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

2022-05-30 10:48李明琴
新教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巨人首诗想象力

李明琴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水平,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增强学生的艺术感受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感受童话魅力,挖掘想象力

在童话教学中,可通过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形成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对话,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笔者以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为例,阐述如何在童话故事中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

1. 引入,激活想象力。在引入课文时,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伊始,笔者在板书“巨人”后问:“看到‘巨人两个字,你眼前似乎出现一个怎样的人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或头脑中对“巨人”的想象,描述巨人的样子。在这样的入课环节中,学生活跃的想象因子被激活,激情被点燃,迫切地想走进课文,走近本文主人公——巨人。

2. 体验,唤醒想象力。儿童对于未知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成为未知世界中具有超能力的人物。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在聚焦人物、初识形象环节,可以这样设计:如果你是这个大花园的主人——巨人,当你看到一群小孩闯入你的领地,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人扮演巨人,其他组员扮演来花园玩的孩子。(提醒学生抓住巨人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角色表演)通过角色体验,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思维,唤醒学生潜在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创编,开发想象力。儿童读童话,总是意犹未尽,而童话的结尾往往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这就为学生创编故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结合《巨人的花园》中的这句话“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并根据巨人这个童话人物的特点以及巨人的花园奇幻的特点,发挥想象,写一写孩子们在花园中是怎样尽情地玩耍。从学生独特的创编视角、清奇的故事情节、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局不难看出,创编,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水平。

二、品味诗歌精髓,培养想象力

古诗精练的语言、高度集中的意象化形象、丰富的情感表达等特点,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笔者以四年级下册《塞下曲》的教学为例,谈谈在古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 激发想象,解诗意。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如果生硬地讲解诗的意思,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而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学生就可以轻松掌握诗的大意了。教学时,初读,引导描述:读完这首诗,闭上眼睛,想象画面,此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学生描述这首诗的环境)再读,读着读着,诗中的人物已来到你的面前,请你说说,这些人都在干什么?他们之间正发生着怎样的故事?(学生描述诗中的人物活动)继续读,再次闭上眼睛,回想诗中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在反复朗读中,一次又一次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这样,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便水到渠成了。

2. 引发想象,入诗境。诗的意境是意象与情感的融合。那么,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呢?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从而让学生走入诗的意境。在教学《塞下曲》时,可创设以下情境:塞下地广人稀,夜晚本应该万籁俱寂,可诗中的塞下之夜却非同寻常。你从诗中的哪些地方读出了“非同尋常”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飞、逃、逐、满)看到这四个字,展开你的想象,说说:大雁是怎样被惊飞的?单于又是如何逃跑的?将军率领着轻骑兵如何追逐单于部队?塞下的夜晚,下了一场怎样的大雪?(学生描述想象到的画面)从大家描述的画面中,你感受到怎样的气氛?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为体会诗的情感作铺垫。

3. 启发想象,悟诗情。中国古代诗歌语短意长,诗人借助具体的意象,通过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学生学习一首古诗,要在理解诗意、进入诗境的基础上,才能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塞下曲》这首诗的教学,在引导学生体悟诗情环节,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卢纶曾在边塞元帅府做过判官,他对边塞将士们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塞下曲》这首诗,诗人要赞美将士们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呢?让我们结合诗境展开想象,细细品味,从中悟情。(多媒体播放边塞大雪纷飞的场面,配上合唱版的《塞下曲》音频)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诗人的内心情感跃然纸上,这种情感自然而然地流淌于学生的心间。

三、领会小说要素,丰富想象力

环境、情节、人物是小说的三大要素。在小说这种文体的阅读教学中,要抓住其三要素,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笔者以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阐述如何在小说体裁的阅读教学中丰富学生想象力。

1. 于精彩的环境描写中拓宽想象。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为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抓住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以拓宽学生的想象力。《“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对夜雾进行描写。如何利用这匠心独运的环境描写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呢?可预设这样的问题:文中为什么多次写到雾?可不可以不写?假如这不是一个“薄雾弥漫”的夜晚,而是一个月朗风清之夜,故事又会有怎样的发展呢?这样的假设,提升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明白了环境描写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为了烘托小说的某种氛围,也是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作铺垫。

2. 于巧妙的情节留白处调动想象。小说在故事情节上往往会故意留下“空白处”,小说的“空白处”正是调动学生想象力的绝佳处。《“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有许多空白处,可调动学生想象。比如,在“遇难”情节中,当“玛丽号”把“诺曼底号”剖开一个大窟窿时,“诺曼底号”船上的人们惊慌失措,“玛丽号”船上的人们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来描述。又如,在“牺牲”情节中,当已经脱离死亡危险的人们凝视着哈尔威船长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时,人们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发挥你的想象,抓住人们的表情、语言、动作来描述当时的情景。

3. 于复杂的人物内心中丰富想象。《“诺曼底号”遇难记》在描写哈尔威船长时,主要是抓住其语言、神态等来描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体验,走进哈尔威船长的内心,加深学生对这个人物的了解。可预设:当灾难发生的那一刻,哈尔威船长内心有什么样的念头闪过?在那一刻,他紧张吗?他害怕吗?当船上的60个人均已成功逃生,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不跳到救生艇上?他当时的内心可能想些什么?环境描写、情节推动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体验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丰满,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猜你喜欢
巨人首诗想象力
《上课没人抢》
看见你的想象力
我想写首诗给你
国内
打开新的想象力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