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整组 用好习作支架 落实语文要素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写观察所得”教学为例

2022-05-30 10:56浙江省余姚市城南小学
辽宁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例文支架习作

吴 蓉(浙江省余姚市城南小学)

阅读与表达并重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之一。统编版语文教材突破了传统语文教科书的编排方式,在体系编排上有了很大的创新,整套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它们平行存在,支撑整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联系紧密、螺旋上升的。笔者从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发现,统编版教材投入使用后,习作课堂从教师的“方法传授”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探究”,语文课本从“教材”转变为“学材”,学生从“畏惧写作”转变为“乐于写作”。写作成了学生最喜欢的语文练习,班上不少学生还能创编小说。

统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除了阅读单元中的习作外,每册还编排了一个以培养习作能力为主线的习作单元(见表1)。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教材加大了语言表达方面的比重,更加关注学生的语言运用,注重语文学科的语用功能。

表1 统编版语文教材习作单元的编排体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认识世界最直观的方式就是观察。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思考、表达和创造能力。在作文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割裂习作单元的各个板块,单独进行教学;二是定位有误,将习作单元视为阅读单元。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如何高效开展习作单元的教学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立足整体意识,观照整个单元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是整套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第一个习作单元,它处于学生学习的中间位置,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写话和习作基础。虽然初次遇见习作单元,但学生很容易接受。正如人文主题中所说的“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整个单元不仅提供了很多“美的发现”,还构成了横向纵向交织的网络,从点到面,发挥合力,落实语文要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横向:关联内容,发现“美”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课文《搭船的鸟》从鸟的外形、颜色、捕鱼的动作这些方面来描写翠鸟的美。正是作者之前对翠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才会把这只翠鸟写得如此活灵活现。课文《金色的草地》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草地颜色的变化以及发生变化原因,这都得益于作者的仔细观察。这便是发现美的方法。

“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中也都有对美的发现,“交流平台”还进一步提供了方法:留心周围的事物,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其实,这些板块都是互相关联的,为后面的“单元习作”服务(见图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它们进行有机融合,比如将“初试身手”中的选材1和《金色的草地》课后第3题结合使用,此举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图1 “单元习作”与其他板块的关联性

(二)纵向:注重方法,观察“美”

习作单元不仅有横向内容上的紧密关联,纵向上,整个单元还分成了5个板块,呈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结构(见表2)。

表2 统编版语文教材习作单元板块编排指向

这样的纵向安排,有支架,有范例,有批注,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将教材转化为切实有效的“学材”,学生易于接受。

二、用好习作支架,化“教材”为“学材”

支架是学生有效学习的“拐杖”,特别是对于刚接触习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支架非常必要。要想用好统编版语文教材提供的学习支架,教师要深入教材,对教材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以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纵观整个单元,我们不难发现,前面的“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都在为学生最后的“习作”板块搭建支架。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学习活动,为后面的“习作”做好铺垫。

习作单元由点到面,各个支架充分利用,最后升华到一个面——“我们的缤纷世界”,这其实就是在为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和表达能力做准备,教师从以下三个支架入手,有助于开展习作教学。

(一)精读课文——初识写法

针对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写作特点。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写作的角度不同,作者观察的角度也不同。这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的习作方法。《搭船的鸟》注重对翠鸟本身的描写,包括它的外形、颜色以及动作特点,凸显作者观察的细致,《金色的草地》则更注重草地颜色的描写。可见,写作的角度不同,观察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二)习作例文——探究写法

习作例文是学生最容易借力的一种支架,可作为习作的范本。习作例文旁边都有一些“批注”,而“批注”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此前在第四单元“预测”单元中就出现过,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跟着批注自学习作的方法。例如,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描写的是身边的动物——小狗,结合一些具体的事件,作者对小狗“王子”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写了“王子”学识字的故事和“王子”与火车赛跑的故事;而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描写的则是一种事物——杨梅,从外形、颜色、味道这几个方面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

(三)学习活动——掌握写法

统编版语文教材注重学生的“学”,教师要根据学情,以学定教。三年级的学生对习作还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我结合实际,创设了一个学习活动。这一习作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写“观察所得”。我就地取材,拿了一个苹果走进课堂。学生对苹果非常熟悉,但是该怎么描写它呢?结合这一单元的知识,我提供了一个支架,即通过一张简单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苹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有所发现。

在思考表格中的“闻一闻”这一项时,学生有些不知所措,于是我拿出苹果让学生闻了闻,学生马上就有了想法。

生:有一股甜甜的味道。

师:除了闻,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生:还可以摸一摸。

(教师顺势递过苹果)

师:摸起来是什么感觉?

生:硬硬的,凉凉的,还有点粗糙。

师:你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很具体。

生:那我可不可以尝一尝?

师:请你尝一口吧!

生:脆脆的,酸中带甜,很解渴。

学生的思维在这样一个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发展,通过直观的学习活动,学生有了最真实的观察所得,写作文时就不会再泛泛而谈了,几乎所有学生都写出了他们的真实感受,并且写得具体、清楚,这也与“单元习作”中要求的“交流观察感受”一致。

由此可见,习作并没有学生想象中那么难。只要教师用好统编教材提供的支架,化教材为“学材”,学生就能真正学有所得。

三、聚焦单元习作,落实语文要素

“单元习作”板块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的一个板块,是学生的思维从感知到理解、最后迁移创造的过程。“单元习作”提供了3个场景供教师选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提供的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以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三个场景分别是关于秋天的发现(秋天的景色、温暖的鸟巢)、关于身边的发现(道路旁的书报亭、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和教室里的发现(擦黑板的男孩、向老师请教问题的女孩、3名正在辩论的同学)。这些素材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意识到,美就在自己身边。

(一)具化写法,厘清思路

学生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写,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方法让他们无从下手。在上述“观察苹果”的小练笔中,教师可运用支架,帮助学生将一些抽象的方法形象化。例如,教师可以借助精读课文《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请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呈现作者是如何写细致、写具体的;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习作例文中所学的“观察记录表”,将自己要写的事物或者场景列一个具体的表格。在列表格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更清晰,也就不难下笔了。

(二)调动经验,提升素养

统编版语文教材注重整体性,虽然课本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但这些语文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以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其实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基础,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就有“写日记”的练习,请学生将一天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写清楚,有些学生还写了观察日记。教师可以调动学生之前的经验,将已有经验与这次习作要素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

(三)综合运用,融会贯通

“单元习作”板块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要结合前面几个板块,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如三年级上册的“单元习作”中就提示:“这段时间我们观察了不少身边的事物,一定有了新发现。”前面的几个板块,不管是“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还是“习作例文”,都在对观察事物进行层层推进。教师在教学时可将后面的板块移至前面来应用,也可以将前面的板块放到后面来教学,以综合运用,融会贯通。

综上所述,统编版语文教材提供了很多支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整体意识,立足整个单元,用好习作支架,进行有全局意识的教学设计。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精准落实语文要素,使课堂“提质增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例文支架习作
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中支架远端流出道力学性质分析
基于ABAQUS的某轻卡车蓄电池支架轻量化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口腔CT支架的设计与分析
“儿童节”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