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022-05-26 12:58王秀丽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园本节气幼儿园

王秀丽

(洛阳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创举,加强二十四节气文化教育对于引导幼儿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具有基础作用[1]。本文以河南省漯河市S幼儿园为个案,基于其园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园长和教师的整体情况,提出了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开发与建构的基本思路。

一、 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各地各学校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1]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再次强调: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贯穿于启蒙教育、 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各领域。以幼儿、 小学、 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 童谣、 儿歌、 动画等。”[2]

(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二十四节气文化博大精深,蕴含天文气象、 物候特征、 传统习俗、 传统艺术等多方面资源[3],这些资源能够丰富幼儿的语言、 科学、 艺术等认知经验。如通过聆听与诵读浅近的古诗,可以使幼儿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通过放风筝,可以使幼儿了解风力,从感性中获得直接的科学经验; 通过“拼插龙舟”“龙舟竞赛”等游戏活动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提高其身体灵敏性和运动能力。此外,二十四节气还具有亲社会的价值。

(三)实现幼儿园课程园本化

课程园本化建设承载着幼儿园的文化。二十四节气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使一些适合在幼儿园开展的节气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同时,相关活动都是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是幼儿真实需要的课程。园本课程的建设对于幼儿园来说就是实现课程的园本化,然后逐步让课程走向班本化、 生本化[4]92。

二、 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的体系建构

(一)课程目标的制定

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五大领域的目标要求和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理念为总依据,以漯河市S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过程及其教育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根据该幼儿园的实际需求、 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整体情况,发展幼儿情感、 态度、 知识、 技能,培养幼儿自主能力和创造性,制定了园本课程总目标、 分年龄阶段目标、 主题目标三级目标体系。

1.课程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亲历自然,加深幼儿对节气文化的理解和感受,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时间和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式体验二十四节气传统民俗活动,能够和同伴分享交流活动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尝试通过歌唱、 绘画、 舞蹈、 泥塑等方式表现二十四节气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课程分年龄阶段目标

基于课程总目标的预设,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各领域的活动目标和关键经验,以及S幼儿园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分年龄阶段目标如下。

小班: 初步了解二十四节气,认识二十四节气名称; 对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习俗感兴趣,愿意参与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习俗活动。

中班: 熟悉二十四节气,能够主动收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信息资料; 愿意探索二十四节气来历及其传统文化习俗,能够感受节气文化的氛围。

大班: 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和理解; 能够认识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初步了解二十四节气与我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密切关系。

3.主题目标

通过梳理每个主题中幼儿在各领域可能得到的发展,使其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目标对接,制定出某一主题的幼儿发展目标。如“认识清明”主题活动目标为: 知道清明是春天的节日,了解清明的来历和习俗; 通过古诗、 古画等创作方式,表达对我国节日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积极参加清明活动,愿意进一步探索和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可以围绕幼儿园五大领域。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蕴含生产生活、 传统习俗、 传统艺术、 语言文学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本身也涵盖了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课程[5]。以“清明”节气为例,在“传统习俗”这一板块,可以将“踏青、 荡秋千、 插柳、 扫墓”等活动资源纳入社会和健康领域; 在“传统艺术”和“语言文学”板块,可以选择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唐代杜牧的古诗《清明》开展美术活动和语言活动; 此外,可以选择农谚,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开展相关的科学活动。

就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而言,既可以根据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以五大领域为中心进行组织(如表1); 也可以根据幼儿经验的逻辑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中心进行组织[6]84。例如,某个夏至恰逢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于是,在第二天的晨圈活动中,大班孩子围绕“端午节的一天”展开了热烈讨论。根据晨圈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教师以“快乐的端午节”为主题,组织开展了龙舟竞赛、 屈原的故事、 端午飘香、 我爱吃粽子、 美丽的龙舟等活动。

表1 以五大领域为中心的组织方式

(三)园本课程的实施

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的实施途径多样,如教学活动、 生活活动、 游戏活动、 环境创设等。

1.教学活动

可以将二十四节气资源纳入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中。比如,将“清凉绿豆汤”“防暑降温我知道”“暖暖的腊八粥”“天冷我不怕”等活动渗透在健康领域活动中,让幼儿了解气候变化与人身体的关系,学会根据节气变化调整饮食和作息,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质[7]; 将“屈原的故事”“寒露谣”“数九歌”融入语言领域的活动中,让幼儿喜欢节气歌谣、 谚语,愿意倾听节气的传说故事,能够想象和体会故事中的情节并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将“豆子发芽啦”“立杆测影”“寻找初霜”“美丽的冰花”等活动融入科学领域,让幼儿通过节气了解雨、 雪、 霜等自然现象,知道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对自然现象感兴趣,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8]。

