋能。其次,国家政策的引导、基础网络条件的改善,也为我国的工业互联网奠定了技术基础和政策支持。

(一)人口基本国情决定我国产业升级处于必然阶段

過去二十年,充裕而低廉的劳动力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比较优势,是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动力之一。但2021—2030年,我国人口进入转折期。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我国的人口在2020—2030年期间的平均生育率为1.8‰。事实上,2020年我国的实际人口总数为14.12亿人,生育率仅为1.4‰。这表明人口老龄化可能比规划数据更加迅速。以2020的数据作为底数推算,即使2021年到2030年尚能保持2020年的出生率,我国15~60岁的工作人口数量占比到2025年也仅为54%,2030年仅为48%,较2020年的60%下降12个百分点。随着我国适龄工作人口的减少,我国的传统制造业将持续面临劳动力供给总量下滑,成本上升的困扰。这将迫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加速转型,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制造业态将是未来长足的发展趋势。

(二)企业内生动力推动的产业升级需要信息技术赋能

国际产业链向低端产业迁移,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挤压,倒逼我国低端制造业升级。过去二十年,我国制造业大发展的基础,得益于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但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进入老龄化阶段,国际产业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向劳动力定价更低区域(如东南亚等地)的转移十分明显。且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从根本上就决定了资源优势绝非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我国过去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的比较优势降低,将倒逼我国制造业企业升级。

发达国家的“高端制造业回归”策略,促使我国制造业向高质量、信息化方向转型。“高端制造业回归”的本质就是以制造业信息化和服务互联网化为核心特征的产业转移。也是工业革命深化、技术进步过程中,先进生产方式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替代和渗透。每次工业革命的结果,必然是工业生产链条的全球范围内的价值重估。这意味着,我国原有的低成本工业化道路,不仅不能继续扩大国际影响力,反而会在全球化的工业产业链价值重估中面临生存危机。加快信息技术运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是我国制造业企业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保持市场份额,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消费端互联网应用基础为工业互联网落地打造深厚基础

我国最开始提出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是在2010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发表的《振兴上海互联网产业研究报告》,当时提出“互联网产业发展要以消费型互联网与生产型互联网并举为方针”。在经历了软硬件结合的1.0版,强调社交化的2.0版,以云端平台为主的3.0版,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下一步将是生产和生活进一步融合的网络。工业互联网不是局限于工业生产领域的互联网,而是和消费网络融合,以消费大数据为基础,反向决定生产的基础上,再造新型的产业组织方式。

我国的消费端互联网已经比较成熟,这为我国建立一个产、供、销一体化的工业互联网奠定了需求端平台的软硬件基础。经过多年的沉淀,我国在电商零售、生活服务等消费互联网领域的成绩突显,无论是用户数量,还是国民渗透率,我国的消费互联网领域在全球均处于领先地位。同时,终端的普及、不同种类的网络平台数量、历史数据积累均已拥有坚实基础。相较全球而言,我国消费互联网的高普及率可以让生产端网络的对接建设成本大幅下降;历史数据积累意味着产能匹配、消费需求分析的难度大幅下降;甚至定制化柔性制造,由于零售端的高普及,物流、资金流都已经建立起相关机制,单客户的个人需求能够在网络无接触情况下迅速描述,并能即刻进入生产企业的消费分析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组织非标准化零件的生产和组装。

(四)国家政策的支持密集出台

工业互联网已经在全球各个领域加快发展,并被各国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对工业互联网均给予高度重视,2018年后,工业互联网连续四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7—2021年,工业互联网相关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从2018年之前的框架指導,到2018年开始的三年指导,到2020年开始的每年工作计划,高度彰显了我国政府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决心。

2021年,国家层面又出台数项与工业互联网高度相关的产业政策,形成非常明确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框架和思路,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中心规划、安全体系建设等多个角度出台政策,多头并进,协同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既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政策保障,也明确了工业互联网进入快速发展周期的政策导向。

(五)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

近年来,在政府、企业、科研界共同努力下,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目前已经基本具备了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础。2021年,可以被称为工业互联网落地应用元年。

工业互联网需要构建安全、稳定、灵活的网络架构,需要以下关键技术支持:一是IPV6技术。需要接入大量的智能设备,并加以标识解析。当前使用的IPV4地址编码技术,理论可以提供42亿个地址,除去特殊用途的IP地址,真正可用的IP地址约36.5亿个,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其短缺的现象将日益严重。作为新一代的IP地址协议,IPV6协议由四位十六进制数组合而成,理论上将可以提供3.4*1030亿个IP地址。在当前的认知水平下,IPV6协议将提供足够的IP地址,可以满足工业互联网的需求。二是高速率。当前工业以太网普遍能够达到10M/s、100M/s的速率,1Gb/s的也有不少。但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接入设备以几何级增长,工业生产网络的带宽需求也将不断增长。三是低时延。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化生产,对信息传输时间十分敏感,只有高速精确地完成基础数据采集和控制信号传输,才能切实保障智能化生产的实际落地。

