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品”,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2-05-30 10:48张健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有效策略

张健

[摘 要]文言文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如何让学生喜爱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探究文言文,让古老的文言文焕发活力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四品”——品形式之美、品插图之趣、品文意之幽、品文化之境,让学生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精妙,探究文言文内容的鲜活,体会文言文意境的优美,感悟文言文蕴含道理的深刻。这样教学,使学生喜爱文言文,自覺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获得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有效策略;文言文教学;形式之美;文化之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3-0016-0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学习文言文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扬。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文言文。如何才能让学生喜爱文言文?如何让文言文这颗“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呢?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四品”的策略。

一、品形式之美,激学习之趣

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相比,明显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如何在愉快的氛围中推进文言文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呢?

(一)教师范读,尝到甜头

由于文言文是特定的阶段、特定的时期产生的一种文章样式,学生学起来相对来说没有现代文那样轻松,特别是一些词语的内涵、句子的节奏、表达的方式等和现代汉语明显不同。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以示范,如夸张式引读(摇头晃脑地读),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趣味。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少年中国说》一文时,我借助画面、动作等进行范读,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气势。在读到“红日初升”时,借助多媒体出示太阳冉冉升起的画面;在读到“河出伏流”时,播放黄河波浪滔天的声音和画面;在读到“潜龙腾渊”时,伸出双臂做出潜龙出水的架势;在读到“乳虎啸谷”时,故意把“啸谷”二字拉长;在读到“鹰隼试翼”时,做出展翅翱翔的动作;在读到“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时,我把节奏放慢,读得抑扬顿挫。听完后,学生沉醉其中,他们不禁感叹:“原来文言文还可以这样读!”

在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夸张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二)学生跟读,探到苦头

当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后,教师就要引导他们攻克难关。对一些比较难读的句子,教师要进行具体指导。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自相矛盾》一文,在朗读“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时,可以让学生先试着一口气读下来,不要停顿,这显然很难做到;接着,教师加以指导,让学生把握好结构与节奏,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松地读出来。再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杨氏之子》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然后教师进行范读,学生一起朗读。这样,能使学生体会到朗读的节奏,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在反复的跟读过程中,学生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把握得更加到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逐渐加深,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

(三)学生齐读,树立信心

由于接触较少,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显得信心不足。如何让学生树立起“我会读”的信心呢?教师既要教给学生方法,又要让学生多朗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起“我能,我行,我成功!”的信心。在课堂上,教师既要利用齐读来带动读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觉得自己也能和其他同学一样,读得那么自然、那么流利;同时又要让他们多朗读,多表现自己。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到朗读的乐趣,产生“我也能成功”的自豪心理。

二、品插图之趣,悟图文之意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语言精练含蓄,蕴含深刻的道理。要想把这些精练的语言吸收、内化,领悟其中的道理,就要让学生在读中思、绘中想、释中悟、悟中用。

(一)读中思

默读是文言文教学常用的方式。阅读文言文时,学生更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进行阅读、思考、领悟。当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学生可以默读文中的语句,尝试自己寻找答案。如果确实找不出答案,学生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来展开探究。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时,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唯戎不动?”学生很容易找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样,学生既体会到默读的妙处,又品尝到独立思考的快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朗读、探究等形式让学生深入学习,悟出文章所阐述的道理,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绘中想

统编语文教材为课文配备了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又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赏析课文插图时,学生会展开联想和想象,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的内容。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司马光》和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守株待兔》等文,都配有直观、精美的插图。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借助精美的插图,展开观察和想象,这样学生就能猜测到故事的大概内容。在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以连环画的形式给课文的其他内容配上插图。这样,不仅能还原当时的场景,还能丰富原文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释中悟

高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的注释和利用工具书来理解课文的内容。每一篇文言文的下面都有注释,这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课文中一些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杨氏之子》一文中的“家禽”一词,文中的意思是“家中饲养的鸟”,而现在指的是“家中饲养的鸡鸭鹅的总称”。其他的如 “走”“雨雪”“汤”等词语的古今意义也有明显的差别。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进行比较,理解它们的含义。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升学生品析、鉴赏词语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之情。

(四)悟中用

教材选编的文言文,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某一现象、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展开想象,这样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书戴嵩画牛》一文有这样一句:“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謬矣。”在教学时,在充分熟读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牧童是如何发现“谬矣”的。他们会结合在电视中看到的斗牛场面进行想象。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品文意之幽,解编者之意

(一)立足文学,品文字独特魅力

文言文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它有独特的价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魅力。文言文的语言虽然简洁,但能表达出深奥而丰富的内涵。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弈》一文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简洁的几个字却表达出“整天想着拉开带有丝绸的弓箭把天鹅射下来”的景象。这些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丰富而鲜活的画面。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味,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古代语言的丰富内涵的兴趣,使学生感悟到我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二)立足文本,读故事独特寓意

每一篇文言文都向读者阐明某一道理,因此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读完“这篇”文言文的收获,说说它表达了什么样的道理。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学弈》一文时,在学生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进行辨析:“文中描述了几个人?他们对待学习有什么不同的态度?最后的结果怎样呢?”学生根据文中的简短语言,进行思考感悟,把文章深刻的道理表达出来;同时,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阐述,理解了学习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真正做到了学用结合。

四、品文化之境,育素养之心

(一)引文化之源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不宜过度考究文中每个字词的意思,不宜过多去理解文本的表达形式,而是要让学生去积累、沉淀祖国的语言文字,品味语言文字独特的韵味,感受祖国语言独特的情感。在教学时,教师应利用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不同,尝试比较、分析两者在句式结构、语言表达上的异同,这样能引领学生品读、感悟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

(二)开文化之境

在统编语文教材中,任何一篇文言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的课文构成一个主题单元。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好“这一篇”文言文,还要结合本单元的其他课文展开整体教学,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全面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古人谈读书》时,就要把握好“如何读书”这一主题,并根据单元语文要素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课后练习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例如,《古人谈读书》一文的课后练习第二、第三题分别是“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课后习题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理解课文,懂得怎样读书才能有所收获。在学习中,如何做到“不耻下问”呢?如何读书才能“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在充分读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古人是怎样读书的?读书有什么方法?”在学生读懂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借用课文的原句来劝诫同桌:“你对你同桌读书有什么建议?”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把课文的语言运用到生活中,学以致用,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另外,在具体教学时,教师还可借助课后习题和单元后面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来检测自己的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样就能把文言文的精髓和编者的编写目的巧妙地融为一体。教师要善于探掘文本的文化意蕴,理解教材编写的目的,让学生主动去诵读、理解,感受文言文独特的表达形式和语言结构,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用文化之意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的词句、结构后,教师就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尝试写写文言文。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伯牙鼓琴》一文,有这样一句:“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想:“既然他们是知音,当伯牙弹到明月时,锺子期会想到什么?当伯牙弹到清风时,锺子期会想到什么?当伯牙弹到白雪时,锺子期又会想到什么……”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写。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什么是“知音”,而且感受到古典文化的音律美,获得对文言文的赏析、辨析能力的提升。

总之,教师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以不断地充实学生的古典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理解并活用我国的古典文化,让古典文化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从而自觉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有效策略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浅析控压钻井技术探讨与展望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