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空间理论的终身学习体系变革和发展

2022-05-30 00:16沈欣忆刘亚品徐亚楠
教育与职业(上) 2022年9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

沈欣忆 刘亚品 徐亚楠

[摘要]借用社会空间理论,深入分析终身学习的概念转换、空间发展和阶段特征,研判终身学习该如何变革和发展来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和学习需求,具有重要的价值。终身学习的认知空间、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经历了终身教育初发展、终身学习初发展、技术支持的终身学习和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四个阶段。在空间的拓展延伸中,认知空间、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三者不断融合,在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空间发展中,将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技术发展,促进终身学习空间的三维一体;二是草根联通,促进社会空间的极大拓展;三是观念回归,学习主体的认知空间高阶延展。

[关键词]终身教育;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社会空间理论

[作者简介]沈欣忆(1987- ),女,浙江杭州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北京  100045)刘亚品(1988- ),女,河北石家庄人,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北京  100105)徐亚楠(1995- ),女,山西忻州人,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硕士。(北京  102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爱德华·苏贾的空间正义理论及其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启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YJC710037)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7-0079-06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之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同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将“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作为重要工作之一。2004年,教育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印发《2004—2010年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把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终身教育的重要性。终身教育是一种理念和概念,更是逐渐成为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关于终身教育体系的论述逐渐被终身学习体系所取代。

从国际上来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强调终身教育转向强调终身学习,这表明终身学习关注的重心正从教育的供给方向学习者本身的需求转变。2015年11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通过并发布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提出了未来十五年教育的发展路线图,该框架强调以终身学习理念为引导,总体目标为“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使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站在新的高度对终身学习战略重新做出的统一规划和部署,终身学习在全球教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也标志着全球教育邁进了终身学习的新里程。终身学习是一种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学习方式。如何满足个性化、数字化、多样化、终身化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学习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终身学习”优于“终身教育”。

从国内来看,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对于“终身学习体系”有了进一步的论述,那就是“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该文件重点部署了十大战略任务,其中第五项是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在该文件中的论述转变,是终身学习发展的重要方向。

社会空间理论阐释了人与其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等)关联和交互形成的社会空间场域,这个关联和交互的过程是动态生成性的,具体包括物理空间、认知空间和社会空间。随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在原有的社会空间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社会空间场域,从而使空间发展构成一个动态和复杂的整体,人与其所处的环境、技术、关系构成一个动态耦合的生成性系统。由此,借用社会空间理论,深入分析终身学习的概念转换、空间发展和阶段特征,研判终身学习该如何变革和发展来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和学习需求,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社会空间的内涵与终身学习的空间属性

从根本上说,人是空间性的存在者。在现当代社会中,人总是处在空间与场所、疆域与区域、环境与居所的社会生产环境中。这样一个社会生产的空间性过程,开始于身体,开始于人的自我结构与行为,开始于人类主体自身。同时,人类主体又总是被包裹在复杂的环境关系中,并作为一种特定的空间性单元而存在。一方面,人作为一种主体性的存在,通过自身的行为和思想塑造着自己周围的空间;另一方面,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体现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就是集体性或社会性的生产,产生更大的空间与场所,进而又在这些更大的空间与场所中,重新塑造着自身的行为和思想。因此,人类的空间性本身是人类自身的社会行为,在复杂的环境关系的作用下,通过语言或语境建构的产物。

社会空间的核心是人及其活动,是人参与其中的空间,受到人类实践活动的影响与改造。随着人类发展步入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事物的关系都在朝着更加复杂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社会空间本身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社会空间是指具有社会性本质的空间,是一种社会产物,并且同社会一样,既以实体形式(具体的空间性)存在,也作为个人与社会的一组关系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构成和结构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能离开社会和社会关系去理解其内涵。与社会空间相对应的,是物质自然的物理空间以及认知与表象的心理空间,外在的物理空间和内在的心理空间是较为常见的空间和表述方式。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这三种空间之间是互相关联并且互相重叠的。

