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视阈下,香云纱文创工作室路径研究

2022-05-30 01:31刘冬娜
兰台内外 2022年31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

摘 要:本文以日趋蓬勃的非遗文创产业为依托,在深挖非遗文创产品的同时,寻找实践创新点,在发展过程中融入新思路。结合岭南地域特色,以香云纱为例,从香云纱的文化概述、香云纱文创产品的设计现状、基于产教融合香云纱非遗工作室建设、非遗文创产品的发展对策等四个方面,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整合多方资源、新媒体传播平台等形式,基于校企合作搭建非遗工作室,开发极具人文气息,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创产品,不仅助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此不断更新非遗文化内涵的多样性、创新性。

关键词:非遗传承;香云纱文创产品;创新路径研究

一、香云纱的文化概述

1.香云纱的文化内涵。香云纱又名莨纱绸,也称娉绸,最早出现在我国广东岭南地区,从类型上,分为莨纱、莨绸两种。莨纱,提花机织造而成,面料上铺满小花纹,并且有均匀细小的孔眼,再通过反复上胶、晾晒方可固色;莨绸,又名黑胶绸,通常是使用普通的绸机以平纹织出绸坯,再经过反复上胶,制成面料,具有亲肤性好的特征,贴肤具有透气、爽滑、散热等特点,较其他丝织品耐洗、耐穿、耐晒,因其面料透气性好、易干等特性,晒莨厂一度非常兴盛,后续因为大众对于衣服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透气性、易干性,更多地考虑到色泽等因素,从技艺的角度予以保护,从面料本身出发,不仅仅是服装与服饰,也可以从非遗文创角度进行科普,让更多人知道香云纱,实现宣传香云纱的目的。

2.香云纱的开发价值。香云纱(坯纱)织造技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佛山市政府的支持,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得到抢救性保护,能够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对香云纱的基本品种进行复原生产。然而,生产出来的香云纱却很难走出博物馆,走出传统的框架,进入现代人的生活视野。由于缺乏与现代生活的联系,缺乏实际的创新产品应用和推广,使得对香云纱的保护和传承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没有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二、香云纱文创产品的设计现状

1.香云纱文创品牌缺乏竞争力。在非物质遗产文创产品市场上,最常规的产品销售方法通常是放在有一定影响力的展览馆,如美术馆和博物馆中,还会将文创产品放在旅游景点或文化街区售卖,因此,常规非遗文创产品的销售范围和投放范围会受到产品本身与产品内涵的限制。为了改变文创产品设计出现的问题,有许多设计者将非遗文创产品和人们生活相结合,让文创产品更贴合生活。但文创产品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品比起来,无论是品牌知名度还是产品认可度都有一定的差距,这导致文创产品在市场上往往缺乏后续的竞争动力。香云纱文创产品在开发时包含了文创产品的喜好调查分析、方案设计、文创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多个运營环节。但最终呈现的香云纱文创产品大部分为钥匙扣和抱枕,缺乏实用度,难以与市场上同类文创产品所区别。并且,很多香云纱文创产品难以准确传达香云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内涵,也无法达成消费者的需求。设计者只将香云纱提炼出的文化符号在产品上进行兑现,没有将香云纱的非物质文化内涵和设计相融合,更忽略了产品在生活中的运用。为了探究香云纱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了解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事物,让非物质文化真正走进人民大众的生活,设计者需要了解新生代消费者的内在需求,了解香云纱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互联网传媒之间的关联,最终打造有市场竞争力的优秀香云纱文创品牌。

2.香云纱文创产品设计企业缺乏人才,难以适应市场和行业发展。香云纱产品设计团队属于中小微企业,由于人力资源缺乏,难以组建完善的设计团队,导致设计的产品无论是形态还是结构,都落后于市场需求,无法满足市场对产品的要求。中小微企业在人力市场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人才培养上,学生也缺乏真实文创项目的锤炼。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理论的课程,在现有的素质教育课程模式下,难以接触企业的真实案例,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与企业的需求有一定差距,学生甚至需要培训后才能胜任工作。当前,为了拉动经济增长,鼓励各产业的发展,国家非常倡导大众创业,而在学生创业过程中,文创产品是创业的重点行业。虽然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意愿和浓厚的创业氛围,但是,大部分创业学生都缺乏资深从业人员的切实指导。尤其是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学生,应当更注重技能的打磨,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如果在职业教育环境下,学生只一味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便难以完成职业教育要求的学习任务。学生参与实践的次数少,让企业无法评估学生在实践中能发挥的真实实力。企业需要和学校一起构建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才能突破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方面遇到的瓶颈和现实难题。

