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编外雷锋团:跨越时空的精神守望

2022-05-30 10:48史英陈运军
雷锋 2022年10期
关键词:邓州学雷锋雷锋

史英 陈运军

作为邓州地标的编外雷锋团展览馆,颇似一艘乘风破浪的帆船,承载着编外雷锋团几十年如一日弘扬雷锋精神的感人故事。这座十多年前邓州“挪用”盖市委办公楼的钱所建的展馆,如今已成为中原大地乃至全国红色打卡地、育人大课堂。国庆节前夕,记者在邓州只要聊起编外雷锋团,大家都交口称赞:聚像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时时处处续写着新时代雷锋故事。

一句赠言坚守六十年

2022年春节,编外雷锋团团长宋清梅收到一份“大礼”:编外雷锋团薪火营被中宣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表彰为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先进集体。

“这是给牺牲60年的雷锋班长最好的礼物呀!”3月5日,这位耄耋老人在做客央视七套《老兵,你好》栏目时动情地说,1960年8月,他与560名邓州籍青年入伍到原沈阳军区工程兵某团,与早他们半年入伍的雷锋分在一个团,有的还与雷锋同在一个班、一个宿舍。“我们与雷锋朝夕相处,亲身感受着伟大的雷锋精神,很多人成了学雷锋标兵。特别是我非常有幸,曾与雷锋一起出席原沈阳军区团代会,连续9天住一个房间,会议结束时雷锋在我笔记本上写下‘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短短的赠言,成为他们一生的约定。

光阴荏苒,青年男儿们相继从“雷锋团”退伍回到邓州,虽然脱下军装,但信念不变,他们始终把“雷锋的战友”作为最高荣誉,把弘扬雷锋精神作为责任与使命,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做的好事就像天上星,看得见,数不清!”邓州人这样赞美编外雷锋团。

1997年4月,编外雷锋团以公益组织形式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战友们的学雷锋活动有组织了、系统化了,大家弘扬雷锋精神的责任意识更强了。”宋清梅告诉记者,20多年来,他们受邀赴原沈阳军区、北京军区、济南军区等部队和辽宁、北京、山东、湖南等60多个县(市、区)作学雷锋事迹报告2000余场次,听众人数达500余万人。2018年他带着5名成员到成都作报告,大家一天连轴转讲了十几场,嗓子全哑了。听众感动得在赠旗上写道:“继传统,掏红心,谱写园丁曲;学雷锋,洒汗水,当好育花人。”

一个名字温暖一座城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伴随着清晨洒水车播放的耳熟能详的这一旋律,邓州迎来每个新的一天。

漫步邓州街头,交警“雷锋岗”、公交“雷锋号”、银行“雷锋窗口”比比皆是;手机响起,收到的是学雷锋公益短信;打开电视,《雷锋战友》栏目立刻映入眼帘……

宋清梅说,“离老百姓越近的岗位,越是传承雷锋精神的沃土。”

邓州市电业局“电力雷锋营”称得上一个“加强营”,它有36个“雷锋电力服务班”,以及一个由10名抄表女工组成的“三八雷锋班”,专门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服务。

邓州城区的孤寡老人王子勤,在“三八雷锋班”姐妹悉心照料下,活到了103岁,是远近闻名的老寿星。

“我第一次到王子勤老人家看到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三八雷锋班”原班长门金梅告诉记者,那是2001年的隆冬,门金梅上门收电费,只见老人蜷缩在床上,低矮昏暗的瓦房里凌乱不堪。老人无儿无女,老伴也去世20多年,生活就靠政府补贴。

门金梅的心被刺痛了。她一边帮老人屋里屋外拾掇着,一边叫来姐妹们为老人更换了电线,安上了电灯。看到屋子变得整洁明亮,老人动情地说:“这像个家了。”从此,为老人梳头洗澡、做饭洗衣成为“三八雷锋班”的“家务事”,每逢老人生日,姐妹们就买来新衣服,把老人打扮一番,摆上蛋糕一起吹蜡烛。老人满是皱纹的脸笑开了花,逢人便说:“我有这么多好闺女,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呀!”

“雷锋”出现在温情时刻,更挺身于紧急关头。

邓州湍河渡槽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重点工程。2011年一个夏夜,工程在进行渡槽槽基混凝土浇筑时,一辆大型自卸车不慎将10千伏线路挂断,导致工地突然停电。槽基需要一次性浇筑成型,不及时送电势必前功尽弃。“雷锋电力服务班”带着大型应急发电设备火速赶到现场,不到半个小时就恢复了紧急供电,凌晨两点将线路设备全部抢修完毕。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他们在第一时间成立“雷锋抗疫先锋队”,共筹措善款19.6万元,为邓州市22个乡镇5000户贫困户、低保户赠送“雷锋爱心蔬菜包”;薪火营、义工营、吧友营、黄志牧业营等单位,冒着严寒,千里迢迢,先后3次驰援武汉三镇新鲜蔬菜150余吨,让雷锋的旗帜始终高高飘扬在“疫”線,被评为全国和省市抗疫先进集体。

