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三维度四策略”劳动教育模式研究

2022-05-30 03:09谭见君
教育与职业(上) 2022年9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实施策略

[摘要]劳动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但目前高职劳动教育存在忽视劳动观养成教育、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学生职业目标不明确,缺失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学生不尊重劳动等现实问题。对此,文章提出“三维度四策略”劳动教育模式及具体的实施路径,并从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劳动教育实施评价两方面构建了劳动教育评价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策略;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谭见君(1975- ),男,湖南岳阳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湖南  长沙  41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课题“黄炎培职业教育教师观视域下‘三横四纵教师培育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JS2022ZD56)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7-0103-05

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相继发布,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教育模式。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构建新时代技能型社会的基石,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劳动者成长的摇篮。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要提升学生劳动素养,而且要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深入贯彻党中央要求,主动作为,准确定位劳动教育目标,科学设计实施路径,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是时代赋予职业院校强化劳动育人的新使命。

一、高职院校构建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由三个基本观点组成:第一,人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全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第二,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第三,劳动是促使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实践活动,是创造幸福生活的根本路径。劳动教育是通过系统地学习劳动知识、训练劳动技能来达到树立正确劳动观的目的,而高职劳动教育则是通过系统性的劳动思想教育、日常劳动锻炼和专业技能培育,达到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质的目的,它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劳动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

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由教学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实习实训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组成,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中都需要实践动手练习,这是由职业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所决定的。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本质上是相同的,加强劳动教育不仅能提高劳动意识、专业能力,而且能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培养坚强的意志。

(二)劳动教育是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核心任务,因此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质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对于学生就业与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样也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关键观测指标之一。学生综合素质由知识水平、技能、文化素养、思想品德修养等方面组成,这些素质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锻炼才能培育出来。劳动教育直接着力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素质的重要途径。

(三)劳动教育是推进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原动力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服务于企业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各行业企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劳动教育表面上与社会改革发展没有直接联系,但却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在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且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一)忽视劳动观养成教育,学生劳动观念淡薄

劳动观念是人们对劳动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涵盖对劳动目的、劳动价值、劳动意义和劳动态度等方面的认识。劳动观念是构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核心要素之一,能对具体劳动行为产生指导作用。学校劳动教育缺乏、家长溺爱及社会不良因素影响等原因,使得本应该成为企业一线主力军的高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时有逃避集体劳动的现象。不少学生生活中的小事不愿做、不会做,致使毕业后面对生活和工作困难重重。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实施系统的劳动教育,让学生明确“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即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内生动力,也是促进人类个体全面发展所必要的实践活动;正确认识劳动的本质和价值,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在此基础上自觉接受劳动教育和劳动锻炼,在劳动实践中追求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缺乏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学生职业目标不明确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用工需求加大且待遇稳步提升,但“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的问题却日益凸显,一边是企业出现用工荒,另一边却是年轻人宁肯失业也不愿进入企业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专业劳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不连贯,课程之间不联动,劳动教育的实施方式不衔接、不兼容,缺乏整合效应。如何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建设一套从普通劳动到职业劳动循序渐进、职业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已经成为新时代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难题。

(三)缺失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学生不尊重劳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工人的社会地位却未见明显提高。一些高职院校学生轻视体力劳动,不愿意参加劳动实践。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缺乏劳动教育评价与结果应用的问题。首先,劳动教育本身的独特性,决定了劳动教育课程不可能像其他课程那样,通过书面考试或分数来评判学生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和劳动情感等的养成。其次,在職业教育中,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学校层面,更不能只局限在校园内和课堂内。缺少社会、企业和家庭的协调和配合,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劳动意识,更难形成热爱劳动的社会风气。而已经初步掌握了职业劳动技能的高职院校学生,完全能在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广阔天地中一展身手。因此,要系统地构建起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劳动教育评价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和劳动实践改革,以评价倒逼劳动教育的成效提升。

三、高职院校“三维度四策略”劳动教育模式构建

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不仅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训练,更要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进行系统设计,在各培养阶段中融入劳动知识、劳动技能与劳动价值观元素,并制订实施方案与机制。因此各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点构建劳动教育模式。

