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政治课堂学习活动的优化策略

2022-05-30 10:48刘蛟
高考·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优化策略深度学习

刘蛟

摘 要:着力推进课堂由“教”向“学”转变 ,必须优化课堂学习活动让学习深度发生。学生要自主阅读教材构建体系、发现疑难、思考知识的联系,奠基深度參与;教师要基于学情,精准设计、打好支架、铺好路径、巧设问题,启发深度思考;学生要有效商讨、多样化展示、多主体评价,激发深度交流,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深度学习;课堂学习活动;优化策略

关注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学习、着力推进课堂由“教”向“学”转变,成为思政课教师的共识。“议题式教学”“情境化教学”“项目化学习”“大单元教学”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的探索正在不断深化。但在高考的外部压力及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下,许多有益的尝试难以在常态课的教学中得以坚持。在目前的思政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参与度低、缺少深度思考、缺乏深度交流等问题,使学习不能深度发生。为此,我们要优化学生课堂学习,使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一、自主“读”“思”,奠基深度参与

深度学习的发生,要建立在学生深度参与的基础上,没有学生的深度参与,深度学习便是一句空话。教材等文本资源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文本阅读能力是学生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无论是从高考成绩的提升、发展核心素养,还是奠基学生的终身幸福,都必须重视教材等文本资源的学习。这是学生积极、深入参与课堂学习的必要准备和基础[1]。

(一)整体读,思体系

首先,要提纲挈领,自主构建教材的知识体系。纲举目张,整体阅读教材文本要由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先读教材目录,包括单元题目、课题目、框题目,再到教材内的题目,进而到教材中每一段的内容,最后形成整理本节课的教材体系。

其次,提炼学科核心大概念,统领、整合知识,形成体现知识内在联系、生动形象的思维导图。教材体系由于种种原因,或追求生活化、生动性,或追求语言的美感,有时并不适宜学生的整体记忆和运用。为此,要立足于学生自身的已有知识,仔细阅读教材知识内在的联系,形成揭示知识内在联系的、便于记忆的并且美观大方的思维导图。例如: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是关于认识论的知识,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可以整理生动形象的思维导图,并可用简洁的文字予以概括“三个词(实践、认识、真理),三个特征(实践的特征、认识的特征、真理的特征),一个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一个过程(追求真理的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本节内容一目了然。

(二)仔细读,思疑难

疑是识之端,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在整体阅读、形成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教材文本的详读,特别是重点段落。首先进行重点段落的分层,概括层意,然后整合形成段落大意。其次,概括本段本层的关键词、核心词便于记忆和理解。然后再细读文本,找出文本中的疑难处,并用笔进行圈画,以备课堂讨论、请教同学或教师,为深度参与课堂做好充分的准备[2]。

(三)对比读,思联系

对比能加深理解,对比能发现细节,对比能发现问题,对比能发现联系。学生自主读书要注意进行比较和对比,比较可以在本框题内比,可以在本课内比,可以本单元内比,可以在不同单元之间比,也可以在不同模块之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知识间的区别以及内在的联系,以发现规律,深化思考。例如:在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中,可以比较劳动合同与合同,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在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比较法治、法治社会与全民守法;在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中,比较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

自主“读”“思”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中进行,还可以和课堂讨论交叉进行,具体要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3]。

二、巧设问题,启发深度思考

没有思维的学习是没有灵魂的学习,没有高阶思维的学习是肤浅的学习。深度学习离不开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必须启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思考源于问题,驱动学生深度思考,关键在于巧妙设计问题,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指向素养,选择任务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根据任务完成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任务的设计、问题的提出,要指向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培育核心素养服务。问题解答要能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核心素养,而非简单地把课本知识问题化。设问不能简单地问“是什么”“怎么样”,而是要根据启发学生深度思考的需要,恰当地选择能体现“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等不同类别的设问,用多样化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进行高阶思维。

(二)基于学情,精准设计

课堂时间有限,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必须基于学情精准发力巧设问题。问题设计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问,太难,可能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太简单,则达不到深度学习的要求;要在课程的“重点难点”处设问,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教学要求;要在学生的“兴奋点”设问,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要在学生思维的“阻滞点”设问,这样才能打通学生思维障碍,引发高阶思维;要在学生的“需求点”设问,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所得;要在学生的“疑惑点”设问,这样才能解疑释惑;要在德育的“孕育处”、情感的“发生处”设问,这样才能实现价值引领,立德树人。

(三)打好支架,铺好路径

1.问题设计要基于情境。《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应该对源于生活的真实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构建,保留关键性的事实和特征,剔除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创设信息支持充分的评价情境。”要根据学情精选教学资源,创设鲜活情境,激发学生“心动”。情境,要“形真”,能以小到大;要“情切”,能融入丰富情感;要“义远”,能立德树人;要“理蕴”,能结合学科知识内容。

2.问题设计要结构化、序列化。设计问题之间要有严密的逻辑、清晰的结构,而不能杂乱无章,惹人生厌。

3.问题设计要有适当梯度,层层递进。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復杂,由内到外,由近及远,使学生“能思考”“愿思考”“乐思考”,实现由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过度,由知识理解到知识运用,再到知识迁移和创新的转变。

