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奥会背景下西北五省区冰雪旅游目的地协同发展研究
——基于时空差异视角*

2022-05-25 07:31把多勋马斌斌秦泽青
关键词:省区西北目的地

王 储,把多勋,2,马斌斌,秦泽青

(1.西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省文化产业与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一、引 言

伴随2015 年7 月31 日2022 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以下简称北京冬奥会)的申办成功,国内冰雪旅游迎来了发展新热潮。2018—2019 年,我国冰雪旅游人数2.24 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约为3 860亿元,同比增长13.71%和16.97%。①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数据。近年来,冰雪旅游作为兼具运动、体验、观赏和休闲等特性为一体的旅游形式,其发展深受国家重视,2021 年2 月8 日《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 年)》的出台,对冰雪旅游未来空间合理性布局和产业均衡性结构发展、放大北京冬奥会效应以及达成“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等方面提出了精确要求。冰雪旅游对未来旅游业高品质、多要素和深层次发展有着较深远的意义,已逐渐成为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西北五省区因长期聚焦于文化观光旅游等传统旅游业态的发展,对于诸如冰雪旅游此类新型旅游业态的投入与开发相对有限,与冰雪资源丰富且冰雪旅游发展较完善的东北地区仍然存在着显著差距。2019 年东北三省滑雪场共207 家,滑雪人次达468万,分别是同时期西北五省区的1.44倍和1.60倍。②数据来源:《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19年度报告)》。据携程主题游的数据统计,2020年国内滑雪十大人气目的地中东北三省独占四席,西北五省区仅新疆乌鲁木齐市一地上榜。西北五省区在冰雪旅游资源开发和综合性协调发展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与困境。因此,对西北五省区开展冰雪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是新时期破解旅游淡旺季差异的重大课题,也是助力地域经济协同增长的关键任务。

从1971 年Herman·Haken(德国)首先阐明协同论至今,其发展呈现如下内涵:(1)协同效应,即各要素子系统的协同功效将促使整体复杂性质的系统最终效用达至最高。(2)役使原理:指主体于动态演化过程中存在作用变量效率分化,最终演变程度取决于慢效率要素。(3)自组织原理:即原有内在性和自生性特点的某一系统,其内部子系统会随着系统的演变作用而主动产生适应性协同改变,最终对地区功能或时空结构进行重铸。①参见王雪莹《基于协同理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研究》,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近些年,基于协同发展理论以提升区域旅游业发展效益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马斌斌聚焦研究了西北五省区旅游协同发展问题。②参见马斌斌、鲁小波、郭迪等《“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北五省旅游协同发展战略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第16-21页。其他学者则针对体育旅游与乡村旅游等方面开展了协同发展研究。③参见兰顺领《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区域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 年第5 期,第111-118 页;耿松涛、张伸阳《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第44-52页。协同发展理论在京津冀地区所取得的现实发展成效,更加验证了其在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效用。兼具差异化的协同发展将是未来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优选之径④参见李军岩、刘颖《后疫情时期东北冰雪旅游产业差异化协同发展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第1-9页。,东北地区在冰雪旅游的区域协同发展和品牌影响力共创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市场成效。这为同样具有优质冰雪旅游发展条件的西北五省区带来宝贵启示,未来如何利用北京冬奥会所引燃的全民冰雪热潮这一重大契机,通过协同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形成冰雪旅游产业区域协同效应、联动发展基础与品牌影响力,进而助推西北五省区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北京冬奥会背景下,运用协同理论来探究西北五省区冰雪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可能与路径,对加快塑造具有西北特色的优质冰雪旅游目的地品牌、助推西北地区旅游业综合效益的放大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与时代内涵。

旅游目的地即用以吸引、满足与承载游客旅游行为的特定地域。基于先前学者的研究,可尝试将冰雪旅游目的地理解为:“冰雪旅游资源丰富,冰雪产业体系健全,能够引发和满足冰雪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有着较好的市场竞争力、知名度与认可度的旅游目的地。”⑤参见任桐《冰雪旅游目的地引力模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年;王世金、徐新武、邓婕等《中国滑雪旅游目的地空间格局、存在问题及其发展对策》,《冰川冻土》,2017年第4期,第902-909页;史晋娜《全域旅游背景下冰雪旅游目的地引力模式探析》,《社会科学家》,2020年第6期,第73-79页。冰雪旅游目的地应在旅游产品和服务、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营销与管理机制、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品牌等方面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标准。基于旅游客群的需求分异,冰雪旅游目的地可分为:旅游体验类、旅游度假类和旅游学习类三个类型。⑥参见伍斌、魏庆华、张鸿俊等《中国滑雪产业发展报告(201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8页。

