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教育公共外语课程“微思政”建设研究

2022-05-30 03:09康霞田梅荣
教育与职业(上) 2022年9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思政

康霞 田梅荣

[摘要]文章分析了“微思政”的时代内涵,认为其具有生活化、渗透性和交互性三大优势,将长尾理论和道德体验理论作为职业教育公共外语课程开展“微思政”的理论依据,据此提出了精选微内容、丰富微产品,利用微平台、打造微阵地,开展微对话、促进微互动,精干微队伍、优化微环境,发挥微力量、落地微成果五项实施路径,以期促进职业教育公共外语课程思政教育成果的有效落地。

[关键词]职业教育;公共外语课程;微思政;课程思政

[作者简介]康霞(1981- ),女,河北沧州人,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北京  102628)田梅荣(1980- ),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8)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教指委2020年度职业院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研究专项课题“‘微思政视阈下公共外语课程思政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WJYZW-2020-2059)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7-0108-0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生思政教育“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国际交流日益深入、合作日益广泛的时代背景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外语课程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阵地之一,应充分发挥其不同于母语教育的育人功能,使爱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意识、跨文化比较与文明互鉴意识在学生内心落地生根,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切实提高其多元思维认知与审辨能力、中外人文交流与合作能力,为学生未来参与国际事务、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必要的胜任力基础。

目前,广大高职外语教师能够认识到课程思政理念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并积极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实行,但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被动接受型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也较为固化。这种以传授和灌输为主的“信息茧房”式课程思政将思政内容以单一、线性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一方面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难以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无法保证学生深刻理解其含义,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总体目标相去较远。与此同时,公共外语思政教育的任务艰巨而课时却在减少。如何充分发挥公共外语课程内在的德育价值,提高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影响力与内化效果,使其在高职生的意识形态领域真正掌握话语权?在新媒体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应运而生的“微思政”是一项有效举措,它不但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还为广大外语教师提供了一个隐性而广大的思政教育阵地,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的有效抓手,值得深入开发利用。

一、“微思政”的时代内涵及优势

(一)“微思政”的时代内涵与建设性意义

“‘微思政是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与互联网资源,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承载形式,以日常化、具体化的对话形式对大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思想、人生态度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①“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思政微课,‘微思政更重要的是从微观视角出发所实施的一种即时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②该模式是适应新时代多元信息化的必然选择。信息化在驱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前进的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文化领域发展态势的影响尤为突出。

高职院校学生本就对新鲜事物钟爱有加,但有时不能精准明辨是非;价值取向多元,政治意识相对薄弱,但对公共事件参与愿望强烈;主动接触西方文化,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内涵感悟不透。在“信息化”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大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幅度、广度和速度急剧增加,高职学生对“微媒体”平台钟爱有加、极为依赖。同时,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繁衍与思潮传播,使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大大增加。以外语课程为抓手,探索“微思政”的教学模式,争取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外,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也为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扩展思政教育渠道、铸牢意识形态“防火墙”提供了可能。

(二)“微思政”的三大优势

与启发式互动性较少、“照本宣科”居多的传统课程思政相比,“微思政”的显著优势有以下三点:第一,生活化。“微思政”聚焦具有教育价值的社会议题和讨论素材,紧跟时代步伐与学生需要,借助“微媒体”,利用多樣的生活化教育内容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开展亲近、鲜活的课程思政。第二,渗透性。“微思政”是隐性教育,教育者以“微言大义”的形式开展思政教育,“以朋友交心的方式含而不露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进行教育和引导”③,使其内化于心,如盐溶于水一般自然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第三,交互性。“微思政”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矩阵进行互动、交流,将学生体验作为思政教育的核心形式,而教育主体也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交互式道德体验中,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表达与客观实践,从而实现课程思政“外化于行”的教学目标。

二、职业教育公共外语课程“微思政”的理论依据

(一)长尾理论

在市场经济中,商家主要获取20%的重点商品和主要客户群体,而忽视80%的其余商品和次要客户群体,进而忽略了这80%小商品和小客户群体所能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有人将这80%的小商品和小客户形象比喻为“长长的尾巴”,将前20%称为头部,将后80%称为尾部,关注头部而忽略尾部的理论称为长尾理论。在新媒体时代,长尾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同样适用。可以将传统思政课堂模式看作“头部”或“主体”,而把面向大量分散的大学生受众个体提供的各种信息或者活动看成“长尾”,这个“长尾”便可以用“微思政”进行描述。