例如,某老师执教《文化与经济、政治》时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语:2019年是个特殊的年份,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及综合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倍感骄傲和自豪。今年的国庆庆祝活动尤其隆重,印象深刻。

1.同学们2019年国庆假期是怎么度过的,有没有从事跟文化有关的活动?列举自己国庆假期从事的文化活动,展示一下。

2.“十一”国庆假期,大家有没有看《70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及晚上的《2019年首都国庆联欢活动》,有没有去影院看《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和《攀登者》等影片,看后有什么感受?分享一下。

3.大家有没有深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高质量、主旋律的“大片”集中上映?探讨一下。

4.大家有没有进一步思考,这些高质量、主旋律“大片”的集中上映会给我国经济、政治带来什么影响?分析一下。

5.大家有没有再反过去思考,如果没有这些高质量、主旋律国产“大片”上映,荧幕被外国电影充斥着,后果会怎样?推测一下。

6.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严峻挑战,在文化方面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收集党和国家现在的一些做法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建议,贡献一下。

该设计基于社会和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兴奋点”、课程的“重点难点”、德育的“孕育处”设问,设计了六个层层递进结构化和序列化问题,逻辑严密、结构清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培养了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意识。

三、合作探究,激发深度交流

自主学习是深度学习的基础,合作探究是深度学习的关键。“独行快,众行远”,互动交流,取长补短,才能使学习真正地深度发生。

(一)有效商讨,互动交流

课堂讨论、小组互学一直是课堂活动的重要形式,新课标颁布后,议题式教学更是将课堂讨论,即“议中学”放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课堂讨论参与不广、交流不畅、实效不强的问题。优化课堂学习,必须优化课堂讨论,提高实效,促进深度学习[4]。

1.重塑课堂文化,构建民主师生关系。要允许学生犯错、允许争论、允许发问,让学生有安全感;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差异,平等对待学生,让学生更有自信;要互教互学,一起分享、对话,激励学生自我表现。总之,要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营造“敢说”“愿说”“能说”的课堂氛围。

2.优化小组结构,关注“学困生”。“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教师首先要做好学生分组。结构合理的小组是进行有效课堂讨论的保障。小组的人数、构成、位置等要考虑校情、班情、学情,综合考虑学生成绩、性格、爱好、相互关系等因素,既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小组讨论的需要,又要从实际出发。一般而言,小组人数以四至六人为宜;以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为原则组建小组。在分组和课堂讨论中要充分关注学困生,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爱和参与讨论的机会。

3.留足时间,搭好舞台。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是制约课堂讨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精选议题,要大胆舍去不需议、不能议、效果不好的议题。对于重点议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讨论形式要多样,既要有学生的两两讨论,又要有小组的全员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新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二)多样化展示,碰撞思维

课堂展示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学生学习成果,以及解惑质疑的活动。通过课堂展示,可以学习示范,启迪学生思维。

1.展示内容要多样化。既要展知识,又要展学习方法和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示范中拓展思维;既要展正确,又要展错误,让学生在交流中引领思辨;既要展成果,又要展问题,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升华思想。

2.展示主体多元化。既要有学生的展示,又要有教师的下水示范;既要有优秀生展示,也要有学困生展示;既要有同组的展示,也要有不同组的展示。

3.展示形式多样化。既可有口头展示,也可有书面展示;既可以用作业展示,也可以板演展示;即可有课下展示,也可有课上展示。在多样化的展示中学生能够学习、交流、互鉴,思维得到扩展,深度学习得以进行。

在“展”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大胆“放”,又能自如“收”,既要对学生的展示有充分的耐心,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多主体评价,激发潜能

评价因学生的参与而精彩。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评价,才能真正地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只有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才能让学生主动观察、评价、反思,从而在体验中思考,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素养。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整体设计课堂教学,融教、学、评为一体。传统的教学为“备课—上课—检测、评价”的线性结构,评价通常被看作一个教学过程的终结。但其实评价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还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参与评价。

2.正确方法指导,营造让学生“敢评”“会评”的氛围。我们让学生参与评价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仅“敢评”而且逐渐“会评”。

3.善于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化“危”为“机”。在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观点,其中有的观点有创新能为课堂增彩,有的观点偏颇会给课堂带来“危机”。教师要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对精彩、有创新的评价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对偏颇甚至是错误的观点,教师要能够正确、及时、机智地处理,进行恰当的引导,实现化“危”为“机”[5]。

4.“议、展、评”活动将课堂的主角由教师转为学生,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课堂上学生能讨论解决的尽量让学生讨论解决,能学生展示的尽量让学生展示,能学生评价的尽量让学生评价,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营造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的氛围,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动“口”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和素养。

结束语

无论何种教学模式,“读”“思”“议”“展”“评”等课堂活动都是学生课堂上常有的活动,或者说是不可缺少的活动,只不过不同的教学模式下课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我们要根据课程的要求、学生的实际等情况灵活组合运用。但无论如何组合都要实现课堂活动的最优化,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度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陈友芳.情境设计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9):4-6.

[3]朱明光.关于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4):4-7.

[4]黄国威,易进.中小学深度学习教学实践的基本问题及其突破[J].上海教育科研,2022(3):38-42.

[5]李小康.走向深度学习:提升核心能力素养的内在逻辑、范式转换与实现路径[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1):58-60.

猜你喜欢
优化策略深度学习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