作为旅游研究领域的核心主题之一,国内外对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成果颇丰。1972 年Gunn(美国)首先阐述了“目的地地带”概念,经过多年发展,国外学者关于旅游目的地的现阶段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可持续性⑦See Maršanic R,Mrnjavac E,Pupavac D,et al.Stationary Traffic as a Factor of Tourist Destination Quality and Sustainability.Sustainability,2021,Iss.7,p.3965.、竞争力和游客关系⑧See García A D J,Gartner W C.A Model of Competitiveness 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stinations From the Knowledge-based View.Acta Turistica,2021,Iss.1,pp.7-37;Davras G M.Classification of Winter Tourism Destination Attributes According to Three Factor Theory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Journal of Quality Assurance in Hospitality & Tourism,2021,Iss.4,pp.496-516.等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则多有不同:(1)在研究主题上,主要集中于旅游目的地选择⑨参见程励、张同颢、付阳《城市居民雾霾天气认知及其对城市旅游目的地选择倾向的影响》,《旅游学刊》,2015 年第10期,第37-47页。,旅游目的地评价①参见刘逸、保继刚、朱毅玲《基于大数据的旅游目的地情感评价方法探究》,《地理研究》,2017 年第6 期,第1091-1105页;周玉翠、邓祖涛、郑晓云等《长三角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旅游可达性评价》,《经济地理》,2020 年第2 期,第217-226页。,旅游目的地优化与可持续发展②参见田瑾、明庆忠《山地旅游目的地“山—镇”双核结构空间联系及耦合机理——来自云南丽江的案例剖析》,《经济地理》,2021年第1期,第212-220页;杨美霞《新旅游时代乡村旅游目的地构建中应关注的若干问题——以泰州为例》,《社会科学家》,2020年第4期,第75-79页。,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和意向等方面的研究③参见程励、陆佑海、李登黎等《儒家文化视域下美食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及影响》,《旅游学刊》,2018年第1期,第25-41页;李婷、武刚、梁丽芳等《基于网络评论的五台山旅游目的地游后形象感知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年第8期,第192-198 页;蔡礼彬、罗威《基于扎根理论与文本分析的海洋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以夏威夷为例》,《世界地理研究》,2019年第4期,第201-210页。。(2)在研究区域上,主要聚焦于华东、华南和华中等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好的地区。(3)在研究方法上,仍以定性研究为主,虽然近年来IPA 模型、DEA 模型和Tobit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④参见沈蕾、罗楚、高晗《新常态下旅游目的地品牌体验的IPA 分析范式》,《华东经济管理》,2016 年第1 期,第55-62 页;韩国圣、李辉、Alan L《成长型旅游目的地星级饭店经营效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DEA与T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旅游科学》,2015年第5期,第51-64页。,逐渐运用在旅游目的地的相关研究中,但总量相对较少。目前,从时空差异角度对大尺度区域旅游目的地进行的研究较少,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尺度省市范围或小尺度景区范围,围绕西北地区冰雪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也较少。

归纳分析冰雪旅游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可发现:国外多聚焦于可持续与生态发展、气候变化与冰雪旅游的关系以及冰雪旅游者等方面。⑤See Andrew H.High Impact Tourism:A Suitable Component of Sustainable Policy?The Case of Downhill Skiing Development at Cairngorm,Scotland.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999,Iss.2,pp.97-107;Robert S.Scenarios for skiing tourism in Austria:integrating demographics with an analysis of climate change.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2,Iss.6,pp.867-882;Peter W,Paul R F.Addressing participation constraint:a case study of potential skiers.Tourism Management,2000,Iss.4,pp.379-393.国内研究的区域以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为主⑥参见孙一《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探究》,《体育科学》,2011 年第6 期,第33-41 页;林志刚、李杉杉、吴玲敏《2022 年北京冬奥会推动京津冀冰雪旅游公共服务协同发展策略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21年第9期,第20-28页。,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旅游开发⑦参见徐淑梅、吕建华、沈和江《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开发战略AHP决策分析》,《人文地理》,2008年第1期,第107-110页。、产业发展和资源分析⑧参见郭金丰《北京冬奥会背景下推动我国冰雪产业发展的对策》,《经济纵横》,2018 年第8 期,第114-120 页;王诚民《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及其特征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第143-145页。等方面,有关西北地区冰雪旅游的研究较少且主要聚焦于新疆⑨参见张雪莹、张正勇、刘琳《新疆冰雪旅游资源适宜性评价研究》,《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8 年第11 期,第1604-1612页。。这些研究尚未能从深层次解析区域目的地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和不协调的影响因素和破解路径。此外,冰雪旅游未来应以滑雪运动为主体,以发展滑雪度假为显著趋势。⑩参见王玲《国内外冰雪旅游开发与研究述评》,《生态经济》,2010年第3期,第66-69+127页。滑雪运动离不开滑雪场这一核心载体,滑雪场的发展和建设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区域冰雪旅游综合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尺和关键标杆,通过分析滑雪场的相关数据以研究区域冰雪旅游的发展状况有着较强的代表性。

