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研究

2022-05-30 00:16梅乐堂
教育与职业(上) 2022年9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职业教育

[摘要]职业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面临乡村产业融合度不高、乡村振兴人才供给不足、乡村文化建设力度偏弱等诸多困境。据此,文章提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职业教育助力探索乡村特色产业、职业教育加强人才供给、职业教育参与乡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职业教育;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乡村特色产业;人才供给

[作者简介]梅乐堂(1965- ),男,河南信阳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硕士。(河南  郑州  47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全面开启振兴发展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JC19)和2021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河南省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政策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豫教〔2021〕579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7-0040-04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2022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职教法进一步肯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在着力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的同时,明确“支持举办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明确乡村振兴与职业教育的契合点,具有重大意义。

一、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

1.政策层面:职业教育承担乡村振兴战略赋予的时代使命。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乎民生,更关乎国家发展。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服务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明“支持举办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

2.产业层面:职业教育承担促进乡村产业升级的使命。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落后主要体现在经济上,而经济落后与产业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难以形成支柱产业拉动乡村经济,带动群众增收。现阶段应该进一步创新方法举措,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接触互联网,尝试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催生出科技劳动、第三产业劳动、共享经济劳动等劳动新形态和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新的岗位需求必然需要具有新技能的专业人才,这就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职业教育现有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方式不能完全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新职教法的实施引导激励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任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新兴业态的出现都离不开技术技能的变革,而职业教育能够加速生产技术更新,通过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应主动承担起促进乡村产业升级的使命,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

3.人才层面:职业教育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由于乡村的人口构成、人口特点和人际关系与城市有所不同,乡村社会的运行和治理与城市存在差异,教育也应因地制宜。从乡村振兴对人才需求的角度看,乡村产业升级伴随而来的就是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有知识、懂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需求。目前,我国人才结构仍然呈“金字塔”形,拥有初级技术技能的劳动力占比最大,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紧缺。从人才成长的角度看,由于绝大部分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流向了城市,乡村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极度空缺,带动乡村劳动力对自身成长的需求愈发急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其中职业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人力资本理论中提到的,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

二、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1.乡村产业融合度不高。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形成依托于商业和手工业的规模化聚集,城市与乡村地域上的分离正是源于此。因此,与城市相比,我国乡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先天优势,在产业发展规模化、产业集聚方面与城市相去甚远。近年来,我国乡村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面临结构单一、农产品同质化严重、农业生产经营效能低下等问题。《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產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指出,“乡村产业聚集度较低,仅有28%的乡村产业集中在各类园区”。

此外,乡村特色产业品牌不够突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越来越高的追求,对产品品质和服务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现实中,多数乡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创新能力不足,工艺水平落后,更注重“物廉”,对以质取胜、树立品牌不够重视,农产品低端供给过多、中高端供给不足。在旅游服务方面,同质化现象普遍,大多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尤其是针对小众化需求、中高端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十分有限。

2.乡村振兴人才供给不足。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如何培养与乡村振兴匹配度高的技术技能人才,真正让培养的优秀人才留得住,并且吸引更多年轻人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乡村人才流失严重。中央一直强调要打造一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增值赋能,然而实际情况不容乐观。相较于机会多、待遇好,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更高的城市,乡村显然不是一个最优选择,包括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内的年轻人往往不愿意留守乡村,而是集中往城市涌去。另一方面,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提升乡村劳动力人口教育水平,而乡村现有劳动力因为缺乏相关技术技能培训,大都从事较为低端的劳动,乡村振兴所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缺口较大。当前,受生源不足、社会认可度低、就业面窄,以及专业师资、场地、设备缺乏等因素困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萎缩。

3.乡村文化建设力度偏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乡村文化建设。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消费结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与城市相比,现有的乡村文化供应丰富程度有限,且大多以“文化下乡”的形式将村民当作文化传播的受众,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参与感和主体感偏弱,不利于繁荣乡村文化。

另外,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服务效能偏低、服务能力不足的情况也制约着乡村文化建设发展。很多乡村只注重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而忽视其后期运营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不少乡村难以依托公共文化设施形成多样的、复合的、生机勃勃的“乡村文化聚落”,公共文化空间功能单一,基础性、常态性的服务项目偏少,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

