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2022-05-30 04:17李进成
江西教育C 2022年11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

李进成

摘   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探索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就非常有必要。本文提出,将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和儿童立场、合作探究、问题情境、项目学习互相融入,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帮助教师发散思维、创新设计,更好地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使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走深走实。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道德与法治   融入

在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感召下,道德与法治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学科,要承担“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科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教师要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唱响主旋律、守好主阵地,承担起“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的教育使命。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装”学生的头脑,为学生打好生命“底色”。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既能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魅力,产生自豪感,形成文化自信,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洗礼和时代变革的冲击,锻造了其强大的“根”与“魂”。但不可否认,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中国传统文化一度受到严重冲击,一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不足。一个国家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要稳固文化之根,树立民族精神支柱。教师作为思想教育的主力军,必须守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主阵地,唱响主旋律。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坚持儿童立场、立足儿童生活、结合儿童体验,把优秀传统文化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相结合,通过生活化、活动化、游戏化的呈现,让学生在体验、分享、感悟中,直接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很多教师虽然意识到课堂教学要坚持儿童立场,但因为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标准上的权威性以及知识方面的深奥性,很多教师采取了简单的教育方式:知识讲解与道德说教。强调传统文化的道德性、功利性,忽略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娱乐性、愉悦性,这样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教师的教学一定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尊重儿童的感受和价值认同。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处在连续的和不断前进的发展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发展变化是有阶段性的,儿童在其发展变化的每一阶段都表现出与另一阶段明显不同的特点。儿童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是一个文化浸润和认知提升的过程,因为儿童的独特经验和感受会使其产生不符合主流标准的看法,教师的评价只有在尊重学生感受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建构。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实施路径

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指向的是提升儿童文化素养和传统美德,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道德修养(包括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二者在育人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二者的有机融合。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是涵养学生文化精神的抓手,是培养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媒介。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以学生的生活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鲁洁先生指出,不关注儿童现在生活的教育不是好教育,为了未来幸福的承诺而要儿童牺牲今天种种快乐生活权利的教育是骗人的教育。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以儿童为本,立足儿童的体验、感受和认知水平,随着儿童的学习与阅历的增加,到一定阶段自然会建构属于他们的文化体系。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在教材的編写上,很多地方都直接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说,教材的内容设置和呈现方式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有些单元也许不能直接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但在选择教学资源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富有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资源,让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发生。

另外,教师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具有诊断、激励和改进功能,而课堂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课堂评价要体现即时性、生成性、针对性,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课堂的情况,还要关注学生课堂之外的生活。如果教师能够 “以生为本”,轻知识传授、重学生发展,关注课堂生成,抓住学生有价值的表现,读懂孩子的意思,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这样会让课堂的育人价值更加突出。

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确立儿童立场

统编版教材的编者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儿童之间的距离,站在儿童的立场选择教育的内容。例如,《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文,其中有“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的内容,在“阅读角”提供了《苏武牧羊》的故事,教师就可以编排成课堂短剧,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化身苏武,体验苏武的内在人格。

(二)对接儿童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融合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需要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建构道德思维和道德认知。道德意识形态的学习往往是通过接受暗示、听从明示、服从要求、行动体验、思考选择等方式开展,这些学习方式互相影响,交互融合,通过对知识的理解与生活体验的对接,在儿童学习的“同化”“顺化”中建构自己的文化系统、价值标准。

(三)开展辨析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要坚持“扬弃”的原则。虽然有些内容在社会意识层面可能有争议,有些甚至不符合主流价值观,但教师可以结合问题情境让学生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更好地引领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全面、辩证地接触传统文化,更容易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四)实施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倡的课程理念是“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强调“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其他课程相融合,开展项目式教学,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例如,在教学《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时,教师可以开展乡村“祠堂文化”项目式学习,结合综合实践课程、美术课程、语文课程,开展祠堂文化研究,让学生在故事里吸收思想,在建筑物里感受艺术的智慧,在诗词对联里陶冶情操。

总之,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学科,二者在育人价值、育人目标上高度重合。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积极开展创新性教学,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鲁洁.他们快乐吗?(一)[J].教育科学论坛,2008(9):1.

[2]朱辰晖.提升幼儿自由的想象力,让他们快乐地阅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128.

[3]吴晓娟.给学生一缕阳光   让他们快乐成长——浅谈健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9):189.

本文系2021年广东省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路径研究”(课题编号:GDJY-2021-A-b09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地方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