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的价值、难点与对策

2022-05-30 10:48吴燕曾绍玮
教育与职业(上) 2022年9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质量

吴燕 曾绍玮

[摘要]大规模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实施面临着诸多难点亟待破解,突出表现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有待健全,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较为薄弱,职业技能培训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不够成熟。对此,我国应从营造劳动光荣、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建设覆盖全民的终身性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提升行动,确立职业技能培训的市场化导向等方面发力,夯实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的基础,为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助力。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质量

[作者简介]吴燕(1980- ),女,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浙江  义乌 322000)曾绍玮(1971- ),男,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重庆  4011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研究型嵌入模式与路径分析”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YJAZH02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7-0013-08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提出加快构建面向全体人民、贯穿全生命周期、服务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2021年12月,人力資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明确指出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进一步完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在当前大力倡导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更多更快地培训技术技能人才,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由此,本文拟基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特征和要求,系统阐述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的时代价值,深入分析我国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 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我国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的价值

(一) 奠定人人拥有技能的实践基础

人人拥有技能是技能型社会的基本特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首要价值就是为全体公民学习技能创造更丰富的机会和条件,为实现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建设目标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1.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凸显了国家重视技能的政策导向。技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全民事业,不仅需要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更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大力支持。多部委联合印发《“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从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等多方面,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提出了实施保障的具体工作要求,充分体现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也凸显了国家高度重视技能的政策导向。随着《“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在全国各地的落实,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不仅会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到国家高度重视技能的态度和意志,也将会逐步感受到国家政策实施为经济社会带来的变化。由此,全社会将凝聚起“人人学习技能、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共识,并在政府的主导下协同行动,进而从整体上加快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步伐。

2.实施职业技能培训为人人学习技能创造了必要条件。人人学习技能是人人拥有技能的逻辑前提。只有国家为每一位公民个体都创造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和条件,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建设目标才有实现的现实可能。我国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正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职业培训创造了条件。在政策层面,国家明确了建设技能型社会,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的导向,拨出专款组织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鼓励支持企业、社会资源依法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在机制层面,国家推动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着力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机制,为人人学习技能提供基本的保障条件;在措施层面,国家实施青年专项、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等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技能帮扶工作,加强创业培训和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可见,在国家的政策引导和决策部署推动下,我国正在建立多维度、立体化、全局性的现代职业培训体系,为人人学习技能创造了必要条件,也为人人拥有技能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 提升劳动者群体的技能素质

在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理应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原则,时刻把提升劳动者群体的技能素质、就业质量以及收入水平摆在突出位置。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正是提升劳动者群体素质、帮助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和快速增收的有效举措。

1.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提升劳动者群体的就业技能。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全国劳动者队伍中的技能型人才占比不断提升。但总体而言,技能型人才占总人口比重仍然较小,尤其是高技能型劳动者的数量偏少。究其原因,一是大量劳动者缺乏掌握职业培训的机会,二是大量劳动者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对此,通过政策供给、机制构建、制度设计、设施完善,在全社会范围内实施大规模的职业培训,可以为广大劳动者接受职业技能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从而有利于在整体上提升劳动者群体的就业技能。此外,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依据市场供需状况,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规划来确立职业培训领域、项目和重点,这为广大劳动者指明了市场紧缺的技能类型,明确了国家鼓励支持的公民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劳动者树立职业发展的信心,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接受职业培训的积极性。

2.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提升劳动者群体的综合素质。现代产业生产中,技能与知识密不可分,各项就业技能都与科学知识、生产知识紧密相关。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在强化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必须辅之以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教育。在职业培训过程中,劳动者不仅能够习得职业技能,也能够提升文化素质。除此以外,为了使劳动者在实际生产情境中更好地应用技能,还需要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的培养,使其具备良好的品格、态度和作风,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 缓解社会结构性就业矛盾