基于此,该研究基于协同理论,从时空差异视角出发,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式,立足于宏观视角深度分析了西北五省区冰雪旅游市场的空间分异特性与现状困境,并探索了西北五省区冰雪旅游的发展路径,不仅能从研究视角、理论和方法等学理层面促进现阶段冰雪旅游目的地相关研究的发展,又能为西北五省区冰雪旅游目的地协同发展和全国其它区域在冰雪旅游结构优化、健全和升级等实践层面上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在北京冬奥会背景下,该研究对于协调省区间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态势和助力“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实现有着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区域、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域

西北五省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5个省(自治区)。①参见王凤娇、杨延征、上官周平《西北五省(区)耕地质量等别差异性比较》,《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 年第2 期,第231页。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冬季平均时间较长、平均温度较低且日照充足,尤以新疆最具典型性,冬季最长地区可从11 月至次年3 月,加之山脉连绵,积雪厚足,使得西北五省区具备了发展冰雪旅游绝佳的天然条件。

(二)研究方法

对西北五省区冰雪旅游在时空上产生的演化差异,主要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进行研究。②参见马斌斌、陈兴鹏、鲁小波等《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基于入境旅游时空差异视角的西北五省国际旅游目的地协同发展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第1-8页。

1.标准差

标准差(St)用以分析西北五省区冰雪旅游消费的绝对差异状况。公式(1):式中n代表省区总数,Yti代表第t年第i个省区的滑雪消费,Yt代表第t年西北五省区的平均滑雪消费。

2.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Ct)用以测算冰雪旅游规模在西北五省区的相对差异。公式(2):式中St为标准差,Yt代表第t年各个省区的平均滑雪消费。

3.赫芬达尔指数

赫芬达尔指数(HHI)用以分析冰雪旅游产业在西北五省区的市场竞争状况。当HHI 趋于0 或1,即代表某产业处于完全竞争或垄断状态。垄断程度越高,则HHI 值越大。公式(3):式中E代表西北五省区滑雪消费,Ei代表第i省区滑雪消费,n代表省区总数,Ri=Ei E,代表第i个省区的滑雪消费占有率。

4.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G)用以反映冰雪游客在西北五省区的空间分布状况,G值越大,游客越集中在某一省域,反之则越分散。公式(4):式中Wti代表第t年第i省区滑雪人次,Wt代表西北五省区第t年的滑雪人次总量,n代表省区总数。

(三)数据来源

滑雪场数量、滑雪消费和滑雪人次能够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冰雪旅游经济发展的水平。③参见把多勋、王储《西北五省滑雪场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生态旅游》,2021年第6期,第869-883页。基于西北五省区2015—2019 年滑雪场的数量、滑雪消费和滑雪人次三个核心指标以开展西北五省区冰雪旅游时空演化差异的研究。因数据获取受限,文章选取的滑雪人次平均消费数据由“滑雪场的市场规模④注:滑雪场的市场规模包含滑雪门票、雪具租赁、缆车费、餐饮和住宿等项目费用。/滑雪者人次”进行替代,各省区的滑雪消费由“滑雪人次平均消费*各省区滑雪人次”来计算。数据来源于:《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15—2019 年)、西北五省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2019年)、西北五省区文化和旅游厅的官方网站以及各旅游相关信息发布的权威平台。