工信部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及一系列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探索基于5G行业专用频谱的专网建设,以推动工业互联网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创新”,面向工业互联网领域的5G专网建设将成为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5G应用已经发展到由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随着5G的建设逐步开展,能够解决工业互联网高速率低时延的要求。而IPV6的三年行动方案,也将从2021年开始大幅推进。基础设施的完善将加快工业互联网的建设。

不论是从政策支持,还是企业参与程度,工业互联网都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且发展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根据中信行业指数,2018—2020年末,工业互联网的上市企业市值估算指数是2018年之前的2~2.2倍;2021年以来,工业互联网指数仍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从工信部公布的相关信息分析,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10月,国家层面在建“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1100个,占全部项目的近三分之一。

三、工业互联网给银行业务带来的挑战

工业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逻辑面临颠覆性的挑战。尤其在信息产业化日新月异、工业互联网加速渗透的产业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运行模式在运行效率、业务模式、服务对象上都将受到冲击。

(一)基础数据采集处理模式的冲击

传统模式之下,商业银行对企业信息的采集,是单向线性递推的,在串联式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信息遗漏、信息造假等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因此,传统的商业信贷需要大量人工进行数据收集(客户经理职责)、数据清洗(风险经理职责)和数据分析(评审经理职责),然后以问责制度来加强每个过程的风险分担(中高层管理人员)。

工业互联网普及的未来,银行对企业授信的信用基础数据的处理模式将由线性的链状处理升级为并联的网状处理模式。工业互联网助力下,企业的生产数据、贸易数据将通过采集器直接传输到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企业财务数据、尽调报告以标准化数据形式集成到银行的数据处理平台,同时通过银行数据处理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贯通,进行数据清洗和核查。升级的数据处理模式见图1。

基础数据处理模式的变迁,将带来商业银行整体业务模式的升级,包括传统的供应链业务、授信业务、非授信的结算业务,甚至个人信用业务的传统业务模式。在工业互联网和消费网络彻底贯通后,传统模式下的资产担保比例降低,更多依赖于可靠基础数据分析,结合资金流锁定的新业务模式,将大幅提高信贷效率,降低商业银行运营成本。

(二)业务对象开发模式的冲击

传统授信模式下,贷前贷中贷后都以企业财务报表为基准进行,所以对于报表质量不达标的大量中小企业,包括轻资产运营的高科技型企业,基本上将其排除在业务对象范围之外。人工数据串联处理模式下,很难根据商流、物流和产业链运行状态进行企业还债能力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判断,以及趋势判断和业务机会的预判。

工业互联网模式下,越来越多的基础数据在互联网平台上联通,大幅降低了金融机构采集数据的成本。除了以单一企业提供财务报表为基础数据评判,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与税务端口的数据联通获得真实纳税数额,从上下游企业的物流、资金流的数据联通获得原材料成本、销售数据和应收应付账款。数据之间的钩稽关系和相互印证,能让商业银行从多个渠道获得基础数据,从而改变传统模式下完全依赖企业提供财务报表的情况。

(三)业务效率提升的冲击

传统模式下,商业银行的数据处理方式是线性递进的,效率较低。信贷工作流以线性开展,意味着上个环节处理完成前,下个环节无法开展。数据收集、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数据建模逐步完成,从基础数据采集到评审完成,平均需要2~6个月的时间。

工业互联网爆发的未来,银行数据处理模式转变成网状处理模式后,整体处理逻辑将从以人工为主的数据处理模式,转为模块化程序化的数据处理模式,处理效率将大幅提高。一方面,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将为银行业务升级提供数据体系的基础。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数据采集的范围从生产环节推进到消费环节;另一方面,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数据线上化、标准化将逐步推进,同时信息的实时性大幅提高,信息的多源及丰富性能形成相互印证,从而将大幅提高基础数据的信息准确性、真实性和处理效率。

(四)风险管理模式的冲击

在传统业务模式下,人工为主的数据收集可能带来关键数据缺少或遗漏,人工为主的数据清洗也缺少数据标准的客观印证,数据分析更是完全依赖于财务报表。如果企业财务报表的底层数据造假,人工误判的可能性也难以避免,银行风险的预警能力较低。

工业互联网模式下,业务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模式发生转变,从而将逐步改变传统模式下粗糙的风险数据建模方式。数据处理实时性的大幅提高,使風险模型的动态调整具有可行性,从而为打造灵活且有前瞻性的风险模型奠定了实施基础。