2.生活活动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包括来园、 餐点、 午睡、 散步、 盥洗、 离园等环节。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的实施应注重课程的生活性,注重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的渗透。比如,可以利用晨圈活动时间开展新闻播报,请当天值日的幼儿为大家介绍节气; 利用餐前准备时间向幼儿普及饮食文化知识,或者根据节气时令准备当日餐点; 也可以利用离园准备时间吟诵中华诗词、 讲述传说故事。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夏至和冬至时组织幼儿观察记录昼夜变化情况,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3.游戏活动

游戏与幼儿有着天然的联系,是儿童展开生命潜能的必要准备,也是最符合儿童心理需要和特点的一种活动。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的实施可以渗透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比如,春天开展放风筝、 荡秋千、 踢足球等游戏; 夏天以“端午节”为切入点,组织赛龙舟、 舞龙、 挑冰棍等活动; 秋天围绕“中秋节”开展猜谜语、 老鹰抓小鸡、 斗戏、 滚铁环等游戏; 冬天围绕“立冬”节气开展跳房子、 踢毽子、 丢沙包、 七巧板等活动[3]。

4.环境创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9]瑞吉欧课程模式亦将环境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因子,将其视作“第三位教师”。瑞吉欧校园内的所有墙壁都被用作临时或长久性地展示幼儿和教师们的作品。瑞吉欧人说: “我们的墙壁是会‘说话’和‘记录’的。”[10]为了使幼儿能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认识和理解二十四节气,应该利用好幼儿园大厅、 走廊、 活动室以及户外种植区,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渗透其中。比如,可以在大厅设计一面节气主题墙,设节气时间、 传统习俗、 文学艺术三大板块介绍二十四节气。可以在走廊墙面上分春夏秋冬四季粘贴二十四节气图片,使幼儿对二十四节气有一个直观、 准确的认识。班级活动室作为幼儿一日生活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对儿童富有吸引力和教育影响力,可以将活动室主题墙作为大厅主题墙的延展空间,从某一节气、 某一主题出发安排设计。如清明节主题墙可以分“好吃的青团”“足球比赛”“风筝高飞”三个部分; 冬至节气可以分“冬至我知道”“美味的饺子”“九九歌”三部分。户外种植区也可以根据节气变化种植一些时令蔬菜,让幼儿感受劳动的喜悦,根据节气来体验农耕,了解动植物生长变化的条件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四)园本课程实施的评价

课程实施的评价主要是考察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即课程实施是否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幼儿评价

对幼儿的发展评价宜采用过程性评价,如作品取样、 幼儿成长档案、 教师的观察记录、 幼儿经验获得评估表等。

对于幼儿来说,作品反映和记录了其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不管是绘画、 美工作品、 口头创作的故事、 写的“日记”,还是自然角的观察或实验记录单、 即兴演唱的歌曲、 创编的舞蹈动作等,都属于幼儿的作品[6]143。有必要建立档案袋,系统记录和呈现这些作品。档案袋建立后,幼儿、 家长和教师要负责对其进行完善,比如每周幼儿都可以在“我的成长日记”上用图画或一些表情符号记录自己参加活动的情况。教师每月要将相关记录进行汇总,了解幼儿发展状况和课程实施情况。此外,教师的观察记录也是了解幼儿活动参与和活动表现的一种途径,详实的记录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反思活动设计,及时诊断幼儿发展的薄弱点,进而有的放矢地调整和改进。在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根据主题活动中幼儿关键经验的获得来制定主题关键经验表格,并将其转化为一定的指标,初步了解活动中幼儿在情感与态度、 能力、 知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为下一个活动实施提供标准参照[4]198。

2.教师评价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自我反思、 相关信息的搜集和相关者的反馈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评价,可以衡量教师在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反思是教师对自身在园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或所经历的事件的思考,主要有教育活动后记、 反思日记、 案例研究三种形式。其中,教育活动后记是教师对整个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并在活动方案后面记录经验和不足; 案例研究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中教师本人或者其他教师遇到的典型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不断完善课程理念和课程行为[11]。此外,教师在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积累的一些文本资料,如各类课程计划、 活动方案(教案)、 环境设计、 自制玩具/教具以及课程故事记录等,也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幼儿、 幼儿家长、 其他教师等相关课程参与者的反馈信息也是评价教师工作态度、 知识能力、 工作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依据。

实践证明,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园本课程开发的尝试是成功的。首先,幼儿玩起来了,参与活动的兴致更高了,动手实践的机会也更多了; 其次,教师动起来了,环境创设的积极性提升了,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意识也更清晰、 更强烈了; 再次,家长参与进来了,对课程开发工作更支持了,也开始关注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内容了; 最后,幼儿园站起来了,探索出一条“园本化”的二十四节气课程开发路径,进而形成了幼儿园的办园特色和优势领域,提高了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和对外影响力。

猜你喜欢
园本节气幼儿园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园本课程开发的迷失与回归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运用多元智能构建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起底园本课程实施中的“碎片化”现象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