三、西北五省区区域冰雪旅游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要素

(一)西北五省区2015—2019年间冰雪旅游总体经济差异比较

标准差与变异系数主要用以分析西北五省区在2015—2019年冰雪旅游经济整体发展差异情况的演变规律。

由图1 可知,西北五省区在2015—2019 年间冰雪旅游的标准差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在局部年份稍有起伏,年平均上升率为16.53%,2015 年和2019年为极值年份,标准差分别为2.69和4.96。2015—2016 年的上升率为30.48%,为5 年间最大。2016—2017 年既为5 年间出现的唯一一次下降,也是5 年间变动幅度最小的年份,下降率为4.56%。2017—2019年增幅明显加快,年平均上升率达21.68%,其中2017—2018 年的上升率为20.90%,2018—2019 年的上升率为22.47%。基于以上分析,可知西北地区冰雪旅游5年间的标准差总体呈上升态势,代表区域冰雪旅游经济总体绝对差异逐步增大,而局部起伏,则是绝对差异并不稳定的体现。

变异系数主要用以分析相对差异程度。如图1 所示,5 年间西北五省区的冰雪旅游消费大体呈“ ”型,即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2015年和2018年为极值年份,变异系数分别为0.84 和0.60。2015—2018 年呈现降低态势,变异系数从2015 年的0.84 下降到了2018 年的0.60,2018—2019 年则呈现上升态势,整体呈现平缓下降趋势但仍存波动,变异系数均在0.60 及其以上,说明西北五省区冰雪旅游消费差异的程度虽有减弱,但不平衡态势仍然显著。

图1 西北五省区2015—2019年冰雪旅游发展差异演变

综上可知,由于西北五省区在2015—2019 年区域基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总体经济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冰雪旅游资源的开发、冰雪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冰雪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带动了冰雪旅游在旅游人数、竞争力和综合收益等方面的逐步提升,但冰雪旅游经济整体发展差异仍十分明显。

(二)西北五省区2015—2019年冰雪旅游经济差异及时空演变分析

冰雪旅游者在空间上的集散状况,主要运用地理集中指数(G)进行测量。由表1 可知,西北五省区2015—2019 年冰雪旅游的G 值总体偏高,2015 年与2018 年为极值年份,对应数值分别为58.44 和52.17。这表示冰雪消费者在西北五省区内主要集聚于少数省区。由图2可知,G 值呈现总体小幅度降低而局部起伏的特征,这表明西北五省区在2015—2019年冰雪旅游发展的差异程度正逐步降低。

表1 西北五省区2015—2019年冰雪旅游发展整体差异

西北五省区2015—2019年冰雪旅游市场发展的竞争与垄断程度,主要运用赫芬达尔指数(HHI)进行测算。分析图2 可知,HHI 值5 年均在0.25之上,2015年和2018年为极值年份,对应数值分别为0.34 和0.27,其中,2015—2018 年,HHI 呈缩小趋势,2018—2019 年又出现增长态势。综合来看,西北五省区2015—2019 年冰雪旅游市场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但垄断程度并未扩大且逐渐减弱趋向平缓,虽在局部年份出现波动,但冰雪旅游市场的总体竞争并不充分。

图2 西北五省区2015—2019年冰雪旅游发展的集中指数与HHI

通过测算单个省区滑雪消费与西北五省区平均滑雪消费的比值,有利于剖析西北五省区冰雪旅游在空间上的动态演变与发展差异规律。由表2可知,2015—2019年滑雪消费超过地区平均滑雪消费水平的只有新疆、陕西和甘肃。其中新疆滑雪消费呈现绝对优势,5年均高于西北五省区滑雪消费平均水平,并且在2015 年、2016 年和2019 年的滑雪消费均超地区平均消费水平的2 倍以上。陕西5 年间平均滑雪消费为地区平均消费水平的1.34 倍且发展态势较稳定。甘肃5 年间除2015 年外均超出地区平均消费水平。青海与宁夏的滑雪消费均与地区平均滑雪消费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表2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2015—2019年滑雪消费与整个西北五省区平均滑雪消费的比值

