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五加的经济价值及栽培技术综述

2022-05-29 08:09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2年5期

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et. et Maxim.)Harms为五加科、五加属(Acantho‐panax)植物,刺五加根皮、茎秆可作为药材,嫩叶、茎尖可作为蔬菜,果实可以食用和酿酒,是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均较高的树种。多分布在丘陵缓坡地带,中国东北、华北地区种植较多,是一种相当耐寒的植物,适应性广,野生性强,繁殖容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病人增多,刺五加用量逐渐增大,野生刺五加逐渐减少,必须人工栽培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刺五加含有促性腺、抗疲劳和防止记忆衰退的活性物质,医学上被称之为适应原样药物[1]。特别是所含的多种糖类及刺五加苷是理想的干扰素(CFN)促诱剂,可提高肌体内IFN水平,增强肌体免疫力。刺五加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菜用、药用、绿篱、花境都十分适宜,刺五加产业具备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本文分析了刺五加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药用价值、食用方法及种苗繁殖技术,以期开发野生刺五加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

1形态特征

刺五加为北方冬季落叶,南方落叶期短,灌木,高1~6 m;分枝多,叶柄及茎秆密生细刺,罕少刺或无刺;茎刺细长直立,针状,基部膨大,幼茎、幼叶柄密生软刺,长3~10 cm;成熟茎刺脱落,刺痕明显,掌状复叶5片,纸质,椭圆状倒卵形,部分圆形,长5~15 cm,宽3~7.5 cm,先端渐尖,叶基阔形,叶面粗糙,深绿色,整叶被柔毛,叶脉被粗毛,叶背淡绿色,叶缘齿状,主脉6~7对,明显,网脉不明显;小叶柄长1.5~2.5 cm,被柔毛,栽培种细刺减少,或无,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2],直径2~4 cm,伞花多数;部分变种,3~6枝组生成圆锥花序,总梗长4~8 cm,光滑;花梗长1.5~2 cm,具绒毛;花5瓣,紫黄色,卵形,长1.5~2 mm;雄蕊5枚,长1.5~2 mm;无毛,花萼全缘,少数全缘,5枚;子房上位,5室,花柱合生,柱状。果实球形或卵球形,有5棱纹,幼时绿色,成熟时变黄绿至紫黑色,味酸甜,果穗球型,直径7~8 mm,宿存花柱长1.5~1.8 mm。花期6~7月,果期8~10月。

2野生环境

刺五加可生于林缘或灌丛中,滇中地区生长海拔为1 000~2 200 mm。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喜阳光、耐荫,喜中性偏酸土壤,在15~20℃中生长最好。在背风向阳、腐殖质层深厚、土壤微酸性的砂质壤土中生长旺盛。自然条件下靠鸟类、兽类取食果实,远距离传播。分布范围和适应性较广,相对集中之地可保护性栽培管理。

3药用价值

刺五加内含物可增强肌体适应性,提高肌体免疫力,增强抗癌作用[3]。根茎内含物主要伟糖苷[4]、皂苷、木脂素苷、鹅掌楸苷、异嗪皮啶、芝麻脂素和多糖,叶和花含有黄酮[5],果实含有水溶性多糖[6],具有保肝作用。根部韧皮部药用成分丰富,居家可磨成粉末或切片备用。以茎尖和嫩叶作为“五加茶”,常年泡饮,提神健脑,强身健体,全株均含有挥发油。刺五加制剂具有“益精血、强筋骨、增益智”的作用,久服能“轻身健脑、容光焕发、延年益寿”。据雷教著《炮炙论》载:五加皮有“阳人使阴,阴人使阳”的作用,长期服用具有“调节脏腑功能,消除阴阳偏盛偏衰”的功效。刺五加能够使热毒患者内热减弱,体虚患者逐渐康复。国内外学者对人参及五加属植物研究较多,足以证明刺五加和人参有相似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经临床证明:五加参、刺五加片及刺五加注射液等制剂对心血管疾病有独特疗效,深受国内外患者青睐。临床上广泛用于神经衰弱、糖尿病、动脉硬化、风湿症、风湿性心脏病、心血管病、阳萎、听觉、视觉模糊、急性颅脑创伤等症。商品制剂较多,例如速效救心丸、救尔心、脑心血通、脑灵液、脑心舒、扶正酒、五加白酒、五加糖浆胶丸、养生素等[7]。刺五加是食疗珍品,也是营养佳品,因此谓之“五加参”,可同人参媲美。

4食用方法

刺五加食用方法如下:五加人参汤具有“增进食欲、强身健体、促进记忆、防老抗衰”的作用、凉拌刺五加、肉丝炒五加、罐头五加汤、五加排骨汤,长期食用,强身健体,提高抵抗力。

5栽培技术

5.1种子繁殖

种子准备:刺五加繁种系数大,适合大面积栽培,也可远距离调运种子。每年9~10月,刺五加果实成熟,采收后通过“搓、揉、冲、洗、漂”等程序,获得纯净种子,将其放在湿沙中储藏,加入足够的锯木屑,种子︰细沙:木屑比例为1︰2︰1,储藏到12月底~1月中旬,其间10~15 d翻动1次,使之完成后熟作用,待10%的种子萌发时,即可播种。

