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带领学生领略汉字之美

2022-05-30 10:48胡兴国俞志云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7期
关键词:专题研讨词义汉字

胡兴国 俞志云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标”中,它贯穿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两个阶段。“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和“汉字汉语专题研讨”这两大任务群均与“语言建构与运用”密切相关。与其它任务群相比,这两个任务群别具一格,彰显了其在语文教材中的“枢纽地位”。“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内容多且覆盖面广,而“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的内容则较少,侧重于对某一知识点的探究。因此,我们在针对这两个学习任务群设计活动时,需兼顾整体与局部。接下来,笔者就分别谈谈。

活动一:引导学生了解汉字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对学生有明确的要求,即“体会汉字、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汉语的民族特性,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则要求学生“发现与汉字、汉语有关的某些问题,如汉字的表意性质”。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汉字的表意性质,我在教学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世界文明史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三大文明古国已湮没于历史的风尘中,而中国的文明还在延续,这是为什么呢?(利用课件呈现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和现在的状况)

通过阅读文字、欣赏图片,学生得出结论:文明的存续依赖于对文字的传承。

汉字的构形甚至发音皆与意义密切相关,所以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汉字在形态上经历了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的过程。虽然时间在推移,朝代在更替,但文字依然是通用的,具有传承性。所以,汉字维系着中华文化的发展。

先民用近似简笔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所以,我们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能够解读其中蕴含的文化。在引导学生了解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时,我们可以采取两种策略:一是从微观入手,结合课文,在课内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二是从宏观上把握,在课外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活动。

(一 )从微观入手——以玉文化为例

在讲解《鸿门宴》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从汉字入手探究中国的“玉”文化。

师:“玉”是中国人非常喜欢的一种饰品。请大家说一说中国人喜欢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1:许多女人手上带着玉镯,颈上挂着玉观音。

生2:古装剧里男人的腰上都系着玉佩。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从古到今,玉一直深受中国人的喜爱。那么,玉到底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呢?《鸿门宴》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玉。作者为什么会这么写呢?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查阅了这三种玉器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结合人物当时的处境,依据送玉或持玉的对象,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每种玉的文化涵义。

生3:作为石中之王,“玉”具有内外纹理一致的特点,被人赋予了“忠义”的内涵。刘邦献“璧”给项羽。“璧”与“陛”同音,寓陛下之意。当时,刘邦的实力不如项羽,献“璧”就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忠义”。这是缓兵之计。

生4:“玦”是玉佩,有缺口。它与“决断”的“决”同音,寓意决断。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举起玉玦示意项羽动手杀死刘邦,是告诉项羽快点下定决心除掉刘邦。

生5:“斗”在古代常常用来充当酒器,容量比较小。刘邦赠送“玉斗”给范增,是暗示他心胸狭窄,只能斗测。范增是个聪明人,明白刘邦赠玉斗的意思,因而恼羞成怒,气急败坏。

师:《说文解字》中提到,“玉,石之美者”。孔子将君子比德于玉,形成了儒家的“玉德说”。可见,与“玉”有关的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求“美”的民族特性。

我们从文中“玉”的细节入手,通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不仅帮助他们了解了“玉”的种类、形状、用途,而且帮助他们了解了与“玉”有关的汉字的文化内涵。学生们纷纷感叹:多么美的汉字!多么美的文化啊!

(二)从宏观上把握——以建筑文化为例

在引导学生学完必修课文和选择性必修课文后,我们可从宏观上把握,综合这些课文就某一主题来设计研究活动。

下面,以有关建筑文化的研讨活动为例。

首先,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从必修教材和选择性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里筛选出与古代建筑有关的词语和句子,分组进行展示。

具体如下:

(1)《阿房宫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2)《促织》:“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

(3)《项脊轩志》:“室仅方丈。”

(4)《归园田居(其一)》:“桃李罗堂前。”

(5)《六国论》:“并力西向。”同时,教师补充材料:

(1)《周易》:“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2)《尔雅》:“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3)《风俗通义》:“自古宫室一也。汉来尊者为号,下乃避之也。”

(4)《释名·释宫室》:“古者为堂,自半以前虚之,谓堂,自半以后实之,谓室。”

(5)《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

(6)《论语·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7)《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说文》:“向,北出牖也。”

归纳整合以上材料之后,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与建筑有关的词语的含义的变迁。

他们发现,这些与建筑有关的词语都反映了先民们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对“居”的重视。从中,他们可以感受到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以及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最后,我们让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专题研讨的成果。

学生的范文如下:

在原始社會,人类原本住在野外的洞穴里,后来建造了有梁有屋檐的房子,用于躲避风雨。起初“宫室”通用,到了汉朝,为了体现尊卑之别,“宫”成为皇帝居所的专称。房屋由堂、室、房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堂”是整个房屋靠前的部分,敞开,用来祭祀、接待宾客。“室”位于“堂”的后面,住人。“室”是妇女生活的地方,所以“室”又指妻子,如“正室”。“堂”和“室”靠“门”“户”相连。房子通常是坐北朝南的。因为北面阴暗,需要在北面的墙上开个窗户,即“向”。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我们既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又培养了其归纳、梳理材料的能力和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加深了他们对汉字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活动二:引导学生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要求学生“通过文言文阅读,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则要求学生“发现与汉字、汉语有关的某些问题,如词汇意义的系统性”。

词语的意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有些义项现已经消失或不用了。在学习中,学生并不了解词义的变化,时常出现“以今解古”的问题,不能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但是,在教学中,教师想要帮助学生弄清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让他们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是有一定难度的。要想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做到两点:

第一,使用合适的方法。我们都知道,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之间不是毫无关系的,而是由词语的本义引申而来的。所以,我们可以依据汉字字形的变迁,借助相关的学术著作,帮助学生明确其本义,然后指导他们根据本义一步步探析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关系,并鼓励他们将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发现词汇意义的系统性。一般来说,词义的引申有三种形式:一是辐射式,如同太阳光向不同的方向辐射。二是链条式,如同链条一般向一个方向延伸。三是综合式,即辐射式和链条式的综合。词义在引申的过程中一般会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实到虚,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

以“书”(書)为例。“书”有8个义项。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的演变过程:

分析字形的构造,“书”的甲骨文像一只手拿着笔在器物上刻画。参照《说文解字·聿部》:“书,箸也。”确定“书”的本义为“写”。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词义引申的关系、类型和原则,梳理各个词义之间的联系,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及时发现并指正。

在交流的过程中,一名学生提到:“书”的本义为“写”。人“写”出来的自然是“文字”。许多“文字”组合在一起,便产生了“书籍”,进而引申特指《尚书》一书。古人创造了“文字”的不同写法,就出现了许多的“字体”。“书信”也是由许多“文字”引申而来。因为“书信”带有隐秘性,所以引申为官府中的“文书”,再进一步引申为“古代皇帝的诏告或臣子的奏记”。

该生还展示了“书”的义项引申思维导图:

现在的一些高中生可能对家族族谱图不太熟悉。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家族族谱图,并指导他们用这种方式来绘制词义引申图。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多掌握一种思维方法,另一方面可以讓他们了解家族的世代谱系。用绘制族谱图的方式来绘制“书”的义项引申图。

另外,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积累词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整理归纳出课本中以及历年高考中与“书”相关的句子,如下:

⒈写。《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曰。”《苏轼传》:“皆可~而诵之。”(20年全国卷Ⅰ )

⒉文字。《师说》:“授之~而习其句读者。”《客从》:“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13年大纲卷)

⒊书籍。《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假余。”《上曾子固龙图书》:“某自初读~,即知读执事之文。”(20年浙江卷)

⒋《尚书》的简称。《五人墓碑记》:“素不闻诗~之训。”《齐民要术》:“《诗》《~》所述,要在安民。”(06年安徽卷)

⒌字体。《项脊轩志》:“或凭几学~。”《家传》:“少不肯临池学~ ,字丑拙。”(16年江苏卷)

⒍书信。《伯父墓表》:“屏其奏而藏其私~。”(12年江苏卷)

⒎文书。《熊鼎传》:“而时已颁赦~。”(11年全国卷)

⒏古代皇帝的诏告或臣子的奏记。《苏轼传》:“轼上~论其不便。”(20年全国卷Ⅰ )

之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搜集和整理与“书”相关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其养成随时积累的好习惯。倘若能长期积累下去,他们一定能达成“任务群”中的学习目标。

第二,要持之以恒。为了合理地引导和帮助,语文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在课余时间,我们可以多阅读一些权威的辞典书。如王力的《王力古汉语字典》、谷衍奎的《汉字源流字典》、王朝忠的《汉字形义演释字典》等,并将此活动认真、持久地开展下去,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帮助他们顺畅地阅读文言文。

总之,“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和“汉字汉语专题研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结合这两个任务群来设计活动,既要从微观入手,又要从宏观出发,灵活地使用各种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践行“新课标”的要求,使学科素养内化为学生的文学素养。

猜你喜欢
专题研讨词义汉字
《伦理学研究》编辑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研讨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专题研讨嘉宾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召开“不忘初心做合格党员”专题研讨交流会
担保法专题研讨
字意与词义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