当前,我国社会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并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在全社会范围内实施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能够有效帮助不同就业困难群体获得新的就业技能,寻求新的就业岗位,有利于优化社会就业结构,促进社会整体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升。

1.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能够帮助高等教育人群增强就业竞争力。当前结构性就业矛盾已成为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主要原因是部分劳动者的知识技能难以适应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变化,就业难度加大。尤其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导向下,高等教育受众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资源配置等方面却在一定程度上與市场需求、生产实践相脱节,导致一大批高学历的求职者难以在人才市场中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帮助高学历人群认清自身的技能“短板”,重新确立职业定位,并通过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掌握市场真正需要的技能,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进而实现顺利就业。与此同时,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高学历人群可以通过接受职业培训再教育,成长为具有高文化知识水平和高技能的“双高”型人才,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2.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能够帮助低技能劳动者重新适应就业市场。我国社会的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表现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下,大量低技能劳动者的能力素质跟不上产业生产实践的发展步伐,面临无业可就的尴尬局面。我国社会中的低技能劳动者,大部分是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如大龄或长期失业者、低学历劳动者、身体残障人士等,他们通常没有接受完整的学历教育,文化水平偏低,就业技能较为初级,以体力劳动为主,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可替代性高。实施职业技能培训,依靠国家政策的“红利”,广大低技能劳动者群体可以在付出较低成本的情况下,接受有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实现职业技能进阶的同时,还能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实现职业素养的提升,使自身的能力素质适应现代企业岗位的用人要求。

(四)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产业迈向高端与高端产业迅速发展两者同频共振,全产业链的高端化对劳动者的技术技能、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可以从盘活存量与做优增量两个方面,发掘我国人力资源潜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盘活我国人力资源存量。受产业变革、市场变化、职业变迁等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有不少劳动者未能实现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存量人力资源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可以从两个方面盘活我国的存量人力资源。一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帮助失业劳动者习得就业技能,重返工作岗位,释放出潜在的人力资源价值。二是通过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向社会提供大量的再教育机会,为在职劳动者实现职业转换创造条件。具有职业技能进阶需求或计划转换职业岗位的劳动者,可以根据个人的职业发展意愿选择相应的职业培训,由此就能更充分地调动劳动者自我发展的积极性,释放出新的人力资源价值。

2.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做优我国人力资源增量。当前,社会人力资源增量主要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高职院校、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二是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的毕业生。由于我国教育与产业间的关系长期疏离,很大一部分全日制学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与职业岗位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我国的增量人力资源质量不高、适应性不强。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全日制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能够为我国的新增劳动者提供附加教育渠道,优化我国增量人力资源的素质结构。此外,社会增量劳动者大多处于青年期,自我发展意愿强烈、求知欲旺盛,通过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将我国经济体系中产生的新职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传输给增量劳动者,使其成为新经济的“探路者”和“冲锋队”,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 当前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的难点

(一) 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事关国计民生的宏大工程,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就目前而言,我国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实施大规模职业培训存在着一定的主观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社会人才观存在偏差。近年来,在国家积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的政策导向下,技能型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社会人才观并未得到明显的改善。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就读本科院校才是获得上升发展通道和体面工作的代名词。在国家大力推动高职扩招的背景下,有些职业院校甚至出现招生名额多于报名人数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在这种形势下,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的氛围任重而道远,大规模实施职业技能培训仍然面临着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和制约。

2.技能型人才的自我价值感偏低。尽管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技能型人才的薪资待遇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整体而言,与都市“白领”群体相比,工厂车间一线岗位上的“蓝领”劳动者薪资起点更低、日常劳作更繁重、上升空间更狭窄。这种状况使得社会新增劳动者宁愿选择打零工、送快递外卖等灵活就业形式,也不愿意进工厂当一线工人。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现状不佳与后续人才梯队不健全并存,导致我国技能型人才的自我价值感偏低,无法形成引领年轻劳动者群体积极参与职业培训的示范效应。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全体劳动者的积极参与,而在技能型人才自我价值感偏低的社会局面下,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受阻,不利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整体推进。