圃地选择:选择背风、向阳、土层深厚、腐殖质含量高的菜园土或黄壤,便于施肥,方便管理,能排能灌,最好在缓坡台地种植,切忌离生产田太远。

苗床整理:土细、墒平、沟直、碎垡,埂草“三光”,“三沟”配套,深耕碎垡,结合整地,施入农家肥3.0万~4.5万kg/hm2。墒面宽1.2 m,墒高20 cm,溝深20 cm,沟宽30 cm,长度视地形而定。

精细播种:将沙藏后带沙的种子均匀撒入墒面,然后覆盖锯木屑,厚度约0.5~1.0 cm,盖严,同时覆盖1层细沙,厚度1 cm,浇透水,先覆盖青松毛,再覆盖黑色地膜,膜内温度保持在22~28℃,大约20~30 d出苗。

加强管理:在滇中地区冬季育苗较好,苗床温度容易控制,其间适时揭膜通风,在3~5月防止高温烧苗,必须间隙性揭膜通风,改良苗床通气透水性,当出苗率达到50%后揭去松毛和地膜,并浇透水,当出苗整齐后,及时进行间苗、补苗、中耕、除草、苗期管理等常规工作。

5.2扦插繁殖

刺五加适合小面积栽培,一般15~30 hm2。每年冬季选取体内营养丰富、充分成熟的一年生枝条,剪成15 cm长的插穗,留3~4芽,注意芽眼朝上,每30枝捆成1捆,放置在塑料大盆中,采用0.01%K2MnO4溶液浸泡2~3 h,捞出晾干,插入准备好的沙床中。沙床厚30 cm,粒径2~3 mm,做到上实(细沙粒)下虚(粗沙粒),插入沙中2/3,浇透水,覆盖地膜,保温25~28℃,25~30 d即可萌芽,萌芽后逐渐刺破薄膜,细沙压实,防止水分蒸发,其间及时除草,保温保湿。待苗高10~20 cm即可大田移栽。2~5月以浇水防旱为主,也可搭遮阳网遮荫,7~9月防止积水,注意排水。

5.3栽培技术

5.3.1整地捞墒

刺五加作为蔬菜栽培时,坡度不超过25°最好。采用工程机械挖机挖掘种植沟,深1.0~1.2 m,宽1 m,将枯枝落叶深埋土中,回填熟土及农家肥4.5万~7.5万kg/hm2,土肥混合,精耕细作,有利于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5.3.2合理栽植

做到精心栽植,随取随栽,栽直、栽稳、栽实,浇透定根水,株距1 m,行距2 m,种植密度为4.95万~8.25万株/hm2为好。种苗调运途中尽量保持水分,若无法及时移栽,必须及时假植苗木。防止风干失水,保证成活率。栽植后及时覆盖地膜,保温保湿。

5.3.3精细管理

创造适合于苗木生长的土壤环境,凡是采取保护根系的一切措施都有利于幼苗成活。及时进行中耕、除草、施肥工作,清洁田园。滇中地区需在3~5月防止高温干旱,及时浇水,7~9月雨水集中,在低凹积水地区必须防止洪涝。

5.3.4合理追肥

苗木生长较弱时,及时施用氮磷钾复合肥,施用量为3 000~4 500 kg/hm2,兑水浇施,追肥后覆土,7~8月是苗木旺盛生长期,需做到水够、肥足、苗壮、芽肥、叶厚,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5.3.5加强修剪

修剪可以促进养分交流运转,提高嫩叶和茎尖营养成分含量,有利于养分分配平衡。在刺五加生长势较弱的地段,及时更新苗木并補植补造。及时剪去老、弱、病、残枝条,促进枝条旺盛生长,一般在冬季进行。

5.3.6适时采收

翌年初春是采摘刺五加嫩叶和茎尖的最佳时节,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功能叶进行光合作用,才能满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要求。在7~8月一般不采叶,让其自然生长,为来年储备养料。

5.3.7精品调制

采集的刺五加嫩叶和茎尖需及时上蒸笼急火杀青,蒸透,及时烘干或晒干即可形成“五加茶”,做到“条索圆润,色清味纯,清香可口”。

5.3.8根皮采收

根皮和茎秆一般在老龄园区采用。对没有价值的老龄树连根挖出,剪取肥大的根条,截成20 cm长的段,洗净晒干后捆成小捆或切片晒干,并及时送制药厂加工处理。

参考文献

[1]杜井喜、高凤兰、高雪梅等,刺五加的研究和运用[J].中国林副特产,1997(2):32.

[2]昆明军区后勤部卫生部.云南中草药选[M].天津:天津人民印刷厂,1970:364-365.

[3]野岛武,刺五加的药理作用[J].汉方与临床,1979(6):201.

[4]侯团章.中药提取物(第一卷)[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119-120.

[5]陈貌连、宋凤瑞、郭明全等,刺五加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J].分析化学,2002,30(6):690-694.

[6]张红芳、钟静芬、金家华等,齐墩果酸在甘肃产八种五加科植物中的分布规律[J].中药材,1994,17(9):29-31.

[7]张晶,刘芳芳等,刺五加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8,27(2):6-9.

【1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林业和草原局鲁招弟;2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中医院张桦;3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政务服务管理局刘忠颖(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