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小圆帖》书法郄视

2022-05-25 15:36裴家伟
名家名作 2022年4期
关键词:形神行草魏晋

裴家伟

一、社会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政权更替、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但也是思想文化多元时期,出现佛教、道教、儒家并存的现象。艺术史上,此时期更是人才辈出,如顾恺之的《论画》、卫恒的《四体书势》等。在此文化下,书画论中出现形神观、气韵观等书画专有名词。在艺术作品上,有顾恺之的《洛神赋》、王羲之的《兰亭序》等众多作品,尤其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让众多书法名家对其赞不绝口。后人对古代留下的技巧与书法理论加以整理与扩大,总结出自己的书学观。如苏、黄、米是从魏晋南北朝中的二王碑帖与书学思想中走进来与走出去的,使自己“师古而不泥古”。尤其是米芾在书学观中得出自己的观点:“书学在学与不学间,似与不似间,像与不像间、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等。”这都是基于魏晋南北朝书学者的努力与传承。

王羲之书法作品中出现草书作品,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草书已经出现,但这仅仅限于王侯权贵,因此时文字未下移,普通人还是难以学习汉字。魏晋南北朝正是由篆书向隶书、隶书向行草楷书转变的时期。《南轩集讲》中曰“草书不必近代有之,必自笔札以来便有之,但写得不谨,便成草书。”张怀瓘在《书断》中曰:“张芝变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若悬猿饮涧之象,钩锁连环之状,神化自若,变态不穷。呼史游草为章,因张伯英草而谓也。魏晋之时,名流君子一概呼为草,惟知音者乃能辨焉。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史游即章草之祖也。”

二、王羲之《小圆帖》的书学思想

仆近修小园子,殊佳。致果杂药,深可致怀也。倘因行往,希见。比二处动静,故之常患,驰情。散骑痈转利,庆慰。姊故诸恶反侧,永嘉至奉集,欣喜无喻,余可耳。得华直疏,故尔诸恶不差,悬忧。顺何似?未复庆等近消息,悬心,君并何为耶?此犹未得尽集,理行大克,迟此无喻。

这便是王羲之《小圆帖》之内容,《小圆帖》入刻《淳化阁帖》《大观帖》等帖,《小圆帖》实属草书风格,所录刻碑帖中表现奔放又不失儒雅,前三行为小草风格,多圆势、字距大、点画分明。正如卫夫人所教点画如坠石,力量感十足,横画如水天相隔,一望无际,绵柔之力中又不失刚劲之力,竖画字势强劲,如老树枯藤,钢绞之力实足,细腻中有刚劲之力,让人惊叹不已。三行下半至第七行,转为行草,连绵不断,有笔断意连之意,第八行转为大草。其笔法以中侧并用,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虽为刻帖,但上下呼应,笔画连绵紧密,故多取圆势、粗细连段、大小错落有致。其中“欣喜无喻,余可耳”字组大小落差较大,字中圆转顿挫、飘柔且有力量感,刚劲有力不失柔美,似谦谦君子而无柔弱之力。《小圆帖》行草相间,激荡爽快。行气行圆转顿挫、细小笔画尽收眼底,让人难以忘却,一切似在自然之中,无圆滑之意,也无方拙之习气,方圆兼济,似得和妙之气。

王羲之的草书用笔为“内擫”。伊沈默总结为:“大凡笔致紧敛,是内撅所成;反是,必然是外拓。后人用内撅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说大王是内撅,小王则是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因实增。我现在用形象的说法来阐明内撅外拓的意义,内撅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凡此都是指点画而言。前人往往有用金玉之质来形容笔致的,以玉比钟蒜字,以金比羲之字。美玉贞坚,纯金和柔,精彩外敷,望而可辨,不须口说。”