(二) 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有待健全

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相比,当前我国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还有待健全,在提供终身培训服务方面还有所欠缺,在实现全民覆盖方面又力有不及,难以支撑大规模职业培训的实施。

1.我国尚未构建起体现终身性特征的国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要建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终身性,是指全社会的职业培训服务能够满足公民个体在青年、中年、老年各职业生涯阶段的职业培训需求,支持公民个体在各个年龄阶段都拥有就业的能力。审视当前我国的国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难发现,不论是培训内容、培训项目的设计,还是培训方式、培训手段的应用,都是以青年劳动者群体的身心特征和职业发展需求为依据,既缺乏针对中老年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渠道,也没有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进行差异化、个性化的规划建设,客观上造成部分弱势劳动者群体难以找到适合自身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很难融入以建成技能型社会为目标的职业技能培训浪潮中来。

2.我国国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覆盖面不足。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国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尚不能覆盖到所有城乡居民,部分劳动者仍然缺乏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其一,城市地区的职业技能培训规模不足。当前我国城市职业技能培训主体,主要由职业学校、企业、社会性职业培训机构三者构成,而职业学校面向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的能力尚有不足,企业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主要面向内部员工,社会性职业培训机构不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实力上都不足以覆盖全社会的劳动者。其二,县域、农村地区的职业技能培训规模不足。我国县域的职业学校和企业数量都偏少,职业技能培训依赖职教中心,职教中心综合办学实力有待提升;而与县域相比,农村地区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更显匮乏,随着我国部分农民工群体返乡创业就业,县域、农村职业技能培训需求上升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三) 职业技能培训质量较为薄弱

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必须首先保证培训质量,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服务价值,为劳动者群体高质量就业赋能。但是,现阶段我国职业技能培训的总体质量还比较薄弱,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支撑力不足。

1.职业技能培训教学资源质量不高。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的内容和手段。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资源建设质量仍然比较薄弱。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很多社会性培训机构的职业培训教材缺乏及时更新,严重滞后于产业生产实践中的技术工艺更新速度。同时,很多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缺乏系统专业的规划设计,培训方案科学性不足,培训课程和内容编排不规范。二是在教学手段上,社会性职业培训机构囿于资金资源限制,通常难以在培训教学手段革新上进行大量的投入,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目的是让员工上岗,并非为了促进员工个体的专业发展和技能成长,也缺少改进教学培训手段的内生动力,导致社会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教学手段落后、形式单一,不利于培训受众的消化吸收。

2.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职业技能培训是实操性的实践活动,任何一项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实操都需要场地、设施、设备、耗材等必要的硬件条件。但纵观我国当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硬件条件建设,很难满足广大劳动者共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一方面,我国职业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全体在校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尚显吃力,基本难以提供相关资源面向社会劳动者开展规模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企业面向内部员工开展职业培训时,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在岗边干边学,或者是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半参与式培训,多数没有专门用于脱产式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设施,自然也无力面向社会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

(四) 职业技能培训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不够成熟

基于技能型社会建设目标,我国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保证职业技能培训的精准性与针对性。当前,我国职业技能培训的市场化运行机制还不够成熟,相關产品和服务供给与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配。

1.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市场化发展程度不高。目前,我国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多是以政府为举办主体,如公办职业学校在我国职业学校总数中占比约为80%,民办职业学校只占20%左右,全国各地的职教中心大多数设置在公办职业学校中,部分公益性的职业培训机构由政府主导举办。尽管企业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职业培训主体,但大多数企业的内部职业培训只是基于自身的员工培训需要,有很多企业的岗前职业培训行业通用性不强,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社会性职业培训机构大多属于民营企业,是市场化程度最高、遵循市场原则运行的职业技能培训主体,但其规模不大、占比不高。我国占主导地位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与市场化运行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客观上不利于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容易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