目前职业院校公共外语课时普遍缩减,职业院校学生普遍追求个性,有限的思政教育课堂主阵地可用于开展典型、共性、刚性的课程思政教学。而课下线上的“微思政”则为有温度有效度的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型课程思政提供了可能,思政教育“刚柔并济”有助于凸显教育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

(二)道德体验理论

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自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④党中央也一直号召广大一线教师要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因此,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學主战场的作用,又要充分挖掘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优势作用。交互体验式的“微思政”第二课堂是一项时代的产物、科学的探索,能使语言教育回归教育的原点——人的教育,使课程思政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三、职业教育公共外语课程“微思政”的目标与实践路径

外语学科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微思政”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外语课程,应以语言能力为基础要素,以文化意识和道德修养为价值取向,以思辨和学习能力为发展条件,充分发挥其强大的育人价值,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文化修养、文明素养、责任意识、思维品质及沟通能力等实践本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其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切实服务于国家、社会的需要。具体的实践路径如下:

(一)精选微内容,丰富微产品

与传统课程思政信息量小、面向窄、途径相对单一的特点相比,以新媒体和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微思政”承载的信息量巨大,具有即时、开放、简洁、快速的特征。但是,由于信息制造的低门槛和网络监管的不健全,网络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也不乏一些极端思潮、低俗思想甚至某些国家意识与文化的恶意渗透。而高职阶段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定型,对新思潮、新事物较为敏感。要避免教育客体陷入“信息茧房”,职业院校外语教师要利用学科优势,精选“微思政”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筛选充斥在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和价值观念,尤其要重点关注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政治问题的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价值引领,使其在纷繁复杂的中外文化交融与碰撞中,增强文化自信,明辨是非真理。教学“微”资源的挖掘一定要紧密联系国内国外局势,联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及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以细微性为核心特点之一的“微思政”看似细小、随机,但在实际操作上一定要经过专门设计,结合目标岗位群的职业素养要求和课程总体目标来选取教育素材。任课教师不是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增加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道德说教与政策宣讲,而要精选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外语学科与思政教育有“生成性”内在关系的微素材,以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的隐性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

运用信息技术,整合网络资源,结合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和课程需要繁荣微产品。除了以英语语言和中西文化为载体制作课程思政微课外,还应多方并举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内容要涵盖思想、道德、心理、职业精神等方方面面。应以英文版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制造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凸显民族特征、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建立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库,各个元素的微成果内在统一又相对独立,方便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泛在学习。

(二)利用微平台,打造微阵地

微信、微博等一些新媒体平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信息资源的传播方式,大大提高了传播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教师的信息优势,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单纯依托课堂平台,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新的需求,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微平台,是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心灵的迫切需要。

职业院校除了利用好微信、微博、QQ等即时通信App,还要发挥好“学习强国”“学堂在线”等新型网络学习App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要积极打造和拓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意识形态阵地,打造集校园广播、官方微信、官方微博、校园手机报、外语学科交流群等校园载体、官方平台于一体的媒体宣传平台矩阵,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凝聚成价值引领的强大力量。通过学生熟悉而乐见的快速、便捷、灵活的传播渠道,充分满足其多样化、个性化、自主性需求,让思政教育更加灵动的同时加固意识形态“安全网”。

(三)开展微对话,促进微互动

尊重微个体是确保思政教育的成果植根学生内心的前提。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被别人尊重的需求,这一点对于自信心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英语基础较弱的高职学生尤为重要。被尊重可以促进高职生增强自我效能感,只有他们对学习活动饱含热情,才有可能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

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个体意识和独立意识。信息化背景下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使人人都享有平等的话语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评论者,都在被关注,也在关注着别人。微平台氛围宽松、自由,可有效促进学生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话题和情境中用英语进行信息分享和双向互动交流。微对话和微互动的开展极大增强了课程思政内容的实效性,学生在分析、讨论、解释、交流中提升修养、应用语言、增强能力。该形式将思政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表达,促进英语应用能力和道德水平、人文情怀双提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思想的解读。由于外语学科的特殊性,必然涉及西方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因素。教师越追求语言素材的原汁原味,学生越容易受到西方思潮和观念的影响。在与学生进行微对话和微互动时,教师要借助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进行及时评价、反馈,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如有偏移,及时予以纠正。