(一)高职院校“三维度四策略”劳动教育模式的内涵

1.内涵意义维度。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从其内涵与意义来看,可以从日常生活、专业活动和社会服务三个维度展开。

一是开展日常劳动教育。所谓日常劳动是指每日生活、学习中的常规性劳动,如教室与宿舍卫生打扫、洗衣、做饭、实验实习工具清理等。这类劳动教育是将日常生活劳动融入家庭生活和学校学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基础劳动能力,形成劳动的习惯。

二是深化专业性劳动教育。专业劳动是指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术劳动活动,包括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劳动知识学习、爱岗敬业和工匠精神的养成等。专业性劳动教育要求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学习活动,特别是高职院校要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学习实践融合,在专业学习中培育专业劳动能力、专业劳动素养、劳动态度与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融入专业劳动教育,特别是要营造热爱职业岗位、热爱劳动、追求卓越的氛围。

三是拓展服务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是指服务于学校、社会的公益性劳动,如在校园内对教学楼、体育馆等公共场所进行清洁性劳动活动;在校园外参加各类社区公益服务或志愿者服务等劳动活动。服务性劳动教育是通过开展社会化服务性劳动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品质、社会责任感的劳动教育。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社区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等相关公益活动的劳动教育。

由上可知,构建全域全流程的劳动教育模式,关键就是要根据劳动内容、劳动性质、劳动场景将劳动教育进一步细化,从三个维度来设计和实施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到“润物细无声”,在学习、生活和环境中去涵养劳动品质、劳动意识。

2.实施策略维度。从实施策略维度来看,高职院校应以劳动教育机制建设为引擎,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途径,以劳动课程为载体,以劳动元素与专业课程体系融合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劳动观的全域劳动素养培育。

一是建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机制。加强劳动教育机制建设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应建立由校党委领导,教务处总体设计,教学院系、教学督导、学工和后勤服务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同时要出台落实劳动教育管理与考核制度,在校内营造劳动氛围,改革学分制,增加劳动教育学分,将三个维度的劳动教育纳入专业教学标准,使其成为人才培养与考核的核心指标之一。

二是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将日常性劳动、专业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三个维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教育融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其次要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将企业生产引入专业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劳育元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最后要改革专业人才评价标准,将各类劳动的评价指标纳入专业人才评价体系,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劳育平台,精准评价劳育成效,确保劳动教育质量。

三是完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从课程体系整体设计着手,对职业劳动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与分解,划分成各种劳动模块,将职业劳动模块融入各专业课程,做到专业课程门门有劳育。

四是创新高职院校专门劳动课程。为提升学生对劳动意识、劳动理念的认识,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观,应开设专门的劳动课程,将日常生活、专业技能训练、社会服务有关内容融入劳动课程教学,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新形态劳动教材,开发数字化劳动教学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改革劳动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搬进日常生活、工厂车间、社区,由从书本学劳动转变到“田间地头”参与劳动,在劳动中学习和感悟劳动,提升劳动教育品质。

(二)高职院校“三维度四策略”劳动教育模式的实施路径

1.做好以上率下,增强劳动示范带头驱动力。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首要任务就是制定全员参与劳动的制度,要求学校自上而下全员参与劳动,并对劳动的形式、时间、内容与评价进行规定;其次是以上率下,领导干部要到院系与教师、学生同劳动,劳动地点包括教室、实习实训室、分点包片的公共区等,劳动内容主要为卫生保洁、实训设备开发与维护等;再次是开展劳动考评,要对领导干部、教师、学生同标准、同方式进行考核,可以采用考核小组评价与互评等形式对劳动成效进行评价,并对考核成绩进行公布,增强劳动示范带头作用;最后是做好监督落实,真抓实干,确保全员劳动长期化、制度化,为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和营造劳动氛围与劳动文化打下坚实基础,实现以劳促行。