2.职业技能培训市场调节机制不健全。当前,在我国职业技能培训领域,尚未建立起相应的市场调节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的错配。例如,互联网行业高速增长时,众多社会性职业培训机构“一哄而上”,纷纷开发IT类职业培训课程,同质化竞争严重,恶性争夺生源,而一些新兴岗位、职业出现时,因为尚未形成用人规模,社会性职业培训机构则不约而同地选择性忽视已经产生的社会需求,不去开发相关培训业务。这显然不利于我国职业培训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全社会职业技能培训的高质量推进。

三、 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的对策

(一) 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劳动光荣、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

建设技能型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涉及全民的宏大工程,需要在全社会统一认识,形成实施推进合力。为此,需要营造出劳动光荣、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使社会各界从思想上到行动上与国家政策导向保持高度一致。

1.大力加强国家政策方针的宣传。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方媒体,要切实承担起职责,大力宣传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引导社会各界自觉为营造劳动光荣、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贡献力量。同时,要引导社会性媒体、新媒体跟进报道宣传职业技能培训的案例和政策,让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充分了解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政策内容。此外,各级政府要引导官方媒体、民间媒体制作图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政策内容汇编、解读,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政策的宣传成效,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焕发追逐技能的热情、释放技能的潜能,通过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在全社会唱响“技能成才、强国有我”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时代最强音。

2.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我国文化宣传部门应加大资金资源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制作一批以赞扬全国劳模、大国工匠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在此基础上,文化宣传部门可以会同财政部门,拨出专款扶持各类文化创意企业创作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文艺作品,形成政府统筹引导、社会多元参与的大宣传格局。同时,全国各地的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社会性培训机构等相关主体,也应在人才培养、职业技能培训等相关工作中,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技能工作者的宣传力度,积极传播普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使劳动者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 完善体系构建,建设覆盖全民的终身性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构建终身性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必须着力构建覆盖全民的终身性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1.加快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国家学分银行不仅能完善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才评价环节,还可以为公民积累学习成果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不断激励劳动者终身学习。在职业技能培训领域加快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一是要加强立法工作,从法律层面为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提供法律保障;二是要研究制定统一的职业资历与标准框架,形成统一的标准参照系统,实现职业培训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的标准化;三是要搭建全国统一的国家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完善公民学习账号管理制度和功能。

2.丰富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和形式。经济社会系统中的劳动者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劳动者个体的身心特征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能力素质不同、发展诉求也不同,构建覆盖全民的终身性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丰富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是必然要求。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明确职业技能培训的公益属性,设立专款,加大投入,鼓励和扶持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面向社会弱势人群、边缘性劳动岗位的职业培训服务,扩大职业技能培训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要树立良性竞争意识,主动寻求差异化发展,针对社会职业技能培训中的“堵点”“痛点”“盲点”开发培训课程、教材等,不断丰富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更好地满足全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

3.扩大全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规模。建设技能型社会是面向全民且需要全民参与的宏大工程,要保证每一位公民都有机会参与进来,就必须建立规模足够大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对此,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和組织协调职能,加大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增强培训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建设。一是要引导各类职业学校加强自身职业培训能力建设,整合教学资源,积极开发职业培训项目,面向社会大众提供优质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二是面向行业企业建立奖补制度,给予积极面向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企业奖励和补助,激励其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规模;三是对于社会性职业培训机构,可以按照其培训人次与成效给予适当的补助,或者采用政府购买的方式,鼓励其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向更多劳动者提供更优质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三) 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培训质量直接关系着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施成效。面向技能型社会建设,实施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要重点从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提升行动、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来强化培训质量保障。

