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自成蹊

2022-05-30 10:48朱永新
新教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陶子朱永新英文版

2016年2月27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座谈会暨《朱永新教育作品》英文版首发仪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这套16卷的《朱永新教育作品》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后,很快由美国麦格劳-希尔教育集团购买英文版版权,经过4年多的翻译,16卷英文版如期出版。出版社决定搞一个仪式庆祝一下英文版的正式出版。在考虑邀请专家名单的时候,陶老自然又在首选之中。一再麻烦陶老,我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但是会议召开在即,我只好在2月18日发短信邀请他。没想到,他又是第一时间秒回:“我现在在巴黎,23日回京。27日上午应可以出席。”

在那天活动的现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付来主持了首发仪式。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等出席活动,顾明远、陶西平、周国平、陈平原、杨东平等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探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朱永新教育作品》英文版的出版意义和推广价值。陶老在会上再次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他和顾明远等前辈学者平易近人的作风、奖掖后进的精神,不仅彰显出他们强烈的人格魅力,更给了我深刻的教育。

作为陶老的“小老弟”朋友,我知道,他经常是带病参加各种活动的。有很长一段时间,陶老住在医院治疗,往往是从医院直接赶到会场,在偌大的北京城穿梭。但每次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时,他又才思敏捷,激情澎湃,口若悬河。

2017年4月10日,得知陶老出院不久,我专门去他的家中看望拜访。上午9点半,我如约来到他在东花市北里的住宅。在他家客厅的沙发上,我们边喝茶边聊天,陶老讲了他在北京市第四中学学习的故事。那时他是学校学生会的主席,同学中有后来的国家领导人,也有李敖这样的文化名人。他讲了自己以华北五省一市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历史系录取的故事,也讲了自己身体“底子不好”,因为生病终止学业的故事。他告诉我,自己曾经在两所农村学校任教,教过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英语、俄语等多个学科,后来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任校长,再后来当北京市市长助理兼教育局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人生历程。他用自己的故事鼓励我继续坚持新教育实验的探索,为教育改革发声,也希望我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介绍了自己工作、学习和写作的情况。听说我正在编选《朱永新教育演讲录》,有意请他写序,他也一口应承下来。离开的时候,陶老夫妇还专门为我准备了礼物。那天,我更深入地走进了他的人生,深深感受到他的温厚慈祥。

2017年10月1日,我给陶老发去一个问候节日的短信——

陶先生好,双节快乐!感恩多年帮助提携。一晃自己也六十啦。生发许多感慨,写了一首打油诗:

人叹白发染双鬓,

却喜平和耳顺年。

人生百年刚过午,

明月照我耕梦田。

他很快发来短信:“生日快乐!”没有想到,他从此记住了我的农历生日。此后的重要节日,经常是陶老先问候我。2018年春节,他发短信说:“祝你在新的一年,新政务再进一步,新教育再谱新篇!”2018年9月10日教师节,他的短信是:“祝新教育焕发新的光芒!”9月22日,他再次发短信问候我生日。透过这一条条短信,我总能看到这位80多岁的老人殷切的目光和温暖的期冀。

2018年3月,《朱永新教育演讲录:创新教育才能创造未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我在第一时间将书呈送给陶老。陶老为这本书撰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长序。他在序言中说,这本书的出版,“为拓展我国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为加深对我国当前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的思考,提供了可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是教育界的一件盛事”。在序言中,他详细论述了我的教育思想具有的“前沿性、人民性、实在性和可操作性”四个重要特点。在序言的最后,陶老写道:“教育家成长的历程,不是一部浪漫史,而是面对难以破解的教育难题,敢于迎难而上、奋力拼搏。从永新同志这部演讲录中,我们可以听到一位教育家前进的脚步声。”

2019年年初,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和山西教育出版社商量准备编选一本《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共和国70年教育70人文选》。70人中自然少不了陶老。但是,当时陶老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我忐忑不安地发短信试探,能不能告诉我选哪篇文章即可。没有想到,病榻上的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我,1月20日发短信告诉我:“《人民教育》2018年第17期文章:《未来不再遥远》。”这是我手机中保存的他与我的最后一次联系。

在我的人生中,一直有“三陶”作为楷模,如影随形。

一位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我在30多年前就阅读了先生的主要著作,撰写出《中国教育思想史》。6年前我又再次精讀先生的全集,写下10多万字的阅读笔记。陶行知先生是新教育的代表性人物。可以说,我发起的新教育实验,正是继承和践行着新教育的思想与行动,让新教育在新时代中落地开花。

一位是叶圣陶先生,他编撰的语文教科书,曾经哺育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也是我们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原主席。我在苏州住处对面的草桥小学,前身就是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是叶圣陶曾经就读过的学校;不远处的苏州市第一中学,前身是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草桥中学),叶圣陶在此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我不仅精神上受到先生的感召,我的生活也在这一空间与先生相交。

还有一位,就是被誉为“活的教育学”的陶西平先生。在中国古代,对教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一般有“子”的尊称。所以,有孔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称呼,有先秦诸子之说。陶行知去世后,人们也曾经尊称他为“陶子”。我想,60岁出头就被大家尊称为“陶老”的陶西平先生,正是当代的“陶子”。

时光流逝,生命短暂,但是,总有一些事物沉淀下来。回想与陶西平先生的数十载同行,他的睿智与直率,他的谦和与热忱,他的心胸之广与视野之高,他的见识之远与躬耕之勤……他的诸多特质所诠释的,正是一个大写的教育人。他只是默默帮助着众人,我们却被他深刻地影响、长久地引领。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大哉陶子,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伟哉陶子,先生之恩,永世难忘。

2021年8月21日,一稿写于北京滴石斋;

2021年10月4日,定稿于苏州滴石斋。

(责任编辑:苏少伟)

猜你喜欢
陶子朱永新英文版
2024年《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 征订通知
剪掉重复多余的
卖关子,真有趣
“能见大义”的杨明义
话重要,放前面
《古地理学报》(英文版)2018—2020年总目录
与往事干杯
The Crop Journal 作物学报(英文版) (Started in 2013, Bimonthly)
爱的留声机
中国医学科学杂志(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