三、提升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撑力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不少问题,归根结底,职业教育的角色定位是否准确,明确职业教育从哪些方面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是解决一切现实问题的根本。

1.职业教育要担当产业振兴的“助推者”。“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其实现过程本质是各类资源向乡村集聚,并逐步转化为生产要素,进而实现产业融合、产业链延长、产业链价值提升的过程。”①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的人才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他们参与乡村产业振兴,提升了乡村产业的创新力、竞争力以及生产率。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推广、乡村文化普及的重要载体,要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2.职业教育要担当人才振兴的“汇聚者”。乡村振兴五大目标是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其中,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职业教育既要为人才振兴培养人才,又要多渠道汇聚人才。职业教育要树立鲜明导向,以乡村振兴人才缺口为指引,找准当前乡村迫切需要的人才类型,如农业科技人才、乡村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等,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另外,职业教育要帮助乡村做好生态环境治理和人文环境提升,大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良好氛围,激发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各行各业人才愿意留在乡村、建设乡村、服务乡村。

3.职业教育要担当教育振兴的“播种者”。乡村振兴,教育先行。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振兴的“播种者”,不仅要为乡村振兴培养建设者,还要花费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对乡村教育者的培养,尤其是对乡村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职业院校应通过帮助定点扶贫乡村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乡村教育教学水平。

4.职业教育要担当文化振兴的“传播者”。“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通过乡村文化振兴,赋予乡村生活以意义感、幸福感和快乐感,才能激发起人们愿意在乡村生活,并努力振兴乡村的活力和动力。”②虽然乡村文化中传统元素的影响日趋弱化,城市文化和大众媒体传播的文化不断渗透进乡土社会,但传统的力量仍然不可忽视。职业教育要担当文化振兴的“传播者”,弘扬农村优秀文化,将职教特色、工匠文化融入乡村文化体系,做好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四、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职业教育作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撑,需要从多方面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

1.职业教育助力探索乡村特色产业。乡村产业发展的第一步是找准当地最具特色的产业,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首先,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到农业特色化、产品品牌化、产业精细化,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职业院校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行业敏锐度,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按照“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思路,坚持以当地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化、品牌化为目标,聚焦发力点,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其次,乡村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农产品的规模经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职业院校要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等作为重点培育、扶持对象,发挥其对规模经营的示范作用,打造乡村产业集群。

2.职业教育加强人才供给。职业院校是为农村培育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将职业教育主动融入乡村教育规划,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高职百万扩招,其中新增“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作为招生对象。新职教法提倡“举办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訓”,这是职业院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一大契机。职业院校应有针对性地构建面向乡村的招生制度,即除全日制办学外,还需建立适应各种涉农培训需求的弹性学制,开展多层次、系统化的涉农培训;在课程设置上寻求突破,勇于打破涉农专业传统分类上过于细化的藩篱,如设置大农科种养植专业、农产品加工专业、乡村服务与管理专业等;利用现有的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结合乡村当地的设备、场地等可用资源,将职业教育办到“家门口”,为在村的职业农民、外出务工返乡群体、家庭妇女等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让现有的乡村劳动力愿意学、学得会。

3.职业教育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性作用。职业教育通过帮助乡村挖掘特色手工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绝活绝技传人等方式,将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组织到一起,活跃乡村文化氛围,丰富乡村文化生活。职业院校可以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进行培训,帮助其将绝技、手艺转化成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而繁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另外,职业教育要帮助乡村利用好公共文化空间,植入工匠文化和职业精神,以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升级,进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总之,乡村振兴作为一项关系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前景与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战略,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双重特点。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探究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方法、新举措,肩负起乡村振兴的时代重任。

[注释]

①周苗,李青贤,马刚.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研究[J].天津经济,2022(2):40.

②徐勇.乡村文化振兴与文化供给侧改革[J].东南学术,2018(5):132.

[参考文献]

[1](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M].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寿伟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5):98-102.

[3]闻万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逻辑要义、价值选择与文化向度[J].中国农业教育,2022(1):47-56.

[4]魏小英.改革语境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1):66-71.

[5]朱忠义,郭广军,周凌博.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问题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1(15):12-18.

[6]申富强.科学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N].经济日报,2018-12-07(15).

[7]黄丽颖,王秉政,李潘坡.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校村企”融合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6):49-53.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职业教育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