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最短路径”,探索思路突破

2022-05-30 10:31王律奇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最短路径展开旋转体

王律奇

[摘  要] “蚂蚁爬行最短路径”是中考的常考题型,问题将三视图与空间几何相结合,考查空间转化和实际应用.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破题的核心定理,解题时需要在展开图形中构建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来求线段长. 文章结合2021年南京市的中考压轴题,开展解题探究,并进一步总结拓展.

[关键词] 几何;最短路径;展开;旋转体

“蚂蚁爬行最短路径”在中考中时有出现,该类问题将几何体与平面图形有机结合,实现了简单的空间转化,可考查三视图、平面几何相关知识以及思维转化能力,下面进行具體探究.

考题呈现,背景揭示

1. 考题呈现

考题  (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数学卷第27题)在几何体表面上,蚂蚁怎样爬行路径最短?

(1)如图1所示,圆锥的母线长为12 cm,B为母线OC的中点,点A在底面圆周上,的长为4π cm. 在图2所示的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中画出蚂蚁从点A爬行到点B的最短路径,并标出它的长(结果保留根号).

(2)如图3所示,该几何体由底面半径相同的圆锥和圆柱组成. O是圆锥的顶点,点A在圆柱的底面圆周上. 设圆锥的母线长为l,圆柱的高为h.

①蚂蚁从点A爬行到点O的最短路径的长为________(用含l,h的代数式表示).

②设的长为a,点B在母线OC上,OB=b.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如图4所示,在图中画出蚂蚁从点A爬行到点B的最短路径的示意图,并写出求最短路径的长的思路.

2. 背景揭示

本题目中蚂蚁从几何体的某一点出发,沿着表面爬行到另一点,求最短路径,属于典型的“几何体表面线段最值”问题. 问题突破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良好的学科素养. 对于蚂蚁在几何体表面爬行问题,学生解析时通常需将几何体展开成平面,然后运用勾股定理来计算最短路程,即利用“化曲为平”“化折为直”的思想来解决.

需要注意的是,几何平面展开的方式有多种,不同方式可形成不同的爬行路径,故需要理性思考、操作实践、分类总结,才可以确定方案,形成策略. 同时要注重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深刻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原理的内涵.

考题分析,思路突破

上述探究几何体表面蚂蚁爬行中的最短路径,最显著的特点是涉及了圆锥体,其表面展开为扇形,必然含有圆弧,问题解析需要学生掌握圆弧的相关知识,下面进行具体探究.

1. 初探第(1)问

该问中的几何体为单圆锥,题干中直接呈现了圆锥展开的平面图——扇形,需要构建几何体与平面之间的关联.

求由点A爬行到点B的距离,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在平面图中就为线段AB的长.

连接OA,AC,如图5所示. 设∠AOC=n°,由于圆锥的母线长为12 cm,的长为4π cm,由弧长公式可得=4π,解得n=60. 因为OA=OC=12,所以△OAC为等边三角形. B是母线OC上的中点,由“三线合一”可知AB⊥OC. 在Rt△ABO中,AB=OA·sin60°=6.

评析  上述题设较为简单,只需建立几何体表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联,利用对应定理即可确定最短距离. 本质上为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突破的关键是分析△ACO的特性.

2. 深探第(2)问

该问设定几何体为圆锥和圆柱的组合,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两几何体展开后的平面图形,即圆锥展开为扇形,而圆柱展开为长方形;二是平面图形之间的关联,扇形的圆弧长=长方形的一边长. 探究几何体表面两点之间的距离,体现在平面中即为两点之间的距离.

①该问求点A到点O的最短距离,其中A为圆柱体底面圆周上一点,O为圆锥的顶点,观察可知最短路径为:先沿着过点A且垂足于底面的直线爬行到圆柱上底面圆周上,再沿着圆锥母线爬行到顶点O上,显然最短路径长就为母线长l加上圆柱的高h,即l+h.

②该问求点A到点B的最短距离,其中点B在母线OC上,需要画出点A到点B的最短路径,体现在平面中只需连接AB即可. 该问的特点是不需要求AB长,但需写出相应的解题思路,思路需要体现两点:一是求解点、线的顺序;二是呈现求点、线的具体模型、定理、公式.

求最短路径长的思路如下:如图6所示,连接OG,过点G作AD的垂线OF,垂足为F,由题意可知OG=OC=l,GF=C′D=h,OB=b. 求解顺序如下:

①由于的长为a,则展开后线段AD=a,可设线段C′G=x,则弧长=x,结合母线长l可求出∠COG.