三、基于产教融合下的香云纱非遗工作室建设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时,动漫技术专业需要对标现有的动漫创新产业,打破专业教学模式限制,跨专业融合不同专业进行资源整合,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弱化学生专业方向结合产业结构需要,再次精简工作室的工作流程。通过跨领域学习的方式构建平台产业链采集非遗文化元素,设计创新文创产品,开发新型文创产品,积极创新商品等营销渠道和推广途径。让工作室积极与外在合作企业对接,将工作室的设计成果转化为企业大规模生产所需要的规范生产品和宣传样品。当前,学院已改造现有一体化教研工作室约1100平方米,在教研工作室内建设学校工作室23个,其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有6个,香云纱研发工作室是其中一个。这6个非物质遗产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工作室,将红色文化、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具有强烈区域特色的文化项目当作主题,进行跨界合作和产业的协同创新。

建设网络教育平台,构建教学资源库,为创造文创产业链提供数据支持。动漫制作技术专业跨多学科,需要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对学生的综合水平和综合素质都有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要求该专业的学生有极强的实践能力。就以整合产品专业里的市场营销这一板块为例,要想整合产品专业的市场营销课程和市场营销资源,就必须收集动漫制作专业、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艺术设计专业等多个专业的课程,这些课程资源包含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的《互动多媒体设计》《影视后期设计与制作》、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的《跨媒体品牌设计》《广告创意设计》《绿色包装设计》、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产品消费心理》,同时将室内艺术设计专业的《商业空间室内设计》《营销管理》等课程,利用工作室时间训练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时得到锻炼,将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和课程内容相互转换,打造新的产业链,合理利用教育平台提供的多元化教育资源。跨界的能力模块课程最终目的是培养拥有综合能力和实践素养的学生,同时,资源库的搭建和充实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填充网络教育平台空白的学校,应当打造和创新教学资源库对应的跨专业师资创新团队,打造以双师为模范和标准的跨界创新团队,能够解决文创产业链中不同企业的对接需求和完成项目的需要,推进文创产业的整体进步。在双师团队的推进和指导下将文创产业创业和课题相融合,采集非遗元素、调研分析市场,最终将设计的产品变为现实。

打造工作室功能时要关注工作任务和学院课题之间的转化与挂钩,学生根据企业的任务要求设计与制作产品,通过筛选和修正制作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产品,并借助企业的营销渠道和产业链在市场上流通,通过企业的检验。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才能都能够得到培育,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比如,学习《绿色包装设计》时要摆脱传统单一的课程教学,可以在工作室教学中引入中法合作的项目,将法国的高端奢侈品当作主要设计与服务对象,令学生在学习包装和设计时思考如何设计出与高端奢侈品生产线的产品相对应的包装。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有意识地融入可持续设计的先进设计理念,这样绿色包装设计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包装的知识和造型,更能够通过动手完成包装项目服务的目标,让学生真正参与包装的设计,并了解自己设计的包装在市场上引起的反应。

品牌文创研发与设计工作室引入企业真实典型项目,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导向,从实际问题出发,从客户要求、现实问题、具体情景影响因素(如材料工艺、技术、消费心理、社会习俗、受众审美、用户市场研究)等方面入手,消化、巩固、应用所学知识,探讨创意解决问题,使学生不再被动地学,而是举一反三,夯实专业素养。学生为喜闻乐见的哔哩哔哩公司做中秋月饼文创包装项目,虽然时间紧,但以真题项目为驱动,自然而然地吸引学生投入课时外的时间和精力,有效锻炼学生运用知识服务社会和企业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在校企合作方面,探新路,搭建校企合作线上平台。校企对接有全产业链平台的设计和规划。在这个平台上,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助力中小微企业,为中小微企业优化外部政策环境;高校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企业为学校的课程和教学提供真命题和项目,将具备社会热点的真命题引入学生工作室项目任务,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训练,目前,学院已经在超星平台上线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群信息网络对接相关企业,将企业命题转换为工作室课题,促进产教融合。

四、非遗文创产品的发展对策

1.政府资源。本实践项目由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牵头,联合广州市从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州市荔枝文化博览园共同组织实施建设。以高校师资、科研团队为依托,高校学生为对象基础,当地文广局为支撑,一方面为本工作室建设提供传统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将优秀的文化活动与当地的文旅项目展开联动,让传统文化萌芽于学校,开花于社会,形成更大更广泛的社会辐射。地方企业的加入,增强了本项目社会推广力度和路径。企业可以为本项目的社会推广提供必要的场地支持和宣传路径,获得更加广泛的社会效益。让传统文化真正地在社会、在生活中“活”起来,社会里“传”起来。