(四)精干微队伍,优化微环境

高校教育之本是立德树人,主力军是教师队伍。教师的师德师风、理想信念、视野格局和育人意识、教学艺术等综合素质对课程思政的效果具有直接影响。信息化背景下,广大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思政修养、提升育人意识、增强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合能力外,还要提高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新媒体平台创新教学方式和思政载体的能力。尤其是外语教师,务必要保证立场坚、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格局大、品德高、人格正、自律严、信息技术高。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一线教师自身思政综合能力的提高,还需强化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锻造一支集校级和各二级学院领导、学生工作专员、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优秀学生干部等于一体的“铸魂”工程师队伍。“微思政”建设涉及内容多、部门广,除了第一课堂,更注重课前课后的线上战场,必然离不开信息技术支持与舆情监控部门、宣传部门和团委、学生处和行政部门的协作。这就要求在宏观层面加强领导,做好“微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根据高职院校不同的专业类型分类施策;在中观层面完善学校制度设计和机制建设,健全学校“微思政”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发挥好考核评价指挥棒的作用,建设“微思政”建设的激励机制,鼓励系统内各环节人员发挥最大潜能,力争水平精湛;在微观层面,把握教师、课程、教学三个关键要素,深化“微思政”的内涵建设,促进“三教改革”。总之,要全校一心,协同联动,营造“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浓郁氛围和良好环境。

(五)发挥微力量,落地微成果

如前所述,看似细小而随机的“微内容”实则是教师精心挑选和专门设计的精品思政素材。根据长尾理论,那些处于尾部的“微内容”汇集起来就形成了庞大的内容体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与传统思政教育相比,“微思政”以学生体验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教育方式。“体验源于生活,源于真实的内心感受,这种感受架起了生活与心灵之间的桥梁,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知,激发其道德情感,培养其道德意志,形成道德信念,提升道德修养并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⑤“微思政”模式下,学生不仅是思政产品的使用者,更是教育产品的生产者和改进者,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大大增加。

“微思政”立足小微,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反思身边事。目前,很多普通高校已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职业院校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比如,借助“微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政治锤炼、知识实践、技能拓展、素质养成为主要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将信仰、信念和信心的力量转化为奋进的行动;开展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文化节系列活动,组织学生结合国内外时事,围绕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拍摄校园背景的系列英語微电影,提高学生多元认知与审辨能力、爱国情怀与文明互鉴意识;举办英文版感动大学人物、新时代校园模范等网络评比活动,通过高品位的网络文化促进学生各方面成长成才,在学生参与、体验中寓教于乐,达到芬芳馥郁、沁人心脾的教育效果;让学生利用其喜闻乐见的方式用英语分享自己身边的故事,以内化于心的道德选择和理想信念引发道德共鸣、启迪心智,从而将语言知识和技能操练融入人文情怀、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提升的实践与分享中。此外,在考核内容中增加学生发挥外语优势、参加志愿或公益实践的要求,在实践体验中积聚精神财富,促进思政教育成果生根发芽。

新时代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务必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借助信息媒体和网络平台,用互联网思维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践行外语学科与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增强其时代感和吸引力。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积“微”为“巨”,“微思政”模式的建设和应用极大促进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人而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了思政教学密度,降低了思政教学难度,提高了思政教学效度。然而,由于网络资源和“微平台”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微思政”模式规范的建设标准和有效的监控与评价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科学化。

[注释]

①③王睿.增强思政教育“微力量”[N].光明日报,2019-10-08(14).

②⑤张文礼,樊致珺.“微思政”: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形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3-12(8).

④季海菊.长尾理论视角下的微德育开发[J].学海,2014(6):12.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22-05-08].https://news.

12371.cn/2016/12/08/ARTI1481194922295483.shtml.

[2]新华社.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2-05-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1223106025526840&wfr=spider&for=pc.

[3]许秋凤.打造民族地区学校体验式德育新模式[J].广西教育,2021(30):28-30.

[4]郑运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微思政”模式[J].红旗文稿,2017(3):33-34.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