四、工业互联网给银行业务带来的机遇

工业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传统业务模式和数字化新业态难以匹配,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逻辑面临颠覆性的挑战。但另一方面,在产业变革的现阶段,很多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大,而工业互联网是确定性扩张的行业,也给商业银行带来庞大的潜在业务机会。对于提前布局,业务模式升级的商业银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意味着大批量规模化的新型业务机会。

(一)应用企业的工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对于垂直化应用的企业,不仅要打造企业内部的生产网络(IT),还需要打造办公网络(OT);即使原先已经有成型的IT和OT融合的企业内部网络,也需要进行技术改造,以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即使已经提前布局工业互联网平台,仍需不断投入,以进行平台升级改造。所需要的技术改造资金规模巨大,滚动投入周期长。

显而易见,工业互联网的垂直行业应用不局限于工业生产领域,已经向能源、医疗、建筑、供应链延伸扩展。根据信科院的测算,2020年工业互联网融合经济规模已经达到2.49万亿元。同时,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范围仍在不断拓展,由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行业向服务、汽车等行业拓展,已覆盖40余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具有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平台数目超过70个①,连接的工业设备数超过4000万。初步估计,2021—2025年,工业互联网的投资规模约7000亿元。以20%的资本金估算,融资规模将达到5600亿元左右。

(二)科技型企业大发展的资金需求

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促进智能设备、网络、平台、软件相关领域的高新科技公司的需求大幅提高,同时这类科技公司的融资需求也将快速提升。根据信研所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末,工业互联网涉及的上市公司达到160家,其中新增的39家A股上市公司,首发融资29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160家上市公司通过首发、增发和可转债发行融资521亿元,平均每家融资33亿元。2020年,非上市企业在第三方媒体收集到的98起工业互联网融资案例中,平均投融资金额达124亿。

(三)由于业务逻辑转变,以核心平台构建的中小企业批量融资需求

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时期,现代化产业链分工精细度和复杂度均大幅提升,产业链上游下游均涌现大量中小企业,其中不乏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独角兽企业。但传统的业务模式,很难进行批量开发。根本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的资产积累、财务管理体系通常比较初级,在传统基于财务报表的对公授信体系下,达不到银行传统授信的要求;传统的供应链企业占用核心企业的信用额度,需要核心企业确权认证,某种程度是让核心企业进行隐形的信用担保,而核心企业不愿意承担这种附加责任。

但如果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业务逻辑,只要是在工业平台上得到数据验证的中小企业,就可以凭借其和核心企业之间发生的真实的产品流、商业流和资金流向银行发起授信申请。而商业银行在大数据分析后,对工业平台上的基础数据得到验证后,就可以根据历史数据进行金融服务。

(四)区域专网的结算业务

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大浪潮,将是分步骤发展的过程。虽然业务需求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但当前工业互联网仍处于发展的前期阶段。以工业园区为基础的工业平台建设模式将成为工业互联网的试点基础。类似于工业园区的区域专网建设,将带来大量的结算业务机会,也是当前商业银行业务最容易落地的业务切入点。目前,少数商业银行已经着手切入工业园区,帮助搭建工业互联网,打造数字化系统化的金融服务。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商业银行已开发出较为成熟产品,可向互联网平台企业和工业园区的集群企业提供系统化线上服务。

五、结语

简而言之,在当前以信息革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工业互联网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基石,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逻辑将受到颠覆性的挑战。如果能顺势而为,打造数字化经营能力,升级金融服务模式,工业互联网能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业务机会。当前,以工业园区为主体打造的小型工业互联网专网,是商业银行快速推进工业互联网业务的切入点。

工业互联网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商业银行的服务升级也是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风险管理部门、产品部门、客群服务部门多个部门统一协作,总分支联动,方可切实推动工业互联网业务落地。应聚焦头部企业客群、中型公司客群、小微客群的统筹联合开发机制;制定实施定制化产品开发以及费用优惠政策;搭建数据风险评价体系的试点。

(责任编辑:夏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的通知[EB/OL].[2016-12-3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25/content_5163309.htm.

[2]工业互联网联盟.工业互联网网络连接白皮书[EB/OL].[2018-10-22].http://www.aii-alliance.org/index/c316/n79.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EB/OL].[2020-12-22].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13/content_5579519.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EB/OL].[2017-11-1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1/27/content_5242582.htm.

[5]杨垚立.工业互联网与商业银行模式升级[J].银行管理,2021(3).

[6]万晓霞等.工业互联网应用综述[J].数字印刷,2021(2).

[7]任保平.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本质与态势分析[J].财经聚焦,2021(1).

[8]李斌.传统银行向开放银行转型的路径研究[J].海南金融,2019(11).

猜你喜欢
工业互联网服务模式
加强图书馆数字化服务 让阅读引领未来
工业互联网推动工厂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对智能制造内涵与十大关键技术的系统思考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文化馆总分馆制服务模式的实施探索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互联网+”的三个重要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