因此,在空间层面上,西北五省区冰雪旅游的发展相对集聚,差异化程度逐渐平稳但依旧显著,长远来看,这并不利于西北五省区和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品牌共创、营销联动和协同发展。从西北各省区层面看,新疆的消费比重虽然在2017年、2018 年出现下滑,但仍位于最高层次,其次为陕西,处在较高层次,甘肃5年来增长平缓,位于中等层次,宁夏和青海总体虽逐步增长,但仍位于较低层次。从全国来看,2019年全国滑雪人次2 090万,各省区平均滑雪人次67.42万,是甘肃的1.12倍、宁夏的3.06倍、青海的4.49倍。2019年全国滑雪市场规模为267.5 亿元,各省区平均滑雪消费为8.63 亿元,西北五省区只有新疆和陕西超过全国平均滑雪消费水平,甘肃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宁夏和青海则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距。①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滑雪人次、滑雪消费统计数据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在时空演变维度上,进一步运用ArcGIS 10.8软件对西北五省区2015 年和2019 年滑雪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级指数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西北五省区5 年间冰雪旅游经济发展具体可划分成低、中、较高和最高值级四个等级,新疆位于最高值级(1.31~1.72 与1.54~1.81),陕 西 位 于 较 高 值 级(1.04~1.31 与1.35~1.54),甘肃位于中值级(0.85~1.04 与1.15~1.35),宁夏和青海均位于低值级(0.48~0.85 与0.90~1.15),虽然各省区冰雪旅游经济水平在不断增长,但以新疆为核心增长极的总体空间格局并未产生显著演变。

(三)西北五省区2015—2019年冰雪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影响要素

(1)冰雪旅游资源富集程度与旅游发展基础是核心要素。滑雪场和星级饭店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冰雪旅游的资源富集程度与发展基础条件,截至2020 年2 月,新疆有滑雪场65家,陕西有35 家,甘肃有22 家,宁夏有14 家,青海有8 家。②数据来源:《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19年度报告)》。在星级饭店数量方面,甘肃有315 家,新疆有297 家,陕西有287 家,青海有207 家,宁夏有89 家。③数据来源:《2020年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新疆在滑雪场和星级饭店数量等方面的优势十分显著,之所以能在西北五省区冰雪旅游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离不开高品质的冰雪旅游资源以及优异的冰雪旅游发展基础条件,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市、乌鲁木齐市等为代表的冰雪旅游精品目的地建设愈发完善,以及冰雪旅游市场竞争力的持续增强。陕西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大省,冰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需求优势明显。2015—2019 年,在滑雪场数量、滑雪人次和滑雪消费总量上仅次于新疆且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2015—2019 年,甘肃的冰雪旅游无论是在滑雪场数量、滑雪人次还是在滑雪消费总量方面均弱于陕西,但领先于宁夏和青海。宁夏和青海因为冰雪旅游基础发展条件有限,所以虽拥有独特的冰雪自然资源,但市场吸引力十分有限。由此可知,冰雪旅游资源富集程度与旅游发展基础是引起西北五省区冰雪旅游地域发展差异的核心要素。(2)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重要要素。从人均GDP 上看,2019 年陕西为66 649 元,新疆为54 280 元,宁夏为54 217 元,青海为48 981元,甘肃为32 995元。④数据来源:西北五省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西北五省区中陕西与新疆在冰雪旅游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均超过其它省区,省区经济水平和冰雪旅游的发展呈现一定的关联效应,是影响冰雪旅游发展的重要要素。(3)区位情况与可达性程度是基础要素。从公路总里程看,2019 年新疆公路总里程达19.42万公里,陕西为18.01万公里,甘肃为15.14万公里,青海为8.38 万公里,宁夏为3.65 万公里。①数据来源:西北五省区《2019年收费公路统计公报》。其中,新疆是第二亚欧大陆桥与陆上新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段,公路总里程为五省区最高,区位优势日益凸显。陕西作为西部交通大省,多条国家级主要交通干线遍布省内,公路总里程仅次于新疆,有着明显的区位与交通优势。相较于新疆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在公路总里程上仍存在不小差距,区位与交通条件仍需进一步提升。此外,五省区公路总里程与冰雪旅游总体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耦合特性,由此可知,区位情况与可达性程度的发展,是影响西北五省区冰雪旅游发展的基础要素。

