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归有光的抗倭文学创作

2022-05-30 10:48吴汉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9期
关键词:归有光

吴汉平

内容摘要:归有光创作了大量抗倭文学作品,其中抗倭散文三十余篇,诗歌十余首,有巨大的文学价值。这些抗倭文学揭露了倭寇入侵作恶暴行,尖锐批判了官府和梁凤等消极抗倭行为,提出了有效抗倭的主张,唤醒军民和有识之士同仇敌忾驱逐倭寇。

关键词:归有光 抗倭文学 抗倭主张

明代嘉靖年间倭寇泛滥成灾,成为明朝当政者的心患。归有光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散文大家,除了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时在抵御倭寇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与昆山官民共同抗击倭寇,曾亲自参加抗倭斗争,还将昆山御倭情况和御倭经验整理成书,他的御倭方略对抗倭胜利产生了深远影响。

归有光在许多文章中呼吁朝廷抗击倭寇,拯救人民于倭患之中。在《震川先生集》中,有《御倭议》《甲寅十月纪事二首》等多篇文章涉及抗倭,可见倭寇问题在归有光心中的所占的份量之大。

一.抗倭战争的细致描摹

归有光抗倭文学创作中,抗倭战争的描写占了相当篇幅,在他的笔下,可以亲眼目睹倭寇入侵对百姓造成的巨大伤害,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战争形势的严峻,战争场面的激烈以及人民奋起作战的团结一致。

1.战争对社会的影响

《贺戚总戎平倭序》中:“顷岁,乃敢陵斥州县,浸淫疽食,滨海之区,为其所伤残者,沿络万里。”[1]268可以看到近年来,倭寇不断地侵犯我国的州县,祸患不断蔓延至滨海地区,被倭寇残害的百姓接连不断。归有光在这里连续用了两个表示祸患蔓延的词语“浸淫”“疽食”可见倭寇的来势汹汹以及给百姓带来的伤害之大。

归有光在《备倭事略》中还写到倭寇入侵后,对百姓进行无情地杀戮,死伤惨重,百姓们为了躲避倭寇的残杀,不断地四处逃亡,这导致他们所居住的村庄从昔日的欢声笑语之地沦为如今空无一人的一片废墟:“倭寇犯境,百姓被杀死者岁千人。流离迁徙,所在村落为之一空。”[1]72在《论御倭书》中写到倭寇杀害百姓,奸淫妇女,烧毁房屋的丑恶行径:“自倭奴入寇,于今三年。虏杀我人民,淫污我妇女,焚荡我屋庐。”[1]172在《昆山县倭寇始末书》一文中归有光描写了倭患过后惨不忍睹的一幕:

“其六门并攻,被杀男女五百余人,被烧房屋二万余间,被发棺塚计四十余口,是皆就耳目之所睹记者言之。其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五六,棺槨三四,有不可胜计而周知者。”[1]184

惨不忍睹的数字“五百余”“二万余”“四十余”“十去八九”等将倭寇入侵对社会造成巨大破坏的抽象的惨况化为形象生动的场景,这种种景象都证实了倭寇的残暴血腥,无不让人愤然泪下。在《上总制书》中,归有光写到倭寇入侵后不断抢杀掠夺,奸淫妇女,而且越来越猖狂,目中无人。“直犯淮、扬,烧劫奸淫,眇无忌惮,诚有国之大辱也。”[1]176“直犯”写出了倭寇在战争中的猖狂,他们一路内侵,将村落就洗劫一空,屠杀百姓,奸淫妇女,实在是惨绝人寰。

在归有光的笔下,此类描写随处可见,从行文中可以看到倭寇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种种惨象无一不让读者凄然泪下充满悲愤,这也是归有光抗倭文学创作中的一大成就。

2.激烈的战争场面描摹

归有光的抗倭文学创作中还描写了抗倭战争的激烈场面,他用简洁生动的寥寥数语将一幅幅形势严峻,迫在眉睫的战争图画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昆山县倭寇始末书》一文中归有光描写了倭寇与沿海人民的激烈紧张作战场面:“贼觇知援绝势孤,二十四日,复以云梯三十余乘攻东南东北二门。”[1]181“复”表明倭寇虽处于劣势却仍然卷土重来的危险形势,“三十余”是写倭寇作战时带来云梯的数量,可见战争的形势严峻。

