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积极心理暗示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2022-05-30 10:48刘小明
新教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情境情感心理

刘小明

心理分析是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与需求的重要方法。心理学研究认为,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是两种主要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给学生积极心理暗示,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活跃教学氛围。

目前,小学生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心理防御机制,情感脆弱、内心敏感。因此,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旨在养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加强对学生抗挫心理的训练,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养成技能。心理暗示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方法,合理应用于教育活动中,能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修正学生的不良心理和学习习惯。但传统语文课堂较少渗透积极心理暗示理念,这不利于调动积极影响因素。本研究尝试立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过程,分析心理暗示的重要性、积极心理暗示理念的应用策略,旨在打造全新的教学环境。

一、心理暗示的重要性

心理暗示是人或环境以自然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在无意识中接受信息并做出反应的心理现象。不同个体接受心理暗示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显然小学生受身心发展特点影响,更容易接收心理暗示,从而产生心理影响。现代教育者为转变传统教学思路和创新传统教学方法,必须了解心理暗示原理,把握积极心理暗示的施加方式,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产生学习热情,提高接受信息的速率,达到“减负提效”的目的。

二、积极心理暗示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 创设激趣情境,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

在有效课堂中,学习者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兴趣驱动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树立主体意识,成为主动学习者。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需要选择合适的激趣教学方法,而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可以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中选择与教学需求相匹配的情境类型。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落花生》一课时,可以创设猜谜语的教学情境,如“白胖孩,坐沙滩,外穿大麻衣,里套小红衫”,以猜谜语的方式引入教学主题,让学生在阅读课的开始就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参与进来。又如,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有送别含义的歌曲,营造送别意境,让情境辅助学生迅速进入古诗学习状态。

2. 合理调整期望值,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过高和过低的心理预期都不利于学生的心态平衡发展。学生是差异化的个体,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在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是存在差异的,教育者应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心理预期,给学生挑战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以《巨人的花园》阅读课为例,教师可以尝试引入分层教学模式,按照分层指导原则给学生分组,组内成员合作分工,建立责任机制,发挥合作学习优势,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基础组学生要查询和确定生字词的读音和释义;中层组学生要合作完成角色朗读,分析文章结构;优等组学生要负责中心思想总结、哲理阐释等任务。各组学生完成本组合作学习任务之后,分组汇报学习成果,学生和教师都要参与评价。教师评价环节注意采用分层评价标准,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养成自信心,体现合理预期在调解学生心理状态方面的作用。

3. 合理使用体态暗示,施加積极心理影响。

对于教师来说,除了教学语言能够带给学生心理暗示,体态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在这方面加强研究,让体态暗示方法能够发挥相应作用,增强情感沟通效果。例如,关注学生的课堂活跃度,及时评价学生的正面行为。在体态暗示上可以采用面部微笑、眼神赞赏、竖起拇指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而在面对学生错误回答问题、思路不正确、表示疑惑等情况时,教师不能以体态表现出否定和怀疑,而是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用语言及时安抚学生的情绪,鼓励学生转换思路,继续努力,表达对学生的期待与宽容,达到积极心理暗示的目的。同时,增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发展,从而全面优化教学效果。

4. 运用情感暗示方法,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情感暗示方法可以从引发情感共鸣和增强成就感两个方面着手实施,有效的情感暗示能够达到显著的积极心理暗示效果。但是情感暗示方法也不能盲目使用,要具体分析学情,从教学内容特点与学生心理状态出发,在合适的时机运用,这样才能够发挥情感暗示的功能。

首先,引发情感共鸣。以《父爱之舟》一课的教学为例。该文的情感教育价值较高,文本蕴含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的素材,展现了伟大的父爱。在情感暗示中,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如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影视片段,让学生在多重感官刺激下深化情感体验。

其次,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成就感是积极情绪的催化剂,学生在取得自我认可和教师认可之后,会产生满足感,然后逐步建立自信,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产生创新意识,养成持久学习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成就感,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组织方面做好规划。突破教学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可以把大目标分割成若干个小目标,逐个击破、逐步实现。以《将相和》一课的教学为例。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要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并通过情节理解来分析人物形象,对人物展开客观、全面的评价。那么,如何寻找教学突破口呢?从积极心理暗示角度出发,教师可以尝试分解教学目标,展开分步指导。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三个故事的起因、过程、结果,构建思维框架,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角度出发来分析人物形象。通过解决细微的问题,最后汇总结果,突破重点和难点。学生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会得到一次肯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获得多次肯定,成就感倍增。这种情感暗示方法的合理运用,能够让学生收获更多感动和自信,有利于推进教学目标顺利、高效地达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观察和分析学生的成长规律、学习需求,打造“适用”的教学环境,以激活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兴趣,走出“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参与”的教学误区,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和积极的心理体验。基于积极心理暗示理念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全面分析儿童的认知和心理特征,合理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建立激励式教学指导与评价机制,控制教学任务难度,开展分层指导活动,合理调整预期目标,逐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打造可持续、全面发展的教学环境。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青口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猜你喜欢
情境情感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心理感受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