四、西北五省区冰雪旅游目的地与冰雪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困境

(一)冰雪旅游资源优势未能彰显,冰雪旅游市场核心竞争力欠缺

滑雪场的数量与人次是衡量区域冰雪旅游资源优越程度的关键指标。2019 年,西北五省区共有滑雪场144 家,占全国的18.70%,仅次于东北和华北地区。这些滑雪场有的拥有极高的国内外知名度,如新疆丝绸之路国际滑雪场、阿勒泰市将军山旅游滑雪场等5S 级滑雪场。但2015—2019 年冰雪旅游的发展相对平缓,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未能充分转化为旅游经济效益、旅游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西北五省区中除新疆有着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外,其余省区的市场吸引力明显不足。在滑雪人次上,2019 年西北五省区仅占全国滑雪人次总量的14.02%,远低于华北地区(32.25%)和东北地区(22.39%)。由此可知,西北五省区冰雪旅游市场核心竞争力有限,仍未建成具有西北地区特性的优质冰雪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

(二)区域冰雪旅游发展不均衡,空间差异特征显著且具有延续性

西北五省区在2015—2019年冰雪旅游总体水平持续提升,但差异依旧明显。5年间冰雪旅游地理集中指数(G)总体偏高,冰雪消费者主要集聚于冰雪旅游资源富集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省区。赫芬达尔指数(HHI)则反映了5 年间西北五省区冰雪旅游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但垄断程度并未扩大且逐渐减弱趋向平缓,虽在局部年份出现波动,但冰雪旅游市场总体竞争并不充分。综合看来,2015—2019 年间西北五省区冰雪旅游总体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冰雪旅游发展的格局在时空上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冰雪旅游发展在空间差异特征上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三)缺少完善的区域协同发展体系,未形成区域性的冰雪旅游目的地品牌

西北五省区的经济基础、旅游业态和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些因素阻碍了省区间冰雪旅游的协同化发展。现阶段,因各省区在对冰雪旅游目的地产品开发、品牌营销与形象构建等方面,未能构建科学、完善和可持续性的地域协同发展体系,也未能将该地区打造成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力的冰雪旅游目的地品牌。放眼全国,东北和华北等地区呈现协同发展性质的冰雪旅游目的地品牌已逐渐被市场所认可,这也验证了未来冰雪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基于区域间协同、共建和互助性质的冰雪旅游目的地建设这一关键路径。

五、2022年北京冬奥会背景下西北五省区冰雪旅游目的地协同发展路径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国内冰雪旅游的热度显著提升,相关助力冰雪旅游发展政策的相继出台,使得冰雪旅游市场资本进入增多,民众需求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与释放,冰雪旅游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国内或将迎来新的“冰雪时代”。在此背景下,以北京—崇礼为中心,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为“两翼”且能广泛辐射带动全国其它区域的”雁阵“格局应为未来发展战略之重,这对西部地区而言将是一次珍贵的契机,通过冰雪旅游目的地协同发展路径将西北地区冰雪旅游资源整合升级、核心竞争力抱团凝聚,为冰雪旅游消费者、供给者和中间商提供更多发展可能,是全面化、综合化和科学化地利用北京冬奥会举办这一宝贵机遇的优化性选择。具体通过推动冰雪旅游市场的协同构建、资源的绿色开发、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可达性的提升以及区域性品牌的合力塑造,聚焦于市场国际化、资源优质化、设施智慧化、交通网络化以及营销联动化,以冰雪旅游知名城市、特色冰雪旅游目的地和冰雪资源富集地为发展切入点,以体育赛事、冰雪节庆、智慧冰雪等新要素为驱动,聚力于冰雪政策、资源、市场、设施、企业和营销等方面的合作联动、协作互助和共建共享,为西北五省区协调区域冰雪旅游的发展差异提供路径支撑(见图3)。

图3 西北五省区冰雪旅游目的地协同发展路径

(一)以知名冰雪旅游城市为抓手,提升区域冰雪旅游竞争力

知名冰雪旅游城市作为冰雪旅游客流、产品和消费的汇集地,是特色冰雪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重要依托,阿勒泰市、乌鲁木齐市和西安市等是西北地区知名的冰雪旅游目的地依托城市。依傍国家冰雪运动“北冰南展西扩东进”战略,以乌鲁木齐、阿勒泰、西安、兰州、银川、西宁等城市为核心驱动点,以兰新线、宝成线和兰青线等关键交通线为发展轴线,构建“点—线—面”互联共建协同合作式的西北地区大冰雪旅游网络域面。各省区与知名的冰雪旅游城市,首先需强化政策引导,构筑政府与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的冰雪旅游目的地发展机制,以完善冰雪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为基点,注重精品式冰雪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打造。其次,各省区、城市间需建立长效协作机制,重点聚焦冰雪旅游管理体系、智慧化运营和形象构建等方面的互联合作。最后,以深入挖掘具有优秀冰雪旅游开发潜力的城市为关键引导,把张掖、榆林、阿克苏等潜力较好的城市打造成西北地区新的冰雪旅游发展极。现阶段,西北五省区中冰雪旅游综合水平以新疆为最高,其次为陕西,甘肃位于中段水平,宁夏、青海则相对滞后,未来冰雪旅游发展前景广阔,甘肃、青海、宁夏还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弥补短板,转化资源优势,寻求冰雪旅游发展新道路,提升市场吸引力与竞争力,协同构筑具有西北区域特征的冰雪旅游目的地品牌。