1.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提升行动。首先,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要树立质量意识,高度重视培训质量管理工作,把质量管理融入职业技能培训的各个环节。一方面,主动对接产业链发展,突出高技能人才培训、产业紧缺人才培训、安全技能提升培训等,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产业加大培训力度,聚焦育婴师、老年护工、社工等民生领域的人才培训;另一方面,校企双元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以“竞赛+”促进岗位练兵,完善竞赛培训体系,推动以赛领训、以赛促培。其次,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人社部门应联合制定适用于地方的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综合运用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检的办法,严格监督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质量。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行动质量年、技能人才评价质量年等活动,开发职业技能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的全过程巡查;制定实施职业培训学校管理办法,对承担补贴性培训任务的机构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动态更新,及时发布,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优质培训资源;建立补贴资金直补企业、院校、培训机构和劳动者个人相结合的机制,将参训人员培训取证、培训后就业成功率和参训满意度等作为培训评价工作重要指标。最后,各级政府应建立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社会监督制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监督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对社会反馈良好、培训成效突出的培训机构给予奖励,反之则给予相应的警告或处罚。

2.加快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立足地方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需求,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重点面向急需紧缺职业,加快开展新职业培训。加强就业重点群体培训工作力度,注重为城镇的就业困难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持续加大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拓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其次,各级政府要引导和支持职业学校、行业企业共建一批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在设计上满足实习实训基地培训和生产的双重功能,力求在满足在校学生实践教学需要的基础上,主动面向社会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最后,各级政府可以采用给予适度补助、政策优惠等形式,探索对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建设、职业培训包开发应用、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以及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行等基础工作给予支持。鼓励行业企业、社会性职业培训机构建设部分培训基础设施,强化营利性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的供给能力,向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四) 确立市场化导向,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确立市场导向,完善市场机制,是我国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的基本要求。面对当前我国职业培训机构市场化程度不高、职业培训市场调节机制不健全等困境,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1.促进职业培训机构市场化发展。首先,以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公办职业学校加快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提高市场化办学程度,贴近市场需求育人。其次,进一步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强化政策供给,努力扩大民办职业教育资源,引导社会力量、非公资本创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加强国内外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合作,通过市场化方式优胜劣汰,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市场。最后,加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以政府补贴培训、市场化培训为主要供给,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创新培训为主要形式,构建起资源充足、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2.健全职业培训市场调节机制。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建立地方技能型人才供需状况报告制度,定期调研区域产业发展状况、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以及技能型人才供给情况,充分整合分析三方信息,形成地方技能型人才供需报告,为地方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决策支持,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引导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调整自身的业务方向和经营策略。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加强对职业培训市场的监督管理,系统建立职业培训机构审批程序和监管机制,密切关注地方职业培训市场信息,对于职业培训机构盲目跟风开发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应及时公开发布预警提示;对于职业培训市场上出现的不正当竞争、恶性竞争等行为,要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通过严格监管规范职业培训機构的经营行为,维护和稳定职业培训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赵聪,李焱.高职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的意义、难点与推进之策[J].成人教育,2020,40(7):63-68.

[2]杨生文.历史的重托——从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看技工教育的成绩单[J].职业,2015(21):7-9.

[3]本刊编辑部.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和职业技能培训“十四五”规划颁布实施[J].中国培训,2022(1):8-9.

[4]刘晓,钱鉴楠.技能型社会下的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1(21):45-47.

[5]王书柏,胡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培训政策的演化历程与嬗变逻辑[J].教育与职业,2020(19):28-35.

[6]秦士莲.推行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探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2,40(1):130-135.

[7]张双志.中国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文本研究——基于政策主体、工具与目标的分析框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9):88-96.

[8]肖凤翔,郭婕.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公共性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4):41-47.

[9]闻天.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能人才的氛围[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5-07-08(4).

[10]程舒通.构建职业教育资历框架:必然趋势、潜在优势和重点内容[J].教育与职业,2021(21):12-18.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加强失业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及就业档案管理的研究与分析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基于公共管理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探讨
质量投诉超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