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的采集与构建研究

2022-05-30 00:53周秋萍
兰台内外 2022年31期
关键词: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是在国家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技艺逐渐衰落与消失环境下,由国家及地方政府为主导,社会民间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同参与,所进行的民族文化、民俗技艺抢救与保护活动。因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的资源搜集、价值挖掘与提炼、信息归档等角度出发,探讨当下地方性非遗口述档案采集工作的开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非遗口述档案内容真实性、档案资金投入短缺性、建档流程规范与合理性、档案队伍建设滞后性等问题,并提出非遗口述档案采集过程中有关档案对象与内容选择、合理档案记录方式、档案价值挖掘、档案队伍与硬件建设的创新方案,以解决口述档案收集、整合与管理面临的困难问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采集;构建

前言

我国不同地区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通常是依靠口传心授、口传身授的方式,由年长者带领年轻传承者,参与某一项戏剧戏曲表演、手工技艺、艺术观念等学习之中,使其逐步掌握非物质文化的表现或表达方式。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角度来看,多数民族民俗非遗文化的群体性继承,往往是采取“口述”“亲身示范”等的方式,而不是利用文字进行非遗技艺的记录和总结传播,因而容易出现文化传承的断层问题。这一情况下,需要大力开展非遗口述档案的采集、整合工作,通过文字、录音、视频等方式,进行不同非遗文化口述档案的记录与分类管理,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的主要内容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也被称为非遗口述档案,这一概念源自20世纪中叶美国兴起的口述史学工作,是指在历史信息记录与展现过程中,通过“口述”方式再现基层、底层的声音。而1984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出版了《档案术语词典》,并将“口述档案”的信息搜集与统计理念,界定为“因研究某一学科方向的发展脉络,而对个人或集体进行有计划采访”。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该公约将“档案信息”建设,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途径。因此,非遗口述档案的采集对象,通常为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个人、群体或社区,通过记录口述对象的专业知识、制作工具、工艺实物、表演技能和文化场所,来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收集、归档与管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的特征

1.大众文化性

非遗口述档案所记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是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社会大众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包含广泛的民族艺术、民俗节庆、手工技艺、社会风俗等,能够充分反映普通大众的文化记忆、思想价值取向。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的收集、挖掘与整合,是对大众文化、人物、事件的整合,可以吸引社会中的普通民众参与,进行相关非遗传承人、发源地区、民族群体等口述采访与记录,唤醒潜藏在底层民众中的个体记忆、集体感受和文化艺术经历,使某一特定时空下的社会现实,能够在文字、录音、视频等档案记录中得以保存。

2.动态变化性

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固定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口述档案的记录、整合,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少。

因此,非遗文化内容、口述档案资源等构成要素,具有动态变化性、与时俱进性的特征。如在现代社会环境、文化时间节点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的获得,也会由受访对象的更改或变动以及受访者自身历史记忆、文化理解等方面的变化,而出现口述档案记录内容、记述重点、文化认知等改变,这一变化可能会对口述档案的搜集与整理,产生正向或负向的影响,以至于形成非遗口述档案的不确定性、日益完整性。

3.交流合作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的受访者、访谈者,在不同民族民俗手工技艺、表演艺术等“口述”过程中,通常都肩负着口述档案搜集、挖掘与整合的责任。这一过程中访谈者、受访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交流关系,由访谈者引出某一具体的主题或话题,受访者根据对方提出的访谈主题,调动自身的个人思维、历史文化记忆,做出对非遗文化理论、制作工具、工艺实物、表演技能、存在场所等客观表述。同时,也可能由于访谈者提问问题、提问方式的不恰当性,而导致受访者对非遗档案的夸大、隐瞒、扭曲陈述,因此需要双方多开展有效的交流。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采集、档案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民族民俗文化、大众记忆的搜集与保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也是留存于普通民众之中的技艺或艺术,属于动态性、相对性的国家历史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搜集、挖掘与整合过程中,通过受访者“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将底层社会群体拥有的手工或表演技艺、文化记忆,更加直观、真实地进行搜集、存储与管理,包括对非遗民族文化、民俗及手工技艺、大众艺术作出合理分類与汇总,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记忆”“个人记忆”的全面保存。

