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项目式学习,有效落实劳动教育

2022-05-30 10:48张柳青
新教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家务劳动活动

张柳青

近些年来,劳动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如何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活动中,润物无声地实施劳动教育?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依托项目式学习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探究劳动意识的培养策略。

项目式学习是“以项目为导向”的学习,通过分层设计驱动性问题,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其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实践,实现“做中学”,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了解、参与劳动实际问题,突破学习上的难点,培养健康积极的劳动意识,达到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劳动教育的目的。

一、依托项目式学习,在家务体验活动中有效落实劳动教育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和活动性相结合的实践课程。教师必须努力以儿童生活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家长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有效落实劳动教育。

四年级的学生在一至三年级阶段已经学习了《我爱我家》《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初步形成了爱家庭的情感,其中少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帮助父母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但很多学生对父母的体谅还是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没有实际行动。鉴于以上学情,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我来做》时,教师可设计生活化的项目式学习。如项目活动一:“用镜头记录家务”。让学生通过绘画、拍照、记录或描述等方式,记录父母做了哪些家务活。通过活动,学生发现父母下班回家后,要准备饭菜、打扫家里的卫生,饭后还要收桌子、洗碗筷、拖地板、购买生活用品等,承担各种家务,十分辛苦。项目活动二:“我是家务小能手”。周末让学生来扮演家长,在角色扮演中,让学生知道家务劳动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不易。通过角色扮演及互换,学生在劳动体验中理解家务之繁杂与辛苦,树立劳动的观念,从而能在往后的日子主动帮助父母承担一些家务,尽到家庭成员的责任与义务。项目活动三:“小小家务擂台赛”。课前让学生在家练习,课堂上举行扣扣子、叠衣服、剥豆子等比赛。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声,学生情绪高涨,在紧张的比赛活动中,不仅掌握了技巧,也品尝到了劳动带来的乐趣。项目活动四:“我与家务活‘签约”。通过前三个项目式学习活动,学生感受到做家务的乐趣,掌握了一些做家務的方法和诀窍,明白做家务是爱家人、做贡献的表现。为激发学生坚持做家务的决心和动力,引导学生学做、巧做、常做家务,教师可设计“我与家务活‘签约”活动,让学生在大家的见证下按下手印,让家务承诺正式生效。

这样的教学,充分挖掘课程中学生生活的价值,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因地制宜地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劳动方式,让学生习得丰富的劳动精神内涵,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帮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成长与感悟。

二、依托项目式学习,在农耕体验活动中有效落实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应在儿童的生活亲历中进行。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把学生放置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去体验,以调动学生参与劳动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体验劳动的艰辛,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劳动的技能。

例如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的衣食之源》一课,教学中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农民生产的艰辛,尊重农民,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然而现在绝大多数城镇学生,甚至农村学生都缺乏农业生产的经历。此时,教师可科学运用项目式学习策略,组织讨论交流,共同设计项目式学习方案。项目活动一:农作物种植过程有哪些?学生通过课前调查、询问家人或上网观看视频等,了解一种农作物的种植过程,并进行记录、整理,将物与背后的人联系起来,从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体会农民为此付出的汗水和心血。项目活动二:劳动艰辛知多少?让学生周末和家人一起参与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课堂上,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农民的劳作到底有多辛苦,同时为了让体验更真实,先请学生看插秧视频,接着指导学生进行“一起来插秧”体验活动。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左手拿苗,右手插秧,低着头、弯着腰,双腿半蹲,重复动作,持续3分钟。学生体验到很累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想一想农民从播种到收割,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在体验劳动艰辛的时候,教师再适时对学生进行珍惜劳动成果教育,教育学生每当看到餐桌上丰富的食物时,都应该珍惜、感恩。项目活动三:了解我国的农耕文化。我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二十四节气以及我国各地举办的农民丰收节的场景,感受我国重视农业、尊重农民、感恩劳动的传统;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情况,从农业现代化、绿色农业等角度畅想农业的美好前景。这样的教学依托项目式学习,学生既了解了一些农业方面的基本知识、农耕文化,又感受到劳动的艰辛,懂得尊重农民、珍惜劳动成果。

三、依托项目式学习,在工业劳动实践中有效落实劳动教育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若是简单地进行劳动观念讲述、机械生硬地进行劳动行为训练,是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不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更不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劳动习惯,达成价值目标。有鉴于此,教师可打破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本课程的教学与节假日主题活动、班队活动、学校开展的研学活动等有机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教学素材,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他学科的学习及校内外的其他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劳动体验活动中,体现劳动的价值、感受劳动的成果。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这些东西哪里来》时,教师可设计项目式学习活动一:“生活用品推荐会”。通过说说家里的生活用品,对生活用品进行分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用品种类多、用处大,感受到工业智能时代正朝我们走来。项目式学习活动二:物品身世“探秘”。邀请校服生产企业的工人来说一说校服的制作过程。通过讲解、介绍,学生知道了一件校服从最初的设计、选材到缝制、装饰,到最后的检验包装、出售都凝聚了工人的智慧和汗水。项目活动三:合作探究“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上网查阅,了解中国在制造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到“中国创造”的意义。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感悟到这一切都离不开劳动者的智慧和汗水,从而激发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用科技振兴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活课程内容中的劳动教育因子、拓展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共同设计项目式学习方案,潜移默化地将劳动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培养其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让劳动教育得到有效落实。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城关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苏少伟)

编后记

项目式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真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全程参与项目执行,其在提高学生活动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方面有着积极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融入项目式学习?本专辑的几篇文章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猜你喜欢
家务劳动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爱她就让她学做家务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