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国际产业学院建设探索

2022-05-30 00:16蔡蔚印凯
教育与职业(上) 2022年9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蔡蔚 印凯

[摘要]现代产业学院是应用型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实现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产教融合经验,应用型高校以国际产业学院为载体,探索具有“国际引领、产业导向、融通共赢”特色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文章提出完善中外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中外产教融合平台、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实践新高地的国际产业学院建设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国际产业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蔡蔚(1976- ),女,江苏常熟人,常熟理工学院中美学院院长,讲师,硕士。(江苏  常熟  215500)印凯(1973- ),男,北京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常务副院长,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在读博士。(北京  1000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中外合作的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SJA138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7-0055-06

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建强优势特色专业,完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造就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产业学院是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深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一、我国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困境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现代产业学院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重要抓手,但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立法保障滞后,政府扶持政策不足。21世纪初,我国高校开始探索产业学院办学模式,成都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常熟理工学院光伏科技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产业学院等一批高校率先开展产业学院实践,但直至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再到2020年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产业学院的立法保障体系相对滞后于实践发展。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需要国家立法保障及政府主导,我国虽然有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相关政策,但在财政支持、税收减免、保障学生受益等核心内容上没有刚性约束力。

2.权责定位不清,协同育人动力不足。一方面,应用型高校对于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清晰,培养模式单一,课程体系陈旧,师资力量薄弱,导致人才培养无法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合作积极性不高,参与教学和实践过程缺少自主性,导致校企合作关系松散。此外,政府在产业学院发展中的行政色彩重于实质性支持,行业协会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产业学院多元协调、多方共管的协同育人流于形式。

3.发展模式单一,国际合作经验不足。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促进教育对外开放、提升产教融合国际化水平已经成为应用型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之一。然而,很多应用型高校的中外合作人才培养仍然停留在“请进来、走出去”的传统模式上,未能有效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教育资源。

二、现代产业学院的国际经验

当前,以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完善的产教融合教育体系,成为全世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范。四个国家的产教融合发展各具特色、成效显著,为我国产业学院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1. 基于法律支撑的人才与产业精准对接。在发达国家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往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规划高等教育,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引导、支持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例如,美国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成熟有效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政府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的人才培养紧贴地方产业需求。1906年,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赫尔曼·施耐德教授率先提出了“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美国高等教育与地方产业开始融合共生。1965年,美国发布的《高等教育法》从法律上明确了政府以财政支持的方式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1982年颁布的《小企业创新发展法案》鼓励高校与中小企业合作加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换,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2.基于利益平衡的产学研融合共生发展。利益平衡、多方共赢是产教融合的难点。发达国家利用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建立了“社会—企业—高校”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产学研合作多方共赢。例如,日本“地域合作开发中心”是实现“官产学合作”的合作机构,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引导、管理和调控作用,其实质是结合地域发展构建产教融合平台,使人才培养契合企业需求,推动产业发展。

3.基于行业学院的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行业学院作为合作教育的深度合作模式,集合了行业专业标准、职业标准等标准,企业资金、物资、平台等资源,政府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保障,以及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优势,致力于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行业学院是现代产业学院的初期发展模式,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载体,在参与区域经济发展、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美国为例,《创新与创业型大学:聚焦高等教育创新和创业》的发布,明确了高校创新创业的任务和模式,以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德雷塞尔大学多恩西夫卫生学院、古德温研究院为代表的行业学院是其实践典范。

4.基于国际合作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经济全球化使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成为大学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本国的高等教育融入世界教育体系中,不断优化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发展模式。例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引入以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为基础的学分体系,成功打破高校之间的围墙,消除国家之间的阻碍,实现了学分的流通互认。

三、国际产业学院的建设思路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应用型高校要突破本土化发展范式,构建以国际产业学院为载体的新型产教融合平台,利用中外联合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测的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具有“国际引领、产业导向、融通共赢”特色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国际产业学院借鉴发达国家产教融合教育的先进经验,采用“4I”理念,即Introduction(引进)、Integration(融合)、Internalization(本土化)、Internationalization(国际化),构建立足本土、深度融合的中外双循环产教融合模式(见图1)。第一,引进国外产教融合教育资源,重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学分互认、中外学位互授联授等方式,吸引国际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制订、教学实施、实践实习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应用型人才向复合型、创新型、研究型、国际化的升级和飞跃。第二,构建集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外合作科研、国际行业认证、中外企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多元化立体平台,探索具有国际化特色的中外“政校企行”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设立1+N中外联合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国际产业学院合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协调教学管理、学生事务、师资引进、校企合作等具体事务。第三,国际产业学院立足区域发展规划,紧贴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对接产业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第四,通过国际产业学院建设,充分利用国际化办学的溢出效应,助推校内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打造国际化校园。

