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劳动 育新人

2022-05-30 17:01张军林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2年9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

张军林

【摘   要】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担负着培育新人的重要使命,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学校围绕“童心生长”理念,从劳力、劳心和劳智三个维度,对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内涵加以拓展,通过儿童与自然、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三个层次,分别实施劳动健童心、劳动砺童心和劳动润童心等新劳动项目,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关键词】童心成长;劳动素养;新劳动项目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对劳动教育本质的复归,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童心生长”理念下,学校劳动教育的维度从传统的劳力向劳心乃至劳智领域拓展,体现了劳动素养发展的时代内涵。同时,学校通过儿童与自然、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三个层次架构起“劳动养成课程”,以助力儿童实现自我认同、自我价值和自我成长需求。因“劳动养成课程”孵化出的系列新劳动微项目,让学生丰富了成长性体验,享受了成长性喜悦,使学校的成长性教育生态得以形成。

一、劳力:基于儿童与自然,劳动健童心

对小学生劳动素养的第一层级理解,是通过劳动锻炼动手能力。新时代劳动教育强调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由此得到身心的双重锻炼。学校从“童心与自然”的角度出发,通过在校园中打造生产劳动基地,借助“自然小农夫”和“爱心小农主”两个载体,拓展劳动形式,实现农忙和农闲时间的互补,以达到让学生在劳动中实现自我认同的目标。

(一)“自然小农夫”:基于自然需求的种植劳动

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依托有限的教学楼顶,开辟了“空中农场”,并借此开发了一系列学生眼中“有趣又有料”的劳动项目。学校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探究、实践实验、协作分享等方式,让学生在播种子、搭架子、捉虫子、摘果子的过程中收获劳动知识,练就劳动技能,体验农耕文化,争当“自然小农夫”。此外,学校还通过开设“木艺工坊”课程,引导学生开展拓展性实践研究。学生变身“小木匠”,在做筷子、做木碗的过程中全身心投入。这些劳动形式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匠心精神。

(二)“爱心小农主”:基于生长需求的饲养劳动

和动物互动,是自然教育的一部分。儿童普遍喜爱小动物,并对它们抱有好奇心。饲养小动物是一项包括生命教育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长周期的饲养活动能锻炼学生的毅力和耐心。如学校组织开展了“我是鸡妈妈”项目式学习活动,学生从孵鸡蛋到喂养小鸡全程自主操作完成。又如学校养殖园里诞生了6只兔宝宝后,因场地有限无法饲养,教师便组织学生开展了饲养托管计划,让全校学生共同经历“兔妈妈生宝宝啦→小兔家族的烦恼→发布托管计划→提交领养方案→兔子美名征集”等过程,让守护美好的情感在学生心底生根发芽。

二、劳心:基于儿童与自我,劳动砺童心

对小学生劳动素养的第二层级理解,是通过劳动实现对价值观念的塑造。德育是五育之基,劳动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成为德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儿童只有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通过手脑并用、学创融通,才能获得丰富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素养,以劳增志、以劳树德。学校从“童心与自我”的角度出发,以日复一日的长期劳动“毅行动”和短期集中的“童心劳动节”为抓手,培养“自理小能手”和“当家小达人”。这两项活动在学校中全员覆盖,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成为学校全体学生共同的价值观。

(一)“自理小能手”:基于生存需求的自我劳动

学生在劳动中,会产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需求。“自我劳动”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勞动最光荣”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括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照料自己的生活,等等。学校结合五一劳动节设立学校“童心劳动节”。每年的5月1日前,学校都会写一封“给少先队员的信”,引导学生在假期内体验劳动,争当“收纳小能手”“当家小主人”等,以此营造全员劳动的良好氛围。

因长期坚持开展自我劳动项目活动,劳有所获已然成为全体学生的共识。不少学生从原来的“家务小白”成长为“劳动小能手”,并体会到了劳动的不易、家长的辛苦和家庭劳动的重要性。同时,很多学生也真正明白了劳有所惜的道理,提出应该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他们心中开始萌芽。

(二)“当家小达人”:基于家庭需求的家务劳动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给孩子的最好教育,能促使孩子产生家庭责任感,积极参与家庭劳动,增进家庭感情。“家务类劳动”项目指让学生参与为家庭服务的劳动项目,如洗碗、倒垃圾、做饭、整理房间等,争做“当家小达人”。