在《昆山县倭寇始末书》一文中,归有光将敌军来势汹汹的紧迫感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贼乘此间,又于初八日,聚众四千余人,云梯无数,布列东西城下,百计冲突。”[1]182倭寇在短短数日之内竟聚众四千多人,将无数云梯布于东西城下,给人一种无比紧张之感。“十三日午时,贼船五十余只,贼从三千余人,迳泊新洋江口,直犯东门。肆力攻围,烟焰烛天。哭声动地,其接踵而至者,又无虑二三四倍。夜则桅灯如列星,旦则吹螺举号,蜂附云集,较之他处,猖獗尤甚。”[1]180歸有光在此处描写的战争形势更是严峻不堪,三千多倭寇乘着五十多艘船从江口登录,直犯东门,一个“直”字将倭寇来时的人多势众,气势汹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烟焰烛天”“哭声动地”给我们展现的是战场上的一片狼藉。“接踵而至者,又无虑二三四倍”写出倭寇人数之多,可见当时敌我双方的形势非常紧张。“夜则桅灯如列星,旦则吹螺举号,蜂附云集”晚上船上的桅灯像列星般密集写出了倭寇人数之多。次日早晨,倭寇又吹螺举号,如蜜蜂云集,这一处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倭寇的嚣张气焰和气势汹汹,更有一种紧张激烈的战争氛围。

二.抗倭策略的细致陈说

除了对抗倭战争的细致描摹之外,归有光在文章中所阐述的一些抗倭策略也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并且这些抗倭主张对于明朝抗击倭寇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积极抵御主动出击的战略部署

归有光认为倭寇之所以敢于一直侵犯我国的边境,不断深入我国内地的原因在于,沿海各地都没有积极的防卫。苏州太仓人曾奉命打击倭寇的都御史王忬说:“自嘉靖二年,宋素卿人扰之后,边事日隳,遗祸愈重。闽、广、徽、浙无赖亡命,潜匿倭国者不下千数。居成里巷,街名大唐,有资本者则纠倭贸易,无财力者则联夷肆劫。居室为之隐护,官府惟务调停,日就月将,年深岁积,识者固知有今日之变也。”[2]3倭寇登陆我国陆地之后,各个州、府、县又只会婴城自保,在《备倭事略》中,归有光写到:

“今所谓守城者,徒守于城市之内,而不知守于城之外;惴惴然如在围城之中,贼未至而己先自困矣。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故唇亡而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1]73。

当时守城将士对于抗击倭寇,并没有太多的经验,仅仅是守在自己的城池,等待倭寇摆好阵型,大举进攻,而不主动出击,给自己徒增压力,城里都充满了紧张压抑的气氛,在这个氛围里将士的士气难免低落,甚至是有一种绝望的氛围,久而久之,当倭寇真正兵临城下之时,将士们的勇气与热忱可能已经消磨殆尽了,所以很难打赢战争,从而丢掉城池。城池不仅仅要作为防御的工事,更应该主动出击去保护城池,而不是原地等待倭寇进犯,所谓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归有光再三强调抗击倭寇应当是把敌人阻挡在国门之外,应当采取积极防守主动出击的策略。

2.屯军建卫

归有光还进行了实地考察,提出了许多抗倭的宝贵的建议。归有光在《论御倭书》中提出了在三江五湖的关键处:三泖之口,吴松江之中道、太湖之口屯军的建议:

“某以为贼在川沙,兵之所向,能保其败于东,不溃于西耶?攻其外,不溃于内耶?故太湖之口可屯也,三泖之口可屯也,吴淞江之中道可屯也。某尝循行江上,问所谓沪渎垒者,知昔人御寇之遗迹。即如此垒,正在苏、松二府之中,贼得至此,则苏州、松江诸县,无日不危也。故为屯垒,不独可以拒贼之入路,又可以为州县之声援也”[1]173

