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与路径

2022-05-30 10:48崔玉改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史融入

摘  要:“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的历史观和政治观、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和引导大学生抵制错误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四史”教育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着融入的内容缺乏整体性、融入的具体方式不恰当、融入的过程缺乏协同等问题,通过加强与中小学“四史”文化教育的衔接、积极完善课程内容、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拓展“四史”教育途径和手段、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等方式,将“四史”教育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

关键词:“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路径

“四史”是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重要载体,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多样的理论素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因此,加强“四史”教育,并积极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时代提升大学生民族自信,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方式。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1]加强高校“四史”教育,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观,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引导大学生抵制错误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一)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钙”,能够指引着人们朝着确定的奋斗目标努力前行。“四史”内容丰富,包含着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都凸显了党和人民为了理想和目标一路走来不怕困难、奋勇向前的决心和勇气,也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困难、勇于斗争,为了理想、为了信仰义无反顾斗争的精神。通过“四史”教育能够激励广大学生积极汲取精神之钙,不断地追寻信仰之源,自觉地以祖国的英雄为榜样,时刻激励自己不断奋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增砖添瓦。青年大学生在实现自身理想的过程中积极学习“四史”,使自己成为强化理想信念与政治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观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2]因此,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不仅是历史教育也是政治教育。“四史”全面客观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一路走来所进行的斗争和所取得的成就。因此,青年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具有历史学习教育的鲜明特点,系统客观地学习“四史”相关理论知识,能够帮助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另外,“四史”教育还具有政治性。“四史”集中展示了我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会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行”。这对于青年坚定政治方向、增强抗挫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等都能起到巨大的鼓励和借鉴作用。因此,强化“四史”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政治观。

(三)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四史”的主要内容,其集中概括了党百年历史过程中的发展和成就,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指引产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党史中,青年大学生能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胜利所坚信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从新中国史中,青年大学生能从新中国的发展中看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制度自信;从改革开放史中,青年大学生能够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广大大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文化自信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四)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习近平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历史虚无主义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错误思潮,一些投机分子在网络上诋毁中国,恶意评价党史人物,否定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错误思潮严重影响着青年对主流价值的认同。面对这种不良思想的侵害,高校必须加强“四史”教育,通过“四史”学习,为大学生明是非、养正气提供指引。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不足

“四史”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精神养料,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关键的指引作用。但从现实来看,新时代“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知识欠缺、方法不当、过程缺乏协同等一些现实境遇。

(一)融入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整体配合

清晰明确地融入内容是开展融入工作的灵魂和前提,只有内容明确又充实,才能推动融入工作的健康运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对于融入的内容存在部分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部分高校存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自为政,缺乏整体配合的问题。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都涉及有“四史”的相关知识,但是一些内容缺乏整体规划,没有进行良好的衔接,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全面系统地学习“四史”。新修订的2021版《思想道德与法治》,其中有许多内容都可以與“四史”的内容相连接,例如,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可以与“四史”中的相关历史人物相衔接,通过人物、事件的分析,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想信念的知识可以与百年党史的内容相衔接;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道德等相关知识可以与“四史”的部分内容有机融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历史性,“史”的内容较少。事实上,“四史”中的“党史故事”、“新中国发展的规律”“改革开放的成就”“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等内容都可以与这门课程的内容相融通。其次,部分高校“四史”的教材和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一方面,就“四史”教材而言,部分高校还没有与大学生“四史”教育相关的统一教材和专门的教育大纲,使得部分高校在开设“四史”课的过程中在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从课程的开设形式来看,部分高校是以选修课或者网络公开课的形式来开设“四史”课程,这使得一些教师和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

