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字当头 寻求策略

2022-05-30 10:48林丽雅
新教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儿戏词法司马光

林丽雅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以《司马光》一文的教学为例,从“读”占鳌头,“评”为手段,理解为“基”,想象为“翼”等方面,探讨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读”占鳌头 层层推进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幅短、音律美、节奏美,要品出文言文的味,首先得靠“读”。《司马光》一课的课后习题要求“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再看其他年级的文言文课文,都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要求。可见,“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最主要的方法。作为首篇文言文的教学,更应该用读来开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大门。在教学本课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读的形式。

1. 小组合作读。可以先让学生做经典传诵人,初步感知文章内容。通过小组合作,读通读顺句子,学会合理停顿,读出节奏。

2. 师生分工读。在指导有节奏朗读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把表示人物的词语圈出来。在学生圈出了“群儿”“一儿”“众”“光”“儿”等表示人物的词语后,教师和学生分工读:教师读人物部分,学生读其余部分。通过分工朗读,学生发现,人物后面都应停顿。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本篇文言文读的节奏,也会将此朗读方法迁移运用到朗读其他文言文上。

3. 对比读。为了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字词的古今异意,可以采用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对比朗读。

师: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庭院里玩。

生:群儿戏于庭。

师:有个小朋友爬到瓮上去玩,不小心掉进了瓮里。

生: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通过对比读,学生初步体会了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初步感受到了文言文简练、惜字如金的特点。

4. 配乐读。为了让学生诵读积累、内化理解、感知文美,教师可将文章先以隶书、篆书等古文字形式呈现,或以竖排的形式呈现;然后配上古曲让学生朗读,让学生在乐曲声中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节奏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品出文言文的深意,极大地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效率。

二、“评”为手段 灵活应用

恰到好处的评价,能帮助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文言文的教学评价形式应灵活多样,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1. 闯关游戏。教学中,可设三道“关”。教师事先出示每道“关”的闯关要求,然后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予以评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初读课文时,设置争当“我是经典传诵人”一关,闯关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自主理解句意时,设置争当“我是经典解说人”一关,闯关要求是解说准确,讲解通顺,巧用方法;讲述故事时,设置争当“我是经典讲述人”一关,闯关要求是故事完整,表述具体,态度自然。学生在一关关的闯关活动中,表现积极,热情高涨,课堂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 当堂练习。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水迸,儿得活”这句的意思,教师可以先借注释、插图理解“迸”的意思,然后设计课堂练习:

A. 水流了出来,落水的那个孩子得救了。

B. 水涌了出来,落水的那个孩子得救了。

通过对比、讲评,学生在当堂练习的过程中马上掌握了该句的意思,同时也明白了学习文言文也要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

三、理解为“基” 学法迁移

初学文言文,学生难免会有各种压力,从而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应传授学生多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打通小古文与现代文的通道,降低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1. 给学习方法。先让学生学习借注释法、组词法、换词法等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句意时,教师可以重点教学“群儿戏于庭”这句:先利用借注释法理解“庭”的意思是庭院,运用组词法理解“戏”的意思是游戏,运用换词法理解“儿”的意思是孩子,然后让学生连起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

2. 学法迁移。学生通过组词法理解“群儿戏于庭”这句意思后,教师可以紧接着问:“如果一群孩子在园中玩耍可以怎么说?”学生马上回答:“群儿戏于园。”教师又继续问:“如果在树林中嬉戏呢?”学生回答:“群儿戏于林。”这样,学生就在举一反三的练习中掌握了文言文的表达句式。

理解课文大意后,笔者提了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司马光做了什么事?有的学生说,讲的是司马光破瓮救人;有的学生说,讲的是司马光砸瓮救人;还有的学生说,讲的是司马光击瓮救人。“破瓮”“砸瓮”“击瓮”三个不同的词语到底用哪一个最好呢?一阵议论之后,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击瓮比‘砸瓮更好听一些。”另一个学生紧跟着说:“‘砸瓮好像有一点乱。”表面上看,“破瓮”“砸瓮”“击瓮”的意思差不多,但仔细对比就可发现“击”比“砸”更能表现司马光的聪明智慧,而且“击瓮”比“砸瓮”更显文雅。在思辨中,学生再次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独特魅力。

四、想象为“翼”?搖助力思维

1. 创设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比如,如果落水孩子的母亲来感谢司马光,她会说些什么呢?司马光又会说些什么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在思维碰撞中,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课后习题要求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为了引导学生把故事讲得生动,教师可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比如,从“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这句可知,有好几个孩子在庭院里游戏,但文中只写了登瓮的那个孩子,其他孩子在做什么呢?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玩耍时的情形,试着用文言文的形式来表达。如: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一儿___________________,一儿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通过想象补白,既丰富了故事内容,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加强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

2. 边想象边表演。除了想象故事内容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表演。如“光持石击瓮破之”中的“持”“击”“破”这几个动词,“众皆弃去”时的慌乱状况,等等,都可以让学生演一演,从中体会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总之,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策略,多途径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找到适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官浔小学)

猜你喜欢
儿戏词法司马光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司马光砸缸之谜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司马光砸缸
“髦(猫、毛)儿戏”名实之辨
谈对外汉语“词法词”教学
结婚证设“有效期”是拿婚姻当儿戏
洗儿戏作
2010年高考英语“相似”考题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