归有光认为军队有时分散于各地,有时聚集在一处,游走不定,如果不在要害之处屯兵,那么倭寇就会从我们没有布置的地方出入聚集。所以我们应该观察地形形势的要害之处,在此做好防备,以防被倭寇趁虚而入。在当时,由于嘉靖二年(1523)发生的“争贡”事件导致明朝政府因噎废食,断然下令废除市舶司,禁绝朝贡贸易,实行严格的海禁,迫使海商集团投靠东南沿海巨室,有的甚至铤而走险,纠集日本与本国的流氓无产者进行武装走私活动。[3]45江浙一带,濒临大海,从海口登陆的入口很多,既不能一直扼守,也不能屯兵支援,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在太湖口、三泖口和吴淞江中道屯兵,在此三处屯兵不仅可以抵御倭寇入内还可以声援州县。

3.抗倭之准备工作

在《昆山县倭寇始末书》里归有光认为抗倭的当务之急是:

“广濠堑,造月城,筑弩台,立营寨,集乡兵,时训练,铸火器,备弓驾,积薪米,蓄油烛。其周回近城林木,须斩去里许,以绝埋伏。茔冢有碍城隍者,宜量给地价,为迁葬之费。而十家为甲之法,尤所当严。其男子十五岁以下,凡成丁者,尽令编报,排门粉壁。每甲推长一人,稽其出入。若有面生可疑,虽系商贾,非累年土著,无父兄承传者,亦须根究。庶使内贼不出,外贼不入,而奸宄之徒,无从造衅矣。”[1]184

归有光认为抗倭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扩充壕堑,建造月城,修筑弓箭发射台,驻扎军营,召集乡里的人民成立武装力量,每天不断加强训练,打造兵器,准备射箭的弓和弩,筹集薪米油烛等作战的必需品。将城池附近的树林灌木砍掉,以防倭寇在此埋伏。要是有的坟墓阻碍了城隍,那么就给合适的地价作为迁葬的费用。还应制定严格的法条让大家遵守。乡里的壮年男子按照法令进行编排,每甲推选一人考核乡里出入情况,若发现可疑之人要进行调查追究。按照以上的要求去做才可以达到内贼不出外贼不入,违法作乱的人就不发挑衅生事。

4.三不可原则

归有光在《论御倭书》中提到的抗倭“三不可”原则对于有效抗倭也非常重要。归有光所说的“一不可”:

“往贼攻州而府不救,攻县而州不救,刼掠村落而县不救。府如无州,州如无县,县如无村落。仅仅自保于一城之中。如与人鬬而束其手足,绝其党而孤立,如之何能自存也?况京畿千里之地,荡然无藩篱之限,兵之失势,莫甚于此。”[1]173

意思是说抗击倭寇需要大家联合起来预防。因为倭寇大部分都是海上贼盗,比较凶猛善战,如果我们和倭寇单打独斗,明朝军队很难获胜,相反只有各地区相互合作,才能成功击退倭寇。

归有光所说的“二不可”:

“凡王者之师,未有不分别其逆顺,离散其党与者。今闽、浙亡命,与诸岛之夷,固所必诛。若吾民所在被其系累,而髠之以为前行,以饵吾师。尝闻我军斩首虏二百余,其间止有一二为真贼者。则临阵之际,岂可不辨其真伪,明购赏格,开示丹青生活之信?古之用兵,能使贼为吾用,而今驱之使为贼。”[1]174

归有光在这里所说的“二不可”大概是说倭寇并不能一概而论,他也有真假之分,真倭和假倭所采取的策略是不一样的,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抗击倭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将真假倭寇混为一谈将会对有效抗击倭寇产生阻碍作用。

归有光说的“三不可”:

“聚天下之兵,而军政不立,断斩不行,卤掠不禁。前者方陷阵,后者已奔佚。是民有百走退死之心,而无一前进生之计。且所谓营垒、行阵、间谍、兵械,与夫分数、形名、虚实、奇正之说,兵家之所常言,悉置而不讲。”[1]174

此是对明朝军队提出的要求,军队纪律一定要严明,训练有素,能打胜仗。

归有光在文章中所阐明的关于抗倭的观点,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大都是经过实地考察之后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愤怒悲慨的抗倭情绪

尽管归有光大部分的抗倭文学创作都是议论性和书写史实的散文,但在他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毫无疑问是显而易见的。归有光的文章从字面上看很多都平淡如水,但平静的表面下却蕴藏着炽热的情感,它蓄积着强大的力量,在某个点喷涌而发。