(二)以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契机,协同共创西北地区冰雪旅游品牌

西北五省区拥有自然资源富集、地理条件优越和冰雪文化悠久等冰雪旅游开发优势,并且在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北五省区因山脉连绵、地域广阔等原因,使得各省区间冰雪资源、冰雪文化和冰雪开发呈现连通性、差异性和互补性,这为冰雪旅游实现跨省区式协同发展提供了助力。新时代下,塑造具有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冰雪旅游目的地,不仅是提振冰雪旅游消费的关键路径,更是增强冰雪旅游综合竞争力以及促进区域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遵循。立足“精品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标准,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行区域统筹一体化管理机制、创建区域协作开发系统,构建区域联合营销体系,立足全局视野,突破行政壁垒,以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发展契机,联合新疆丝绸之路国际滑雪场、阿勒泰市将军山旅游滑雪场、陕西太白鳌山滑雪场、甘肃兰州兴隆山滑雪场、宁夏娅豪滑雪场和青海奥斯陆冰雪世界滑雪场等滑雪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较完善、区域知名度较高的滑雪场,组建西北地区冰雪旅游目的地发展联盟,通过共同协商冰雪旅游资源开发路径、合作拍摄冰雪旅游宣传片、联合发售冰雪产品和服务通游卡,共同举办区域冰雪旅游节庆等途径,形成多渠道、宽领域和多层次的冰雪旅游发展格局,共建共创拥有中国西北地区特色的世界级冰雪旅游精品线路与目的地。

(三)以“带动3 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为引擎,助推冰雪客源市场共享共创

“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是国家重视冰雪产业发展的关键表达,也是带动冰雪旅游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的重要引擎,借助冰雪运动发展的辐射效应,抓住冰雪旅游市场拓展机遇,带动冰雪运动赛事旅游、冰雪节事节庆旅游和智慧冰雪旅游等冰雪旅游形式的发展。

近年来,西北五省区冰雪运动赛事愈发多样,新疆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陕西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全国大众冰雪季·陕西鳌山滑雪公开赛,甘肃成功举办了大众滑雪公开赛,宁夏成功举办了大众滑雪邀请赛,青海成功举办了全民健身滑雪大赛,等等。这有力表明了西北地区有着较好的冰雪赛事举办条件与基础,应基于已有的赛事基础与承办经验,将西北五省区打造成全国冰雪运动赛事旅游的精品示范区。此外,在冰雪节事节庆方面,新疆冰雪节、陕西第四届鳌山大学生公益滑雪节、甘肃敦煌文博冰雪节、宁夏第六届银川横城冰雪彩灯艺术节、青海第六届全国大众冰雪季·青海冰雪嘉年华等区域特色性冰雪节事节庆的成功举办,为深入探索西北地区冰雪节事节庆协同的发展新路径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指引与发展借鉴。最后,应依托互联网、5G、VR和大数据平台等科技建设,协同构建西北五省区智慧冰雪旅游运营平台,塑造“资源开发—产品服务—品牌运营—客源市场”共享共创的冰雪旅游发展模式,即从资源开发层面制定协同开发的战略导向,产品服务层面兼顾地区差异性和协同性主题属性,品牌运营层面互助合作、突显地域优势、压缩运营成本,客源市场层面建立区域整体性的市场认知与形象特色,助推冰雪客源市场的共享共创,最终实现西北地区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核心竞争力与综合效益持续提升的长远目标。

猜你喜欢
省区西北目的地
基于近远程视角分析黄河中下游五省区虚拟水贸易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缠海鞭杆—西北棍
sin
开年第一会,11省区打响“当头炮”
动物可笑堂
狭路相逢
中国行政区域之最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省(区)及城市GDP增长和城市化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