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帧帧生动照片还原出真实雷锋

2022-05-30 10:48
雷锋 2022年10期
关键词:工程兵沈阳军区事迹

大小不一、风格各异、或厚重或精美的影像作品集静默如林,世界艺术、国家相册、军史画卷、当代经典和百姓影像等等交织在一起,在等长、等宽、等高的一个个实木隔断里经纬纵横,变幻出星空之下一幕幕历史与现实并存共生的光与影。

静下来的时刻,线云强的思想常常行走于这片精神天地。影像艺术的光亮年复一年地烛照着他的内心,艺术的魅力、作品中的意境也日复一日地浸润着他的情感——

1960年11月26日,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报》头版重磅推出《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的长篇通讯,同时刊发了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作出的《“授予雷锋同志优秀共青团员”决定》的消息,并在报纸显要位置配发了雷锋的照片。从这个时间段开始,雷锋典型事迹宣传掀起高潮。作为典型宣传的重要基础,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决定,由工程兵政治部和雷锋所在的工兵团尽快筹办“雷锋同志模范事迹展览”,要求抽调专业骨干力量组成筹办展览班子,迅速开展工作。同时,工程兵首长还决定,雷锋参军前的部分事迹可用绘画形式表现;入伍后的部分,根据群众来信反映的雷锋真实事迹、《雷锋日记》记载内容以及雷锋个人撰写的各种书面材料,按办展框架计划进行补拍照片。为此,工程兵首长专门提出严肃要求:拍摄照片必须真实,必须是雷锋实实在在做过的好人好事。严格落实这些指示要求,董哲、张峻、张泽西、季增等军事新闻记者对雷锋进行了跟踪拍摄,通过还原场景、细节,再现了雷锋在政治学习、军事训练、平日工作、日常生活、助人为乐等各个方面的鲜活画面。

据雷锋照片的见证者李奎根回忆,在这次采访拍摄之后,董哲、张峻等人又跟随“雷锋模范事迹报告团”到大连海军和其他部队拍摄了一些照片,成为鲜活雷锋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可亲、可爱、可敬、可学的形象,在国内外、军内外广为传播,助推了全国全军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

…………

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多重历史因素,社会上曾有一些人质疑雷锋照片的真实性。面对“补拍”雷锋照片的问题,李奎根在不同场合多次作了解释。他说:“这不是雷锋的问题,是为了宣传雷锋、还原雷锋!雷锋照片上的一些事儿,都是他做过的。怎么知道的?都是有人跟部队反映的。比如说送大嫂、买车票,都是老百姓反映到部队的;帮助工地推砖、到公社捐钱,也都是老百姓反映的。部队为了搞展览,去补拍了这些照片,没有违背事件真实性的原则。那个时代和现在的摄影器材不同,摄影记者采用‘摆拍的照相形式,是正常的。”我觉得,这是李奎根等老一辈摄影家对雷锋原始照片最质朴的理解和尊重。

像李奎根前辈这样,熟悉新中国摄影历史的人都知道,20世纪60年代,“摆拍”是中国摄影存在的一种方式,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由于摄影器材的约束和意识形态需要,“摆中抓、抓中摆”是大部分摄影师的拍摄方法。我认为,在时间轴线和逻辑顺序上,是雷锋的日记在前、战友和群众讲述雷锋的故事在先,用相机还原、记录雷锋在后,外化图片与雷锋日常表现是一致的,事实与精典瞬间是契合的。

我个人认为,雷锋原始照片无限接近生活,产生了真实强大的感染力,十分珍贵、非常经典。摄影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作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家,秉持什么样的创作立場,采取什么样的创作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作品的呈现。创作生产出广受大众欢迎而又流传久远的经典作品,一定是摄影家身在镜头其中的对社会、政治和现实的一种思想表达。留下珍贵雷锋影像的8位摄影前辈,他们用强烈的社会责任、艺术追求和丰富的个人情感,为我们后人还原出真实的雷锋,让雷锋故事更加清晰、可信,足以让后人对他们产生由衷的敬佩。

60年过去,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变革。现在回头看,当年摄影器材短缺,也是造成“摆拍”现象的一个原因。看完雷锋这些原始底片,我不知道你们发现一个秘密没有?——沈阳军区的几位摄影记者,包括《解放军画报》记者吴加昌,他们与雷锋没有一张合影照片。当时,雷锋已经是沈阳军区的典型人物,他们不辞辛苦地和雷锋一起工作、生活了一段时间,几位记者手里都有相机,按情理来讲拍张照、合个影是正常的,但我们翻遍所有底片,他们之间连一张合影照片都没有。那么,还有没有可能是留存于他们个人手中呢?据了解,雷锋同志牺牲后,沈阳军区各级机关收集整理与雷锋同志相关的照片,这些摄影记者没有提供、也根本无法提供出哪怕是一张合影。这个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老摄影家们的职业道德和操守。

我1984年从事军事新闻摄影工作,当时团政治处主任把全团仅有的一台“海鸥”4A型相机交到我手里的时候说,你要记住,胶卷是国家的、是部队的,不是你线云强个人的,你要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个胶卷、每一张胶片的作用。而今再次回想老主任对我说的这些话,我非常理解8位摄影前辈为什么没有与雷锋的一张合影,他们公私分明、事业为重的风范深深地影响着后来人。

回顾中国摄影史,20世纪80年代关于摄影的“抓拍”与“摆拍”,在摄影界曾产生过激烈的讨论,新闻摄影的魅力是摄影师在新闻现场抓拍的决定性瞬间,艺术摄影创作是摄影家通过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的一种塑造,在当代摄影领域里,优秀的摄影作品是艺术家身在其中的对社会、人与自然甚至政治最伟大的洞察。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智能手机成为人类记录日常生活的一种工具,成为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个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抓拍”与“摆拍”都是表达思想的一种拍摄方式,影像的魅力给人们留下无限的美好记忆。摄影家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完成了一个普通士兵的记录,为雷锋留存成长事迹、雷锋精神的广泛传播,进而成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整理:邸守林  本刊记者 吴溪  责任编辑:吴维满)

猜你喜欢
工程兵沈阳军区事迹
俄罗斯工程兵“吹”出坦克和战斗机
人物与事迹
陈士榘主持工程兵部队军事训练表演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元曲家李好古、白无咎事迹新考
解放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简介
军媒何以展“雄风”——从沈阳军区《前进报》“我是东北虎”专栏说开去
揭傒斯事迹考述
抗美援朝战争中工程兵作战指挥的经验与启示
昔日南国劲旅 今朝北疆雄师——记沈阳军区某部红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