2.有助于档案馆历史资料、资源馆藏的补充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的管理模式,摆脱了以往“口传心授”“口传身授”的一对一非遗传承方式,而是依托文字、录音、录像及光盘的存储媒介,由媒体访谈者、非遗受访者共同参与,对不同类别、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声音、影像的内容陈述与记录,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录音、录像和光盘内容,整理为可保存于地方档案馆、国家档案馆中的档案。所以近年来,借助于双方、多方“口述”声像记录保存的方式,加强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搜集、整理与入馆管理,可以打破不同档案馆之间历史资料的隔离,弥补档案馆非遗资料的缺失,突出档案管理的内容归档、完善作用。

3.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传播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虚拟的传承技艺,通常是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先辈向后辈讲授非遗文化的理论知识、实践技巧,使其在习练过程中完成传承。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的内容整理方式,引入非遗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收集整合之中,可以转变传统单纯依靠“口传心授”的非遗传承,将其变为以非遗口述档案为主的文字、录音、视频等资源,使非遗文化传承更加有章可循、有资源资料可支撑,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系统性。另外,利用文字、录音、录像、多媒体软件等传播载体,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背景、操作与实践方式、文化内涵等记录,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线上线下传播,可有助于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形成更为生动的非遗文化样本、传播展示形态,进而使不同民族民俗文化得到全社会的认同。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非遗口述档案的采集、开发利用意识不到位

首先,多数档案部门秉持着“重官轻民”的管理理念,更重视对历史档案、官方档案资源的搜集与整理,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的采访、挖掘与整合,甚至部分档案人员没有将非遗口述档案的工作,列入自身应承担的档案管理职责范围内,使得非遗口述档案的搜集、整理与存储,存在着形式大于实质的问题。

其次,档案部门对于非遗口述档案的管理,缺乏开发利用档案的意识,很少有档案馆将口述档案工作作为记述过去、传承现在、服务未来的工具,提炼与挖掘口述档案中的有价值信息,将其作为非遗口述档案整理的重点。

2.非遗口述档案的采集标准、录入方式不规范

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的采集,通常是根据各地区制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规范》,进行非遗文化采访对象、口述记录方法、档案录入方式的设置,这就使得非遗口述档案的采集与归档,存在着不科学、不统一规范的问题。

如对非遗口述档案采访对象的选择,某些地区以60岁以上为标准、某些地区以80岁以上为标准,且部分地区将采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作为“口述”档案采集的重要工作,忽视其他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内容或观点。另外,在口述记录方法、档案录入方式的设置上,缺乏完善的档案记录与整合体系、建档存储流程,导致非物质文化口述档案的收集管理,面临着档案缺失、统计与整合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并影响全部档案的二次鉴定校正、整理归档工作。

3.非遗口述档案的可信度、可效度遭受质疑

非遗口述档案内容的真实性,对档案搜集工作而言至关重要,当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的收集、整合过程中,部分学者及档案管理人员,认为受访者的口述档案并非原始记录的档案信息,也就存在着真实性、合理性的问题。

这一提出也成为目前非遗口述档案整理、管理关注的重要方向,如非遗传承人、受访对象的“口述”活动,可能会由于自身年龄、头脑记忆力、价值取向、情感导向、言语口误等要素,而出现叙述不清或错误的问题,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资料与真实的非遗历史存在较大出入。另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原有的非遗“口述”采访资料,也可能在新资料出现后失去其实效性,使得其本身的有效度降低。

4.非遗口述档案价值挖掘、建档存储的不完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各地区非遗口述档案的软件、硬件严重滞后,难以为档案馆的非遗资料价值挖掘、建档存储等活动,提供充分的软硬件载体支持。如不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制度中,明确规定要将非遗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扶持、传习活动建设之中,较少提及非遗场馆搭建、馆藏档案网络化建设的内容。