社会空间是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产物,反映了社会中的诸种关系。社会以一个过去确立的、既定的具体空间为基础,再造了自身的空间。因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性活动可以实现空间的再生产,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可以生产出新的社会空间,社会空间又作为已经存在的空间,在空间再生产的过程中限制其他空间的发展(见图1)。

终身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体性的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过程。终身学习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发展也是具有空间属性的。因为人更重要的是空间上的发展,决定人的差异的是空间的发展。因此,终身学习,核心是空间向度的衡量。尤其是对于时间向度停滞的人来说,空间的发展更是意义非凡。例如,一些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存留在时间上的发展是停滞的,但是在空间上存在发展的可能性。如何在空间向度上实现拓展,正是终身学习所要研究的。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以生活解释教育,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学说,认为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在出发点和归宿点之间,教育历程贯通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教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效联系和沟通的重要渠道。终身学习的意义便在于保持这一渠道的持续联通和延展。作为教育的归宿点,社会并不是静止的或绝对的,而是在生产和再生产中不断变化且无终极之境的。因此,人们也必须紧跟时代而持续不断地实现自身的发展。这就需要在不破坏教育与社会生活各自特性的前提下,将教育空间与社会生活空间融合在一起。

就教育属性而言,终身学习是为社会、为人的更好更全面发展服务的。终身学习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与社会空间的联通属性相较于其他形式更为显著。从教育的物理学习空间来看,终身学习普遍超脱于传统的正规教育机构——学校的空间场域性限定,并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拓宽与社会空间的交融。从受教育者的认知空间来看,终身学习的空间属性相较于其他众多教育形式更具有开放性和社会建构性,是受教育者精神生活空间和社会行为空间的不断融合。因而,终身学习是一种面向社会空间建构的、具备较强空间融合属性的教育形式,有助于为社会空间的稳定发展及深入参与其中的人的发展空间拓展提供重要的动力与保障。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终身学习无疑是促进人们的精神生活空间、社会交往空间、网络虚拟空间不断协调统一的重要渠道。

三、终身学习的空间发展和沿革

每个人的发展不仅仅以各自的方式体现着时间,也以各自的方式体现着空间。人的发展在空间上的延展应当是生成性的。人的发展的社会空间不是一个预先存在的表征在身体之外的外部域,而是一个由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外部环境互动耦合的生成性关系域。人与人、人与世界的社会互动将空洞的物理自然空间变得有意义,又在这样的意义空间中生成自身的社会性发展。生成主义理论者阿瓦·诺伊在他的著作《知觉中的行动》中就指出,知觉就是一种运用熟练的身体技能去探索周遭环境的行动或行为。将空间维度拉回到人的发展层面上去讨论就会发现,在从生到死的生命运动中,人在时间上的延伸是有限度的。如果仅仅将人的发展规定在时间性的维度上(如年龄、寿命、智龄),它也是有限的。但与此同时,人的活动还展开在一个更加宽阔的社会空间互动中,这个空间不仅仅包含人的身体之外的物理环境空间,还包括人的心理空间、人际空间、认知空间等。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所建构的虚拟空间给人类发展带来了更为广阔的信息空间。人的发展在未来的更大开放性正是内化在人的社会空间的延展上的。个人在时空维度上运动,以人的身体为定位,与更广泛的社会空间不断交互、交流,实现自身的时空发展。

人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时空性的,终身学习也以一定的时空形态来展现自身。终身学习的空间形态就是物理空间、认知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延展,从而实现人的发展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并成为真正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具体来看,终身学习的空间演进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见下页表1)。

