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究竟是谁

2022-05-30 10:48吴康宁
新教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年龄阶段独立性成人

吴康宁

基于“人”的不同层面,对于“学生究竟是谁”这个问题的认识似乎已经得到了教师广泛的认同。这方面的认识可大致归纳为三点:

第一,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圈养的动物,更不是石头或机器。对于这些有肉有灵的学生,教师首先应当考虑其作为人的需要,承认其作为人的权利,维护其作为人的尊严,尊重其作为人的人格。第二,学生是“处于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未成年人”,而不是身心发展已经定型的成人。对于这些正在成长、渴望成长的学生,教师必须考虑其年龄阶段特征,教育中应当循序渐进。第三,学生是在禀赋、个性及文化特性等方面有著自身特点的人,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整体。对于这些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必须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当然,虽说上述认识得到教师广泛认同,并不意味着教师总是能基于这一认识去设计、实施并评价教育活动。

与此同时,从学生的某些基本特性出发,也能对学生究竟是谁的问题获得相应认识。譬如,有人认为,学生同时存在着“向师性”和“独立性”这两重性。所谓向师性,是说学生都希望受益于教师,希望遇到好教师,期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所谓独立性,是说学生都有独立的倾向和要求,如果能自己解决问题,就不会向教师求助;教师无法代替学生去学习和思考,即便教师想教给学生什么,也必须经由学生自己的独立学习才能领会、掌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学生既是依存之人,又是独立之人。当然,随着年龄阶段的升高,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会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基于学生的这种两重性,教师一方面应当“该出手时就出手”,对学生给予及时雨般的关心、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则应当是“该放手时就放手”,把原本属于学生的权利和机会、时间和空间还给他们。

……

此外,从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同样有助于认识学生究竟是谁。在这方面,笔者有过探讨,认为“学生是教师的双重有恩之人”。一方面,学生不只是教师的教育对象,也是教师的学习对象,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尤其如此;教师不只是帮助学生“成人”,也在这种帮助过程中使自身不断“成人”。因此,学生是教师的成长之师、有恩之人。另一方面,如同没有教师就没有学生一样,没有学生也就没有教师。假如没有学生可教,老师岂不要待岗乃至失业?没有学生可教,学校的举办者(国家也好、私人也罢)又凭什么要聘用教师?因此,即便在教师养家糊口的经济层面,学生也是教师的有恩之人。意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教师不再一味地自视为“蜡烛”与“园丁”,并因此而以学生的有恩之人自居,而是感到学生对于自己也不可或缺,自己对学生也要有感恩之心。这种感恩之心也可成为教师对学生予以关心、指导及帮助的一种力量源泉。

……

当然,笔者也要申明:此处适宜一事一议。所谓“没有教师就没有学生,没有学生也就没有教师”这一逻辑虽然符合事实,基于这一逻辑提出的教师对学生也要有感恩之心,这一观点虽然并无大谬,但这一逻辑显然不可无条件地沿用于认识其他某些类型的人际依存关系,诸如医生与病人、看守与囚犯等 ,那将会推导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来。

(摘自《呼唤教育回归》,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有删改)

猜你喜欢
年龄阶段独立性成人
我的各路好友
成人不自在
浅论我国非审计服务及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考虑误差非独立性的电力系统参数辨识估计
Un rite de passage
不同年龄阶段癫痫患儿奥卡西平活性代谢产物血药浓度的临床价值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组织模式的构建
不同年龄阶段泛素蛋白在ICR小鼠海马组织表达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