这一现实情况下,档案搜集与管理人员,很难借助于现有的基础设施、网络数字技术,对已经完成的非遗“口述”采访、档案资料等,作出全方位的筛选整理、价值内容挖掘。而且,档案部门财政资金的有限性,也难以安排足够的档案整理管理人员,参与馆藏的新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整理,也就无法完成海量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加工、问题辨别与修复、建档存储工作。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的采集与建构的创新对策研究

1.构建非遗口述档案的标准化管理制度、建档流程

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采集、整合与存储体系不完善的现状,各地区档案馆在非遗档案的“口述”采访、记录活动执行中,要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规范》等文件规定,建立起非遗口述档案的标准化制度,包括档案资源采集、筛选、整合与管理的制度体系。

如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资源的采集,制定有关非遗项目选定、访谈对象、访谈内容、隐私和利益保护等标准,使得非遗档案“口述”内容的采集、记录与存储有具体的制度理论、管理方式能够遵循。之后,完善非遗口述档案建档流程,根据非遗口述档案资源的录入方式、格式标准,对现有的采访内容、研究成果等档案资料进行合理分类,并加强前期信息采集准备、中期档案资源收集与整合以及后期档案要素的重新鉴定、归档与存储。

2.建立非遗口述的专用档案馆、网络管理中心

为保证各地区非遗口述档案的准确采集、整理与保存,地方政府应在国家档案馆、省级档案馆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整合、存储的馆室以及设置非遗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以保证采访人员、管理人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资料搜集后,能够利用现有的档案管理空间,开展实体化、虚拟化“口述”档案资源的建档工作。

地方档案馆也可以利用高效的网络开发人员、网页制作技术,建立起非遗口述档案的网络化管理中心,设置非遗资源检索、数据上传与下载、数据库信息管理、动态化浏览与展示等窗口,最大程度方便档案管理人员、外部用户等主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检索、调用和管理。

3.优化非遗口述档案的采访对象、采集与录入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档案,是某一种或一类文化记录、管理的实物载体,包括文字、录音、视频等档案存储方式,进行系统化的资料整理、成档。因而,从这一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采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采集内容、筛选与整理方案的偏差问题,并对非遗传承人的文化继承带来影响。

因此,非遗口述档案采集、整理的首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采访与记录方式,如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60至80岁年龄区间的非遗传承人为主,进行有关非遗专业知识、制作工具、工艺实物、表演技能、文化场所等内容的采访,再结合其他普通非遗传承人的“口述”资料,筛选与整理出真實性、可靠性高的非遗信息,录入相应的档案库之中。另外,通过文字、录音、视频等的方式,将非遗口述档案制作为不同格式的文件,分类录入、存储到指定的数据库中,以保证整个档案采集与建设工作的科学规范性。

4.加强非遗口述档案价值挖掘、数字化归档存储

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的采集与管理,还包括对有价值非遗档案资源的挖掘、整合及存储,这就需要利用网络化资源共享平台以及大数据挖掘技术、云计算技术等,进行非遗“口述”档案资源的采集、扫描、挖掘分析,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的纸质化内容,转化为以文字、录音、视频等为主的网络信息,并将多种非遗档案资源存储至后台服务器、数据库之中,为非遗传承人的文化继承、档案人员的信息管理提供支持,从而得到令人满意的非遗“口述”档案管理效果。

六、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表现形式、存在空间的一种记述方式,因而,不同口述档案的搜集与整合,通常具有大众文化性、动态变化性、交流合作性、生动展示性等特征。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的收集工作,要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口述”采访、网络化数据搜集的方式,将符合需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接收入馆,尽可能地覆盖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成非遗口述档案的科学收集、归档与管理。

参考文献:

[1]董 坤.基于知识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抽取与组织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

[2]滕春娥.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传承机制[J].兰台世界,2022

[3]刘子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综述[J].办公室业务,2021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档案中心)

作者简介:周秋萍(1986—),女,汉族,广东五华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档案管理。

猜你喜欢
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
市政工程档案采集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浅析微量物证的采集和包装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浅谈生物公司脐带血采集业务的收入及税金核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