第一阶段是终身教育初发展阶段,以供给侧的发展为主,在物理空间中进行基础设施和资源的建设,在认知空间中学习者的主要活动为接受权威知识,在社会空间中的活动几乎没有。第二阶段是终身学习初发展阶段,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发展,物理空间延展到社区和家庭,基础设施和资源得到进一步建设,认知空间仍然是权威知识的传输,在社会空间中开始有初步的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互尝试。第三阶段是技术支持的终身学习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学习空间极大地拓展了物理空间的范围和形式,虚拟学习空间的更新、建构使得人在社会空间层面上有了更广泛的实时交互,但在这一阶段认知空间并没有显著变化,依然是权威知识的传输,只是传输的范围和传输的内容有所加大。第四阶段是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阶段,终身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需求侧的需求被更加重视,需求侧的已有储备也被极大利用,随着知识观的发展,认知空间不再是权威向非权威的单向知识传输,草根的知识生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知识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拓展,除了知识,也包括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内容,信息在学习者之间双向流通,真正做到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发展。

四、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空间构建

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仍在飞速发展,人工智能也不断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人们的交往形式变得更加复杂多样。物理空间在智能时代来临后必然会有更大的延展空间,在认知层面上知识、技能等将无法完全符合人们的需要。人们对自身更高的发展诉求,需要更多的高阶思维能力。人们在终身学习中所获得的能力,不仅要在物理空间和认知空间中得以实施和再现,更需要进入到社会空间中转化为自我的发展、提升。这个阶段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社会空间的极大拓展,人们将在社会空间的交互关系中实现自身在社会空间上的延展。

终身学习就是空间延展,认知空间、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的延展,更重要的是三个空间的逐渐融合。三个空间在发展历程中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各自空间的延展,另一个是空间之间的关系融合。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终身学习空间融合的可能性被不断加强,未来更趋向于认知空间、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三者的持续延展与融合。尤其是社会空间,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认知空间、物理空间、社會空间在延展融合的过程中,被赋予新的内涵与意义,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技术发展,促进终身学习空间的三维一体

“互联网+”终身学习阶段,人工智能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认知空间、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三者深度融合,构建出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知识的内涵更为丰富,可以理解为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认知空间各维度的提升带来知识种类和知识数量的丰富,以及知识适应性与广泛性的提升。人作为学习的主体,随着知识范围的扩展,思维在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呈螺旋式上升,向高阶思维靠近。认知空间的提升对物理空间的拓展产生强烈的需求,可以说,物理空间所对应的学习手段、获取知识的渠道均更加多元。在“互联网+”终身学习阶段,技术本身的发展就是物理空间在技术认知上的提升,极大地促进了认知空间的拓展。物理空间作为社会空间生产的产物,在被社会生产实践生产的同时也以自身的生产方式完成其本身的生产。物理空间的拓展,助力了社会空间的拓展。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只是物理空间上的认知拓展,而是通过意义协商、合作交互、联通学习等方式,在社会空间上逐渐发展。由此,社会空间在未来学习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认知空间、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三种空间将三维一体发展。一方面是社会变化、社会转型、社会经验、社会实践等对认知空间和物理空间有强烈的需求与呼唤;另一方面是在认知空间和物理空间发展的基础上,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实现的不仅仅是认知上的发展,更是社会关系的发展、终身学习社会空间的不断延伸。终身学习的未来空间不仅在时间维度上不断增强持续性,在空间维度上认知空间、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三者也呈现一体化状态,将促使终身学习不断完善,为人类终身学习空间的构建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可能。

(二)草根联通,促进社会空间的极大拓展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终身学习的未来空间将不再单一、静止,时间和空间的联系不断增强,相互交叉,密不可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认知空间、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将在不断交融中实现互补与互促,人类对环境的感知、对知识的获取将更加便捷。

草根的联通将是未来终身学习的一个典型特征,知识不再是单向传输,而是由所谓的权威知识创造者转向终身学习的大众,是“草根服务草根”的模式。“草根服务草根”指的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变革传统供给方式,由社会中的草根个体提供资源和服务,实现交流共享、彼此服务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教育服务提供者不仅可以是政府和学校、校外教育机构,还可以是广泛的社会力量,甚至可以是一些看起来与教育毫无关系的草根。物理空间在技术上的不断拓展,为认知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拓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反过来,认知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延展也为物理空间的选择提供更多的可能。终身学习的未来空间必将突破原来单一的形式,实现学习空间多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内容丰富化。