2.革新课堂教学,保障劳动教育实施主渠道。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劳动课程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学革命为突破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理论等内容与专业职业劳动特性相融合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组织、分层次地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同时,打造一支由思政教师、企业教师与专任教师组成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各具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及教学资源,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支撑,从而实现以劳启智。此外,结合职业岗位特色,遴选典型劳动教育案例,以真实的项目活动为载体,融合劳动教育与专业技能学习。

3.丰富实践载体,创设劳动教育开展新方式。高职院校立足职业教育特性,可以从劳动教育三个内涵维度着力实施。第一,加强日常劳动教育。制定劳动公约、劳动教育管理办法等制度来规范劳动教育,将日常劳动常态化、制度化,如定期组织开展教室、实训室、公共区、寝室劳动评比活动,引導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第二,加强专业劳动教育。学校应加强校内各专业实训场地、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场地保障,让学生在专业实习中增强劳动技能,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体会劳动的意义,提升学生劳动意识。第三,加强社会服务性劳动教育。学校统筹部署各专业学生利用节假日为学校、社区、合作企业、农村进行社会服务性劳动,特别是要利用各自专业优势服务社会。

4.增强信息化手段,搭建劳动教育管理智慧平台。要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运用信息化技术搭建智慧劳育平台,通过开发手机App等学生劳动智慧终端系统,感知获取学生学习、劳动和生活中的数据,在对这些行为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之后,建立学生劳动学习及成长经历的数字档案,并为学生进行“数字画像”,让教师及时跟踪分析学生的劳动行为、劳动兴趣等多维数据,根据学生特性来设计个性化劳动教育方案。例如,分析学生学习与生活数据,可以找出学生生活规律,个性化安排学生的劳动时间、劳动内容,使学生生活、学习和劳动三不误,从而实现以智促育。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劳动教育进行分析,让学校与上级部门及时了解劳动教育现状与成效,并能为劳动教育实施与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5.强化校园文化,营造劳动教育宣传氛围。高职院校除了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外,还应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实现环境与氛围育人。第一,推进劳动文化宣传教育活动。设立劳动教育宣传周、主题教育日,线上线下联动,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积极营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文化氛围,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第二,推进榜样感召教育系列活动。邀请榜样人物进校园,组织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号召学生向身边的劳模、大国工匠、优秀毕业生等典型学习。

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模式

首先,在厘清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内涵及价值的基础上,从平时劳动表现、课程劳育、课外实践劳育三个维度构建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课程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其次,要建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评价体系。从开设独立的劳动教育课程情况、劳动教育对其他课程的渗透、劳动实践、校园劳动教育文化等四个方面构建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评价指标与策略,确保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一)学生劳动素养评价

针对高职学生的劳动教育目标与具体内容,建立由学校、社会和学生相结合的多主体联动评价机制,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导评和社会共评的方式,对学生劳动任务清单、劳动日志、成长档案进行考核。考核评价标准应从平时表现、必修课学习和课外劳动实践三个方面来设计,每个方面设置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四个评价点,形成共十二个评价点的评价体系。

(二)劳动教育实施评价

为持续提升高职学校的劳动教育能力与水平,需要建立针对劳动教育主体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可以从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情况、其他学科渗透、校外课外实践和校园文化强化四个方面来设计,并在每个方面各自设置三个考核点。其中,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情况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情况、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与成效;其他学科渗透指标包括劳动教育渗入公共基础课情况、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情况和劳动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实施与成效;校外课外实践包括学生日常生活劳动、学生专业劳动、学生服务性劳动;校园文化强化包括劳动主题教育活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劳动教育视觉文化。

[参考文献]

[1]范涌峰.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现实样态与逻辑路向[J].教育發展研究,2020(24):28-35.

[2]槐福乐,任梦,吕清.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教育与职业,2020(24):13-19.

[3]金哲,陈恩伦.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逻辑与实践路径探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53-60.

[4]李珂,蔡元帅.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07-110.

[5]刘洪庆,张兰芳.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目标设定与实施策略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0(10):94-97.

[6]孟庆东.论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19):103-107.

[7]谢妮.劳动教育的身体基础和社会情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45-52.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实施策略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