2021年7月,郑州、新乡等地遭遇罕见洪灾,编外雷锋团先后组织蓝天救援支队、义工雷锋营、桑庄卫生连、彭桥卫生排等4个梯队100余人,在团领导的带领下,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抢险救灾,为灾区人民送去药品、消毒液,酒精和方便面、矿泉水等各类物资累计达150万余元。各营连还捐款80余万元,捐给邓州红十字会用于河南灾区救援。

近年来,编外雷锋团“学雷锋、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红红火火、历久弥新,共为灾区、贫困家庭、学生等捐款500多万元、捐物100多万件,捐书籍和各种用品20多万册(件),做好事80多万件,走出了越来越多的服务标兵、技术能手、劳动模范……“电力雷锋营”被国家电网授予先进集体,“三八雷锋班”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50个学雷锋示范点,南阳“出租车雷锋营”营长唐保青被交通运输部表彰为全国最美出租车司机。

一群榜样引领新风尚

2013年1月7日晚,“2012感动中原十大人物”颁奖典礼隆重举行。璀璨的聚光灯下,48岁的曾伟第一个登台,评委给他的颁奖词是:“生命和健康的托付是融入血脉的责任!”

曾伟是邓州市彭桥镇的一名村医,在编外雷锋团的彭桥卫生排任排长。行医20多年,无论春夏秋冬,风雪雨霜,坚持为群众义诊,为“五保”老人送医送药,节日也照常接诊,“要在乡亲们转身就能找到的地方,当一名好医生。”

妻子笑着抱怨曾伟:“人家开诊所赚钱,你却贴钱!”这些年,曾伟为患者减免和垫付药费超过70多万元。曾伟的大爱善举多次被中央等新闻媒体宣传,2020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编外雷锋团润物无声,绵延的雷锋精神已内化为邓州人民的价值坐标。近年来,邓州涌现出学雷锋先进集体274个、先进个人1.8万余人次,一个个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集合成熠熠生辉的“雷锋”群像:面对外国老板淫威不屈不移的“不跪的中国人”孙天帅,救人不留名的“京城活雷锋”孙天丛,全身多处骨折仍不离三尺讲台的“全国十佳民办教师”李道理,给留守学生写信500余封的“妈妈老师”王建平,在汶川大地震中英勇献身的“抗震救灾英雄战士”武文斌……

“编外雷锋团给邓州带来强大的品牌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客商。”邓州市委书记邓俊峰说,仅去年,就有35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落户邓州,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个,“我们学雷锋也更有劲头了!”

一句誓言汇聚一团火

“我志愿加入编外雷锋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做雷锋精神传人……”每一个编外雷锋团成员都曾经高举拳头,誓言铮铮。

“大家真是踊跃啊,都想在人生中留下一个红色的印记。”政委姚德奇说。

“我们爱听流行歌,更爱唱‘雷锋之歌。”南阳理工学院活跃着一支“90后”大学生雷锋营,正所谓“学雷锋不分地域”,尽管学院地处南阳市,这个“异地雷锋营”仍被“特批”成立。他们立志“服务同学、奉献社会”,开通了全国首个校园“1+1雷锋爱心服务热线”,组织各种公益活动扶贫助困,选拔骨干组成暑期服务队,赶赴贫困山村中小学援教支教,被中宣部、教育部等联合表彰为全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优秀团队。

与时俱进传承雷锋精神,网络也成为编外雷锋团的阵地。“吧友雷锋营”是最新兴的力量,救助脑出血病人马刚、白血病患者吴英、精神病患者海卫东、新疆外来务工人员……12年来,先后捐款36万多元,爱的暖流从网络流淌进现实中。

“公仆雷鋒连”成立只有5个月。“127名成员全部是镇、村干部和市镇级人大代表,很有战斗力。”邓州市桑庄镇党委书记耿飞感慨道,无论是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还是疫情防控、乡村振兴,这些干部都会全身心投入,“什么是雷锋精神?这就是!”

在雷锋离开的日子里,他们从未离开“雷锋”。25年来,编外雷锋团28次扩编,从最初的3个营560人发展为今天的38个营2.2万人,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学雷锋志愿服务群体、中原大地学雷锋的一面鲜艳旗帜,被中宣部表彰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时代楷模”。

(责任编辑:陈运军)

猜你喜欢
邓州学雷锋雷锋
河南邓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解锁乡村治理有了“金钥匙”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中国·邓州第四届《红楼梦》读书竞赛总决赛”综述
写给雷锋
学雷锋,他们一直在路上
学雷锋 知感恩
他们二十四年学雷锋
让雷锋精神的接力棒代代相传——南阳市邓州“编外雷锋团”学雷锋纪实
学雷锋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