(二)融入的具体方式存在问题

科学合理的融入方式是有效开展融入工作的钥匙,通过采用有效的方式,能够使融入工作事半功倍。首先,部分高校的课堂教学较为单一。课堂教学是“四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基本的方式。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教育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都是以理论讲授为主要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教育者偏重单向灌输,不可否认,灌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方法运用得当,能够使学生有效地接受到“四史”知识,但是教育者只是以说教式的方式进行,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四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部分高校的实践教育创新性不够。实践教育是二者融入的重要方式,它使融入的形式更加生动活泼而且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就目前融入的实践形式来看,大部分实践活动是通过演讲、辩论赛、诗歌朗诵等传统形式出现,实践形式缺乏创新,学生对“四史”活动缺乏兴趣。再次,部分高校对网络新媒体运用不充分。网络新媒体是学生学习“四史”的重要方式,在融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部分高校对网络新媒体的运用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它在大学生“四史”文化教育中的作用。最后,部分高校隐性教育的作用不明显。隐性教育是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因此,将“四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教育發挥着重要作用。就现实状况来看,部分高校在“四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隐性教育的作用并不明显。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将“四史”纳入其中,一些高校没有将“四史”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缺乏“四史”文化的熏陶。

(三)融入的过程缺乏协同

“四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各个部门协同推进,才能为二者的融合打造一个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融入格局。就目前的状况来看,部分高校在融入过程中存在着课上和课下、校内和校外缺乏协同的问题,使得融入的内容不连贯,融入的影响缺乏持久性,从而影响了融入的效果。首先,部分高校存在着课上和课下缺乏协同的问题。就现实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是融入的主渠道,大部分的“四史”内容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传递给学生的,然而课下作为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并没有很好地开展融入教育活动。其次,部分高校存在着校内和校外缺乏协同的问题。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等方式将“四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入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身处校外的家庭和社会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四史”融入的重要性,在具体的融入实践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十分微弱,没有形成良好的育人格局,从而影响了融入的效果。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四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需积极探究融入的多元化方式,增强二者融合后的整体性、衔接性和实效性,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加强与中小学“四史”文化教育的衔接,增强“四史”融入的针对性

“四史”融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深入加以挖掘。首先,加强与中小学“四史”文化教育的衔接。大学生的“四史”教育一般是从小学开始的,对“四史”的学习是在小学、中学的语文、历史等课程中逐步展开的。在大学阶段,高校继续对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想要取得理想效果的一个前提就是先去了解大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都接受了哪些“四史”教育,了解学生们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学习了“四史”的哪些内容,这样就可以在教材和教学内容上与中小学“四史”教育做到有效的衔接,避免高校“四史”教育与小学和中学的“四史”教育相脱节,增强“四史”融入的针对性。

(二)积极完善课程内容,充分发挥“四史”融入的时效性

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方面充实“四史”内容。大学生“四史”教育,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提高对“四史”课程设置的重视程度,同时,还要加强相关教材方面的建设。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该增加“四史”课程所占的比重。一是开设专门的“四史”课程,如《党史》《新中国史》等课程,将“四史”课程列入必修课的行列,成为学校每个专业都要上的公共课。二是在高校开展“四史”相关专题讲座。请“四史”研究的相关专家和学者为大学生进行讲解。三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个专业的相关课程中加入“四史”的部分内容。高校“四史”教育也应该在教材建设方面加大投入。首先,相关部门应组织力量对现有的“四史”教材进行筛选和整合,出版高校“四史”教育的统编教材,规范“四史”教育。同时,要在不同的专业教育中充实“四史”的内容,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四史”课程教材要进行适当调整,加入与专业特点相关的内容。其次,高校“四史”教育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并通过官方网页、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进行传播,从而实现多方面加强“四史”教材建设的目的。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四史”融入的准确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对高校“四史”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通过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学习“四史”的兴趣。首先,增加“四史”课专职教师的数量。高校在招聘教师时,可以设置教授“四史”课程的专职教师岗,在招聘时可以对应聘教师进行“四史”的相关测评,要求其“四史”水平达到一定的标准。在入职后,应该定期进行“四史”相关内容的考核。此外,在招聘教师时,可在专业选择上有所倾向,除了招聘历史专业的教师以外,还可以在符合教师资格的前提下,将专业要求扩展到与“四史”教育相关的一些专业上。例如,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等等。其次,持续提高高校教师的“四史”水平。一是对“四史”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周期性的培训和考核,定期组织任课教师学习国家最新精神和指示,使任课教师在理论上对“四史”教育保持清醒的认识。同时,还要定期对任课教师进行“四史”相关内容的培训和讲座,不断巩固和提高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二是对高校辅导员同样要进行“四史”教育。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培养辅导员自身的“四史”素养,也使辅导员学习“四史”中蕴含的丰富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并将这些理念和方法运用到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中去,这样有助于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拓展“四史”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四史”融入的多样性

