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教师成长的四个转向

2022-05-30 23:32王丰
新教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李老师教育教师

王丰

阅读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的《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一书,一个根植在教育一线的教师形象跃然纸上,透过那朴素的语言与故事,我找寻到了一个个草根教师成为教育专家的有效策略。

一、教育理念转向:由培养优秀走向培养幸福

李老师向广大教师与学生们提出了“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的教育理念。细细品味这一理念,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质朴而自然的教育追求:人要正视自己的工作与学习,作为教师,要以享受的心态走进教育职场,把工作当作事业,在与学生共同建构的教育生活中享受教书育人的幸福;作为学生,要以享受的心态走进学习场所,在知识获得、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幸福。

其实,对于人的一生来说,真的是幸福比优秀更重要。李老师说优秀是用别人的眼光看自己,而幸福则是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学习与生活。由此可见,优秀是他人的评价,而幸福是自我的感受。优秀一定会和他人衡量,和竞争有关,而幸福则纯粹是自我发展,与他者无关。优秀是稀缺性的,很难得到,而幸福则是一种心境,我欲幸福,幸福至矣。

因此,培养优秀强调的是甄别与选择,是万人争过独木桥,呈现的可能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功利教育價值追求;而培养幸福强调的是一种自然与坦荡,呈现的则是一种自然生长的适性教育价值追求。在这种适性教育价值追求引领下,李老师提出了“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理念,这是他从20世纪80年代起送给历届学生的“见面礼”,后来成了武侯实验中学的校训。

二、群体关注转向:由关注精英走向关注大众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期盼与社会上功利主义潮流的影响,让“以成败论英雄,以成绩论教育”变成了一些学校的追求。面对这一情况,李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刻意关注精英类优秀学生的培养,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大众化的普通学生的培养与教育上。

其实,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个班级,精英学生、天才学生毕竟不多,大多数的毕业生,将来都是普通劳动者。这些“大多数”在一些学校的校史陈列馆、盛大典礼上,不会被归入“杰出校友”之列。但李老师却始终认为:只要善良、正直、勤劳,都是优秀的学生。他对优秀学生的评价标准让更多普通学生拥有了自信,拥有了成长的动力。学生们发自肺腑地说:“李老师心中的优秀不是考上清华北大,不是成为艺术家科学家,不是当上总裁局长,而是善良、正直、勤劳,这是我们可以实现的目标。”

是啊!只有关注普通学生的发展,才能使大部分学生以平等的视角审视自我,并用善良、正直、勤劳的秉性缔造未来不同职业的工匠精神。就像李老师的一个学生——宁玮,在高考失利后,家住农村的她靠端盘子开始了打工生活,凭借自己的善良与热心服务受到周围人的尊敬与称赞,后来自己开了一家小馆子;还有另一个学生——伍健,他在父亲病逝后曾想辍学回家干农活,但同学们给他捐助,鼓励他克服困难。毕业后,他当过建筑工人、当过代课教师、做过泥水匠……靠自己的勤劳与爱心得到了别人的尊重与爱戴。李老师班上普通学生所展示的善良、正直、勤劳正是当下教育者需要关注和培植的品质。

三、教育叙述转向:由道德说教走向故事言说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围绕“平和心态”“向我看齐”“引领成长”“编织童话”“校长现场”“师生之间”6个主题,一共呈现了38个教育的故事,其实,这些故事更是生命的故事。这些故事没有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质朴自然的教育、生活场景展示着李老师对幸福的理解,展示着他和学生的生命成长足迹。

《教育:我永远的初恋情人》这个故事展示了李老师所带的乐山一中“未来班”的学生们毕业多年后聚会的场景:李老师能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他的电脑中有每一个学生的照片,他的头脑中有每一个学生的故事,每一个学生生命中也有李老师的故事,每一个学生都记得李老师的要求……读到李老师花笔墨最多的这次同学会,从一个个微小的故事中,我看到一位用心做教育的老师收获的累累硕果。当年他带这届学生的时候,周围所有的人都说“李老师,你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太善良,不能适应这个社会”。30年后的师生聚会中,学生们成人后的一个个故事回答了30年前的质疑:当警察的彭霞热心帮助办户籍的大娘,当公交车司机的刘春华和善地对待乘客……这些学生们秉承着善良、正直、勤劳的本色,已经适应了社会。透过这一个个故事,我读懂了李老师的心声:守住本真的教育是很困难的!教育需要本真,教师需要守住这条底线。

四、素养积淀转向:由被动“充电”走向自觉坚持

面对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教师抱怨教学任务多,忙于备课、批作业、搞教育活动,缺乏主动阅读与写作,更谈不上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与进修,只是在学校的强制要求下才完成相关的培训学习。这样的被动“充电”使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也使得教师的综合素养得不到提升。而走进李老师书写的故事中,我却找寻到了教师主动“充电”,自我成长的生命脉动,那就是以自觉坚持为主线,以阅读与写作为两翼,构建起教师素养积淀的阶梯。

李老师一边搞教学,一边做管理。他抓住工作与生活的每一分钟,让读书与写作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为了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李老师在家中、办公室中摆了很多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便于随时阅读。他曾在三峡旅游的轮船上走进《帕夫雷什中学》;曾坐在医院的病房里,一边守护病中的妻子,一边阅读《关于人的思考》;曾在候机大厅边等登机边阅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为了完成一篇篇设计、一册册书稿,李老师见缝插针地进行写作。大巴车里,地铁上,飞机上,甚至是等菜的餐桌上,都是他写作的好场所。《谁是我最优秀的学生》是他在出差时乘坐的大巴车上完成的,《我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书籍》是他在乘坐的飞机上完成的……

就这样,读书与写作成了他全身心投入的爱好,成了跟吃饭一样的生活习惯;就这样,读书与写作成了他内心的主动需求。正是在阅读与写作中,他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储备了丰厚的教育素材,从而使他底气十足地站在了全国各地的讲台上授课演讲。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宁卧庄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猜你喜欢
李老师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该得奖的李老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舍不得您,李老师
“李老师是坏人”——对5+2=0教育的思考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