学校长年坚持引导学生开展家务“毅行动”。家校联系手册上每天都会有一项家务劳动作业,如“厨房劳动——营养三餐”“客厅劳动——孝心行动”“卧室劳动——靓装美居”“阳台劳动——微观景园”等,帮助学生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勤做家务劳动的良好习惯。

坚持家务劳动有利于学生形成劳动品质,磨炼意志品格。在劳动实践中养成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自立自强、团队合作等精神品质,可以为学生长大以后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帮助学生成长为自食其力、有尊严的现代公民。

三、劳智:基于儿童与社会,劳动润童心

对小学生劳动素养的最高层级理解,是通过劳动,鼓励学生练就本领、勇于创新、增长智慧。培育劳动智慧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之一。学校以“劳动润童心”为目标,引导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多样化的新劳动实践,提升劳动智慧。

(一)“时代小创客”:基于时代需求的创新劳动

“智慧在孩子的手指上”,创新类劳动项目鼓励学生通过创客学习、制作小发明、撰写小论文等活动,争当“时代小创客”。如学校借助“智慧农场”项目,以校园农场为基地,开展“我的空中农场·我的科技主场”系列活动,向学生征集“智慧空中农场我研究”“现代空中农场我‘智造”“创意仿生产品我设计”等相关作品,让学生在劳动中发挥想象,将劳动与科技有机结合起来。又如学校借助“智慧校园”项目,让学生展开奇思妙想。参与项目的学生提交了包括失物招领App、智能雨棚、声光水池、起床神器、智能安全头盔等多个创意设计,学校选择了部分可实施的内容帮助学生根据设计形成了真正的“产品”。当理想照进现实,变化的不仅是日益智能化的校园生活,还有在学生心中悄然播下的一颗颗科技启蒙的种子。

(二)“社会小公民”:基于社会需求的社会服务

劳动最美丽,不仅在于劳动能创造幸福的生活,还因为劳动在带给别人美好的同时也能让自己充满成就感。社会服务指的是引导学生自愿参加无报酬的社会公益事业劳动,如岗位体验、爱心义卖、志愿者服务等,以争当未来社会的主人——“社会小公民”。校园里,当一个个小问题在不经意间出现的时候,找出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与智慧劳动产生碰撞,一系列校园爱心服务项目应运而生,如爱心小红伞、爱心厕所行动、爱心红领巾行动等。

学校还带领学生开展“新时代小雷锋”志愿服务。1984年,学校某中队被团市委授予了“雷锋中队”称号。自此,学习雷锋、争当志愿者,就成为校内38年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参与到环保公益、防疫捐赠等一系列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中,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进行广泛传播。其中,“小河长   大行动”是学校开展志愿行动的典型案例。2018年,学校牵头与市内36所中小学共同拉开了“小河长”青少年护水行动的序幕。学生作为“小河长”,成为家乡河流的守望者、自然讲解的志愿者和治水解决方案的创想者,他们用画笔、歌声和行动进行护水宣传。该项目荣获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践类一等奖、浙江省青年志愿者服务大赛金奖第一名,其成果还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亚太年会论坛上做了展示。“爱心储蓄罐”也是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优秀项目,学生用少坐一次车、少逛一次街、少买一个玩具攒下的一枚枚钱币,帮助贫困地区的小朋友实现了一个个原本遥不可及的梦想。

学校还从实践育人的角度出发,通过激励导向机制和智慧评价体系让学生爱上劳动、学会劳动、坚持劳动,体会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经过多年实践,学生已然在行动上卷入基础劳动实践,思维上卷入智慧劳动,思想上卷入价值观塑造,实现了劳动能力、劳动意识、劳动品质的全面进阶。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   310012)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
“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学生劳动素养培育路径探析
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路径探索
劳动涵养幸福人生 实践助推健康成长
对“停课不停学”背景下居家劳动教育的思考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观照与理性回归
培养行动力:走向“新劳动教育”的“立新”实践①
农村中小学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分析
当前农村中学学生劳动素养存在问题与对策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农村初中生劳动素养缺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