“四史”教育效果的好坏与方式方法密切相关,当前形势下,“四史”教育可以通过挖掘多种途径增强效果。首先,利用网络技术传播“四史”。网络时代的今天,互联网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抢占的新阵地。高校“四史”教育应有效利用网络技术,服务于教学与宣传工作。学校应该加强自身的网络建设,搭建线上“四史”教育平台,提高校园网络的服务性和教育性,在校园网中增加“四史”教育的相关内容,利用互联网开办网络“四史”学习专栏,组织学生在线交流、互动;还可以开设“四史”相关的微博、贴吧和微信公众号,将“四史”知识及时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使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四史”,并且可以方便学生及时交流心得和感受,增加学习的互动性和体验感;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内的报刊杂志、校内的宣传栏、教学楼或寝室楼的楼道等,营造校园内学习“四史”的氛围,促使线上的网络教学与线下的各种活动形式相呼应,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其次,利用校园学生社团传播“四史”。高校“四史”教育应该很好地利用学生社团,建设与“四史”内容相关的学生社团,例如,可以通过分享各自喜欢的历史和人物事件将其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通过舞台剧或者话剧的形式展现给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带动更多的同学学习和宣传“四史”。再次,开展与“四史”相关的各项学生活动。开展与“四史”相关的教学竞赛、辩论、演讲、知识竞赛活动,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历史博物馆,红色文化景点等,实际感受“四史”的魅力。最后,利用社会和家庭的有利因素学习“四史”。高校“四史”要对社会和学生家庭等有利因素进行合理的使用。社会方面,学校应该呼吁社会更多地传播“四史”的积极内容和精神,为学生和全社会学习“四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家庭方面,学校应该与家长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家庭在“四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营造学习“四史”的良好家庭教育氛围。

(五)完善相关制度保障,提升“四史”融入的制度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的完善深刻影响着“四史”融入的效果,通过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提升“四史”融入质量。首先,完善监督体系。“四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部门和内容较多,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完善监督的程序,加强党和政府的监督效能,并积极构建学生对教师“四史”融入情况的评价,通过多方主体的合力监督,增强监督的效果。其次,完善动力机制。“四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作用在教师,因此,对于教师要求其扎实掌握“四史”相关理论知识,并将其灵活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去。学校也要设立考评机制,定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考评,进而提高教师“四史”素养。最后,完善评价体系。有效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是检验“四史”融入效果的重要方式,更是督促教师尽职尽责的重要制度保障。通过考评,教师能够掌握工作的重难点,这样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融入的效能。

(六)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调动大学生学习“四史”的主观能动性

“四史”教育不仅是回顾历史,深入理解党和国家发展历程的重要途径,更是鼓励新时代青年人不断奋斗的精神养料。因此,要不断强化“四史”学习的使命意识。首先,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四史”的主动性,通过鼓励大学生积极观看相关的党史纪录片和相关的电视剧、电影、动漫等,提升大学生的兴趣。近两年历史剧优秀作品频出,《觉醒年代》《功勋》等电视剧热播,深受观众喜爱。我们就可以利用电视剧的内容,挖掘其中的“四史”内容,对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其次,要不断提升大学生学习“四史”的理论认知。“四史”内容丰富,学习起来绝非易事,因此,对“四史”的学习要深入其中,由点及面,融会贯通,通过多角度的分析理解,把“四史”知识串联起来,通过总结,发现历史规律。最后,學习“四史”要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引导大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要学会灵活运用,通过灵活的分析和运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强调 全面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N].人民日报,2020-09-23(01).

[2]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01).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01).

责任编辑  苗存龙

作者简介:崔玉改,汕尾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2022年度汕尾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WSKYZ-202107)成果。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史融入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