王羲之字内中宫紧收,单字呈峻拔之势,单字欹侧而多姿,妍美而清奇,用笔时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顿挫、连贯尽收眼底,用笔快而不失细腻,慢而不失流利,笔与笔之间相互呼应,从上至下一气呵成。正如卫夫人所教三法,第一点画如坠石,第二为一横,为千里之云一望无际,毫无分断之意,第三为一竖为枯藤缠树,其中用笔用绞锋,刚劲有力,所以王羲之书风刚劲有力,欹侧遒美,如窈窕淑女身子一般,但又刚劲有力,似一根钢铁,难以折断,又不失风度,让人难以忘怀,似近得质远得势。

王羲之主要对行草书进行了革新,对行草的革新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较多隶书笔意,风格上朴拙持重,《姨母帖》为其代表。第二类是因用笔流利、连绵不断的笔势体现出一种风神疏朗的整体风格,《小圆帖》就在其中,再如《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得示帖》。第三类是王羲之作品成熟期的风格,这类作品笔势不相连,单个字都有其姿态。这三类都属于妍美清奇、风神疏朗之格。

王羲之的书风是政治经济影响下的产物,产生了“儒道并蓄”之思,也体现了道、佛、儒中的自然、无为、中和之思。有良好的家承与师承关系也十分重要,这也是王羲之成为“书圣”的原因之一。王羲之取法名家,转益多师,并从名家碑刻中颇得自己的感悟,成为一代大师。

三、王羲之草书形神、形势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羲之通过行草书风来表现自己的精神风貌,表现自己的性情。王羲之草书字与字笔断意连、首尾呼应、笔顺柔美、节奏快慢有致,符合当时魏晋人士的审美,如“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点出书体之美,让人心旷神怡,感山水之美,或者又如感仁智之美,让人心情舒畅、目不暇接。

王羲之书写轻健、飘柔,笔画书写多欹侧,章法上置陈布势,置陈旨字的形状、位置与陈列,字的形状渗透个人性情,在作品中展现出气力于质,并表现出其势(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布势旨发自形的力量。二者相互渗透。因王羲之从过军,所以知道在战前如何布置行军之阵,因置陈布势可以让军队在战斗中取得相得之势,更利于胜利,所以王羲之在字形安排上的神妙之道。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评价王羲之:“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而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王羲之行草中的形神,更为连绵不绝,笔势相连,线条流畅,其纤丝气象宏逸,通过外拓结体增加张力,最大程度上加遒美之形。作品中,黑白空间感让观赏者得“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使观者得山水、仁智之妙,更得“围观神采”。得“神采”就必有“迁想妙得”,其书家必有“人心之达”,通人情事理,了解人的内心,并明白处处留心皆学问之理。

王羲之的字形不仅有形神,更有势。《书论》言:“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

《画记》云:“抱峰直顿而上,下作积冈,使望之蓬蓬然凝而上,其势必‘蓬蓬然,岩必岩岩然,加以‘四壁倾岩’字画险绝之势。”都强调一个势字,其中必有“大象无形”,因以意写象,书家便可“以形写神”,故云“大象无形”。

王羲之书法作品中带有仁智山水之象,充分吸收自然宇宙之象,试书学中得笔断意连之势,意象结合,变通结合。如心如池砚,达其“和”观,达其娴雅晴朗、形神皆备之书观。

四、结语

在多元化的今天,因书法的实用性发生了改变,导致书学者的审美、创作观念也发生改变,所以中国书法观念从古代转向现代,其中包括用笔、章法、书学气象等。面对传统书学,书学者应该在继承上发展,而不是全盘否定,但也不能全部接受,应该做到师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上发展,对王羲之书风不仅要学其神、学其形,更要学其精神,在创新上高于古人。

猜你喜欢
形神行草魏晋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砖反映的丝路文化
形神兼备,聚焦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教学策略
陈海良《古人诗》
医学专业“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与思考
从舞剧《行草》谈舞蹈与书法的融合
天下第一行书
浅谈《行草》中舞蹈艺术与书法的审美融合
赵养军·老兵石屋
“以形写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