2.企业资源。从化区有相当多的中小学,需要高校发挥科研优势和带头作用。从化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亟待将传统文化入驻旅游中去,用文化融入旅游。积极深化文旅资源全面融合发展,激发乡村活力,推动乡村振兴及文旅新业态发展,落实国家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战略方针。广州荔枝文化博覽园是集农业科普、休闲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多年来与广州市多家中小学建立了农业科普教学工作室。有丰富的中小学课外活动组织、承接经验。而本项目有荔博园参与,一方面,本工作室可以为荔博园提供适合中小学学生的优秀文化传承课程,丰富活动设计的文化内容;另一方面,借助荔博园的资源和平台,本工作室可以扩大到传统文化传承课程的社会服务范围,从周边的3校1社区,扩展到整个广州市。从合作方式来看,引入企业不仅可以实现本工作室与企业的共赢,还能丰富区域文化旅游产业,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创新农业升级的新模式。

3.学校资源。文化不限于某一种形式。本项目不是针对单一传统文化项目传承与普及,而是以岭南非遗香云纱为中心,结合新时代加强高校体育与美育实施工作的精神,将非遗与传统美术项目相结合。在具体实施学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将相关课程合理融入必修通识课与选修兴趣课程中,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的同时,又能根据自身兴趣深入某一课程,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文化感染力。另外,本项目不仅针对在校学生,而是希望通过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将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从学校推广到社会,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普及教育相结合,使传统文化获得更加广泛的社会传播。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拥有两万余名学生,为传承提供了充足的学生资源。另外还有场地10000平方米,为本传承工作室提供了必要的场地和活动空间。另外,本校有美术、体育类专任教师50名,为顺利开展传承任务,提供了师资保障。在工作室建立初期,由美育委员会负责工作室的组建与建设工作,调配学校资源。快速启动工作室建设工作,确保高质高速完成建设任务。

4.科研与资源。开发多渠道综合销售模式。信息化时代,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线上线下互动销售模式,借力淘宝、京东、拼多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本项目申报单位拥有美术、体育类专任教师50名。为传承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教学支持。另外,在科研方面,本校有数个人文社科研究中心,近三年获得省级以上相关课题立项,资助校级课题50项,累积研究经费30万元。同时,由于获得广州市从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合作支持,不仅与区内10位省市级非遗传承人达成了教学科研合作,还获得了从化区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科研单位的支持,大大增强了本工作室的师资和科研力量。

五、结语

非遗是近几年的热门,尤其是从国家层面推广文创产业,以故宫文创为起点,涌现出一批被大众所熟知的IP,岭南非遗香云纱文创产品的研发,基于校企合作,采用工作室模式,令学生能将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融入操作设计中,让学生的知识转化为企业工作岗位上需要的技能,令学生掌握实践性强的操作技能。当前在西方艺术学院的教育中已经广泛运用课题制教学方式和工作室教学模式,更有西方学院将二者结合。

高职院校都有自身教育特色,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是一所有艺术设计特色的学院,在学校和学院共建非遗工作室的过程中,动漫技术专业群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在建设非遗工作室时,需要结合大湾区的历史与区域特色,根据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特性大胆实践,探索传承大湾区的文化和艺术,让动漫产业与大湾区的发展对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创工作室。这也是学院建设产教融合非遗工作室中最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非遗工作室的工作任务中,加入来自外部企业真实的工作需求,将工作需求延伸出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学校研究的课题,在达成项目目标的引导下,让教师指导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就更具有市场导向性,让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和企业的工作任务目标无限接近,理论和实践能够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提现并升华。让本科学制在短暂的时间内高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技术和掌握技能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产教融合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佟佟.广州人的衣柜里为何该有一件香云纱?[N].南方都市报,2017

[2]左春和.文化产业发展走进八大误区[J].中国电力教育,2010

[3]李 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运作的可能性[J].贵州民族研究,2008

(作者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重点领域专项项目《艺术乡建助推乡村振兴路径研究》(2022ZDX4126)、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非遗传承视阈下香云纱文创产品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9GWTSCX067)、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校级课题《岭南非遗传承与高校美育深度融合实践》(项目编号:2022JYY05)成果。

作者简介:刘冬娜(1982—),女,汉族,吉林公主岭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非遗、美育、文创。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教育传承地方非遗服务水平调研报告
基于移动终端的互动媒体产品设计与制作
蔡氏泥塑,指尖上的艺术人生
浅谈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尕妹子回族剪纸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具体实施与成果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产品艺术设计方向非遗技艺(大漆)文创产品工作室建设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制度建设