四、国际产业学院建设路径探索

国际产业学院以中外协同方式探索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秉承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充分调动中外大学、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施深度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教融合新高地。

1.完善中外协同育人机制。国际产业学院突破传统办学模式,将地方发展与国际合作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培养定位与地方产业结构的融合、培养模式与国际行业标准的融合、培养质量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融合。例如,合肥学院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等联合创办“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围绕合肥外向型经济发展,联合地方政府、国外高校、企业机构共建中德环境技术转换中心,重点研究当地生态治理和修复。

2.构建中外产教融合平台。国际产业学院以中外合作办学为抓手,开展多元化、深层次的中外校企合作、科研合作和人文交流,打造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平台,优化以中外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构建中外合作办学平台。国际产业学院引进国外应用型大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资源,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学分互认、学位联授等构建立体多元的中外合作办学平台,形成具有“注重通识、融入业界、培育能力、接轨国际”特色的國际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国际产业学院中外融合的“三分之一”教学模式,即三分之一课程引进国外大学原版教学资源,三分之一课程由国外教师授课,三分之一课程在中外企业完成。

国际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三个部分。一是基础能力体系。该体系由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国际视野三个课程模块组成,开设艺术、文化、科学、跨文化交流等课程群,中外高校共同实施教学,从语言能力、文化思辨和科学应用的角度,培养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的语言能力以及参与国际行业竞争的能力。二是专业能力体系。国际产业学院根据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需求设置专业,构建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生物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群,吸收发达国家产教融合的培养理念和教学特色,引进国际最新专业技术及行业规范,由中外高校、中外企业、中外行业协会等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三是实践能力体系。国际产业学院加强与国际企业合作,主动衔接国际企业技术标准,通过专业见习、带薪实习、海外实习、社会服务等形式,由中外企业指导学生完成企业实践,为学生开展国际化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良好环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职业化人才。

第二,构建中外校企合作平台。国际产业学院面向企业构建中外互通、能力本位、实践驱动的校企合作平台,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过程深度融合。一方面,国际产业学院通过企业导师聘任、海外人才引进等与企业同频互动,吸引企业参与中外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实施、实践实习;另一方面,国际产业学院不定期调研分析和评判国际企业对人才能力结构的新要求,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使人才培养紧跟甚至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让毕业生能够跟企业“无缝对接”。此外,国际产业学院还与企业共建“智能制造产学联盟”“国际企业家学园”“国际电商园”等校企合作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提供适用于市场的后期服务,将成果转换为产能,帮助企业获得经济利益。

第三,构建中外科研合作平台。国际产业学院积极探索融学术交流、技术研发、应用研究、成果孵化于一体的中外科研合作平台,赋能地方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企业技术革新和生产经营提供支持和服务。一是国际产业学院建立中外学术互动机制,联合中外教师、企业导师、技术骨干、研发人员组建科研团队,通过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开展联合科研项目、发表联名文章、设立国际工作坊、申请技术专利等,促进中外合作科技研发和创新。二是国际产业学院联合国际企业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研发基地、成果转换中心、科技孵化园等平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到当地企业孵化,为企业提供全面、系统、科学的技术支撑和成果转换服务。

3.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实践新高地。国际产业学院以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国际产教融合为导向,持续改进中外合作方式,通过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开展国际认证、鼓励创新创业、构建评价体系等措施,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实践新高地。