②再过点B作OG的垂线BE,垂足为E. 因为OB=b,在Rt△OEB中使用三角函数,可求出OE和BE的长,从而可得到GE的长,利用勾股定理即可表示出BG的长.

③由于FD=C′G=x,则可得AF=a-x,在Rt△AGF中,用勾股定理可表示AG. 由AF+FH可得AH,由EG+GF可得HB.

④由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故需要求A,G,B三点共线,在Rt△ABH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B2=AH2+BH2,代入线段长可构建关于x的方程,即可求得x的值.

⑤再将x的值回代到BG和AG中,求其和即可得到最短路径长.

评析  上述第(2)问同样是求几何体表面两点之间的距离,其特殊之处在于两点位置一般,需要学生在展开的平面中构建模型. 其中第(2)问更为新颖,利用圆柱和圆锥构建了组合体,侧面展开图则为扇形和长方形的组合. 问题解析全方位呈现了思路构建的过程,对学生的思维有着较高的要求,虽简略了解题过程,但考查思路更具挑战性.

解后总结,拓展关联

1. 解后总结

“蚂蚁爬行问题”属于几何情景问题,将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充分结合起来,问题考查三大方面:一是立体几何与三视图;二是几何的知识定理;三是数学几何在实际中的应用.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破解“最短路径”问题的核心定理. 基于几何体,可将问题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旋转体,如上述所涉及的圆锥、圆柱,此外还有球体等;二是非旋转体,如常见的棱柱、棱锥. 问题解析需要学生关注不同类型几何体的展开图,掌握对应的三视图.

类型一:旋转体,需要重点掌握圆锥和圆柱的展开图,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扇形,几何体与展开图的关联如下:①圆锥体的母线→扇形的半径;②圆锥体底面周长→扇形圆弧长. 而圆柱的展开图为长方形,几何体与展开图的关联如下:①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②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长.

类型二:非旋转体,需要重点掌握棱柱和棱锥,两者展开均为几何常见的图形,对于规则的棱柱则为长方形,可直接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分析;对于一般的棱锥,则可以考虑直接沿着一条侧棱展开,则展开图为三角形的串联组合,连接相关点,构建三角形即可求解最短线段.

2. 拓展关联

考题属于“蚂蚁爬行问题”中的类型一——旋转体,下面结合一道例题进一步探究类型二——非旋转体的突破过程.

例如图7所示,正方体的棱长为2,一只蚂蚁在顶点A处,在顶点G处有一粒米.

(1)若蚂蚁要吃到这粒米,需要爬行的最短距離为多少?

(2)若蚂蚁刚准备出发时,突然一阵风将米粒吹到了GF的中点M处,蚂蚁要想吃到该粒米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为多少?

分析: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为长方形,在长方形中连接相关点,构建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即可.

(1)该情形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如图8所示,连接AG,则AG的长就为最短路径. 因为正方体的棱长为2,所以AC=4,CG=2,在Rt△ACG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G==2,即蚂蚁要吃到这粒米,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为2.

(2)米粒位于点M处,而M为FG的中点,则侧面展开图如图9所示.

由题意可知AN=AB+BN=3,MN=2,在Rt△AMN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M==,即蚂蚁要吃到这粒米,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为.

评析  上述考题以正方体为背景,“线段最短”与“勾股定理”组合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掌握其侧面展开图是解题的关键. 对于几何体中的点,学生解题时需要将其定位到展开图中,依托几何图形的性质来研究线段长.

写在最后

“蚂蚁爬行最短路径”问题在中考中十分常见,可全面考查学生的空间几何观以及几何分析转化能力. 将几何体展开是解题的首选方法,可实现问题的平面化,问题解析要关注其中的特殊位置,以其为纽带构建模型.

该类问题较为新颖,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问题中蕴含了丰富的几何知识和数学思想. 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核心定理,合理渗透数学的化归转化、模型思想等,引导学生体验解题过程,体会思路构建,提升学生的解题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几何观.

猜你喜欢
最短路径展开旋转体
基于柱壳法及柱坐标系求解旋转体的体积
旋转体体积的探讨
基于微元法的旋转体体积问题的一题多解
Dijkstra算法设计与实现
段落巧安排?说理更精彩
基于Dijkstra算法的优化研究
图论最短路径算法的图形化演示及系统设计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圆锥计算题,“展开”来思考
不确定条件下物流车最优路径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