目前来看,终身学习的限制就在于社会空间的限制,终身学习在未来不断突破社会空间,也是对终身学习的不断拓展。社会空间的突破,将带来物理空间和认知空间的突破。物理空间由最初单一的物化空间,如学校、家庭的两者,到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的联动,再到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博物馆等互动对象的不断扩充与纳入。互联网技术的加入与应用,使得传统学习方式突破空间的限制,实现草根联通,促进认知空间不断扩展,终身学习在实现“时时皆可学”的同时,达到“处处皆可学”。

(三)观念回归,学习主体的认知空间高阶延展

在未来的空间建构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赋能终身学习的未来空间,信息技术不断融入终身学习体系的过程中,学习主体在选择学习方法、应用数字技术等方面更加自如,可以实现学习过程中的及时反馈、学习方案的个性定制,将为学习主体自身潜能的激发、知识观的改变、思维惯性的突破以及学习主体自身主动性的发挥提供更大的空间。

陈丽教授认为知识从传统的精加工的符号化信息向全部人类智慧回归,知识生产主体不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知识具有海量、动态生成、境域化、生产即传播等特征。而现代学校大多数学习空间主要服务于知识的传播,在这种去情境化、单调的学习空间中学生难以获得丰富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知识的生产。新的知识观呼唤新的学习空间,新空间需要支撑学生联通,促进知识的生成和创造。

在终身学习的未来空间体系不断完成建构的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空间会随着知识观的变化而发生巨大改变。认知空间、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三大空间将形成及时的联动与反馈机制,及时的反馈将促使学习主体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知识结构,达到内在高阶思维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从而促进学习主体自身价值和意义的实现。学习主体在面对同一知识域的问题时,可以从多维性、立体化角度对知识结构进行分析与调节,从而确保学习主体的学习方案因人而异,更加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个性化。

五、总结与展望

在终身学习未来的空间和活动场域内,学习主体与所处环境的关联和交互形成其所在的社会空间场域,学习主体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将获得发展。同时,借助终身学习空间的延展,学习者与其所处的环境、技术、关系构成一个动态耦合的生成性系统,物理空间、认知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空间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延展的空间发展系统。三大空间三维一体,终身学习体系与结构不断完善,终身学习的空间形态不断更新。三大空间同步拓展,终身学习的时间性与空间性互补融合。三大空间交互增强,终身学习主体的思维跨越发展,向高阶思维不断转化。

终身学习未来空间构建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习主体的发展,确保学习主体可以在社会空间内实现自我再生产。随着思维水平的不断提升,认知空间的生产性同样被激发,学习主体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从而实现自身价值与意义的生产。因此,在终身学习未来空间构建中,要明确对终身学习主体性地位的坚守。随着技术的发展,终身学习社会空间的不断交互融合,学习者的可选择性、随意性都在不断加强,既要关注互联网技术对终身学习的正向作用,也要注意技术对学习主体技能的挑战和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异化。

[参考文献]

[1]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英)布莱恩·特纳.社会学理论指南[M].2版.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06-509.

[3]胡啸天.时间—空間—技术:终身学习理论框架的发展探析[J].终身教育研究,2020,31(3):24-33+53.

[4]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李建会,于小晶,夏永红.超脑认知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7]付强,辛晓玲.空间社会学视域下的学校教育空间生产[J].山东社会科学,2019(4):78.

[8]沈欣忆,史枫,关成华.“互联网+”时代基于生态观的终身学习体系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21(7):30-35.

[9]陈丽,逯行,郑勤华.“互联网+教育”的知识观:知识回归与知识进化[J].中国远程教育,2019(7):10-18+92.

[10]李爽,鲍婷婷,王双.“互联网+教育”的学习空间观:联通与融合[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2):25-31.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
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服务茶产业发展 推动全民终身教育——我校茶学科建设获得长足进步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我校荣获“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终身教育特别贡献奖”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职高职的有效衔接探析
国外终身教育模式借鉴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
我国终身教育制度建设的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