第一,培育“双师”队伍。推进“双师多能型”师资队伍国际化,引进具有国际企业工作经历和海外学术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国际产业学院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一是加强国外师资引进,接收国外合作大学教师来校任教,聘请国外高水平的科研人员、技术骨干、企业高管等高层次人才担任客座教授。二是加强本土师资培养,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积极鼓励教师到国外研修深造、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掌握国际最新学术动态,了解前瞻性、创新性的产业发展理念;与国外大学合作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工程技术能力的青年骨干教师,组织教师赴国外观摩课堂教学、体验实践教学以及赴国际企业技术研修,让教师浸入式学习国外产教融合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此外,为增强教师的外语授课能力,国际产业学院还定期开展外语培训,并通过绩效分配政策鼓励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

第二,开展国际认证。国际产业学院将中外合作专业纳入不同的国际认证体系,根据国际认证标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专业课程的国际互认程度,推动专业内涵建设,提高国际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开展国际专业认证。国际产业学院对标不同的国际专业认证标准,形成各具特色的国际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常熟理工学院国际产业学院的中英合作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引进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QAA)的教育质量评估和英国工程委员会(Engineering Council of United Kingdom,ECUK)的专业认证和工程师资质鉴定标准,借鉴英国大学“三明治”产教融合理念,培养通晓国际行业准则的信息技术工程师。二是开展国际行业认证。国际产业学院引进国际行业认证体系,打破学科和专业壁垒,以行业标准带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明确行业认证方向,如国际食品行业权威认证IFT(Institute of Food Technologist)、美国化学学会(ACS)认证等,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国际发展趋势融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行业意识;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国际技能、国际职业资格等课程模块,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组织学生参加国际行业资格考试,毕业生不仅能获得中外学位,还能获得行业技术技能证书。

第三,鼓励创新创业。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一是国际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实践课程,建立科研与教学融通、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包括专业实践、毕业设计、社会服务三个模块。其中,专业实践要求学生在中外导师的带领下完成国际产业学院的主题工作坊任务,或参与国际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或中外工程研究中心开展的研发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技术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深入国际企业,在中外学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职业规划和毕业设计,为就业或创业积累丰富的专业技能和行业经验,初步形成行业意识和创新理念。此外,国际产业学院将社会服务纳入毕业要求,学生需完成不少于30小时的志愿者服务时间,促使学生全方位接触社会不同领域,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服务社会能力。二是国际产业学院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一方面,建设国际创新创业基地,联合国外合作大学与国际企业共建中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根据企业需求设置职业实践项目,将研发成果导入实践教学,以企业实践驱动创新创业,培养学生的应用研究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指导成立“国际双创”专业社团,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担任中外教师研究助手,参与创造性设计及企业服务项目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组织国际职业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竞赛,举办国际创业知识文化节,吸引中外合作高校师生和国际企业共同参与,以赛促学。

第四,构建评价体系。国际产业学院要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提高产教融合的社会认可度,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一是以学生为本,构建国际产教融合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从治理结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企业服务四个方面,对国际产业学院的培养理念、合作模式、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等做出科学评价(见下页表1),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反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建立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通过专家检查、企业访谈、师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合作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术、服务能力的满意度,获得国际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国际产业学院的中外联合管理制度、合作办学质量、科技研发成果、创新创业成效等进行质量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加强过程监督与规范管理,提高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聘请专家学者全方位跟踪监督国际产业学院运行,形成国际产业学院发展的年度报告,促进国际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涂宝军.美国高校合作教育机制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7(4):99-103.

[2]姜朝晖.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4(20):31-34.

[3]聂有兵.美国“工作学院”体系及其参考价值[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9(6):34-44.

[4]陶霞.美德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制度比较与经验借鉴[J].教育与职业,2018(8):19-25.

[5]蔡翔华.英、美、德等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制度经验及启示[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20(1):71-75.

[6]张艳芳,雷世平.英国产业大学与我国产业学院的比较及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20(1):85-90.

[7]申丽君,馬晓春.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点及对地方高校转型启示[J].当地职业教育,2016(4):109-112.

[8]蔡敬民,许徐.开放合作,创新发展——探索中国特色应用型大学建设之路[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3):1-3.

[9]蔡敬民,夏琍.应用型高校的产教融合:内涵认知与机制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18(4):4-7.

[10]蔡敬民,洪艺敏.德国“双学制”教育在中国的本土化——合肥学院国际“双元制”教育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2(1):96-101.

[11]蔡蔚.牢牢把握“应用型”“国际化”关键词——中德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教育报,2022-07-07(10).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