1.對倭寇的愤怒

归有光曾在《甲寅十月纪事》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沧海洪波蹙,蛮夷竟岁屯。羽书交郡国,烽火接吴门。云结残兵气,潮添战血痕。因歌祁父什,流泪不堪论。经过兵燹后,焦土遍江村。满道豺狼迹,谁家鸡犬存?寒风吹白日,鬼火乱黄昏。何自征科吏,犹然复到门?”[1]970

在这首诗中归有光描写了倭寇席卷后的惨不忍睹的一片荒凉之景,乡村的房屋都被摧毁,到处都是被火烧过的残骸,经过倭寇的杀伤抢夺,乡村已经毫无生机。归有光将倭患过后的乡村的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展现了出来,从诗句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倭寇残暴行径的无比愤怒,“豺狼”二字在这里用来讽刺残忍凶狠的倭寇,足以表明归有光对倭寇的憎恶。

2.对百姓的同情

“本县七乡十四保,在合围之中,所至荡然,靡有孑遗。贼船结?新洋江,绵亘数里,昼夜攻围。赀聚皆已罄竭;父母妻子,半被屠刳,村落之间,哭声相闻。时六月将半,农工后时,流离死亡,工本不给。其间能冒白刃,藜羮藿食,耕耘于寇贼之冲者,不能什之一二。而亢阳为虐,自六月不雨,至于九月,禾苗槁死略尽。古者五谷不升,谓之大侵。天灾流行,国家代有。”[1]917

在归有光的笔下,倭寇横行对我国人民进行了惨遭人寰的杀戮。不仅如此,倭寇还破坏了农业,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从字里行间都能看出归有光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倭寇的憎恶。

3.对不作为将领的不满

归有光为了抗倭呕心沥血,但是在当时也有一些将领不负责,归有光笔下记录了梁凤的消极抵抗,并对梁凤表示了强烈的斥责和不满。在《昆山县倭寇始末书》一文中,多次提及梁凤的消极作战:

“而都司梁凤适承抚按文檄,统处兵八百,来守兹土。士民倚为长城。讵意其贪懦无状,坐受宴犒。托言屯扎该境,遥为声援,竟尔招摇远去。分兵四逸,半从盐铁,半从周市,沿途剽掠,吾民惊窜,自是要害无守。……而梁凤乃于十六日自常熟复入郡城,若不与闻者。……而梁凤又复迁延六日,方至昆山县西九里桥,索取军需,声言每名要银五两,乃始进兵。……贪其辎重,反致大败。……贻昆山之祸者,梁凤也。”[1]180-184

在这篇文章中,归有光一面记叙了昆山倭寇的罪行,一面表达了对将领梁凤的不满,“又复”“又复”“仍”连续几个表示拖延消极抵抗的作战态度的词语说明梁凤的不作为,他在抗倭战争中贪生怕死,消极抵抗,给昆山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害,归有光在文中多次抒发了自己心中的愤怒,才发出“贻昆山之祸者,梁凤也”这样愤恨的感叹。

对归有光的抗倭文学创造的研究,有其重要的意义。首先,目前在抗倭文学的研究之中,归有光的抗倭文学创作的研究将会弥补其不足。其次,抗倭文学作为归有光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归有光在抗倭方面的主张,而且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归有光文学创作的特点。最后,站在文学史的角度,对归有光的抗倭文学创作的研究,也是对明代倭寇的性质、历史背景的认识和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史学意义。归有光在抗倭文學创作中所阐述的关于抗倭的一系列策略以及提出的意见,对于后来的抗倭战争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归有光.震川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郑若曾.筹海图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刘晓军.归有光与昆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归有光.归有光文选[M].赵伯陶,选注.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5]马晓妮.论归有光抒情散文的创作特色及其成因[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6]张廷玉等撰.明史·文苑三[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基金]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SLGYCX2102)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归有光
《项脊轩志》的人物描写
到底是谁手植枇杷树
归有光的美丽与哀愁
《项脊轩志》:人生过处唯存悲
归有光传记文研究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归有光的空中楼阁
——《项脊轩志》文本细读
一曲读书人的励志
儒家思想观照下的《项脊轩志》阅读
千丝万缕难理情,一景一言皆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